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为古老的画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工笔人物要求造型的准确性,由于近现代引进吸收西方的素描训练方法,人物画家的造型写实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但过分专注于对物象“形”的塑造,而忽视对客观对象丰富内涵“神”的再现,单纯以造型为目的的  相似文献   

2.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6):F0002-F0002,F0003
马丽华(1975-),女,陕西杨凌人。199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1998年至今任教于石家庄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工笔画研究。现为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国画工笔重彩作品多次参加展览并获奖:2003年国画《月色》获河北省画院画家第三届美术作品展三等奖;2008年国画作品《似水流年》入选首届河北省青年美术作品展;2010年工笔重彩作品《对视》入选首届全国现代工笔画大展;2011年出版个人画册《新南北院体人物画家作品集——马丽华卷》;2011年工笔重彩作品《记忆中的旋律》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2012年国画作品《花样年华》入选2012年全国中国工笔画展;国画作品《认真听讲》参加2012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书画作品展”。国画作品多发表于《美术》《美术研究》《美术向导》《中国画苑》等刊物。  相似文献   

3.
工笔画作为中国画的分支同样具有“意”的本质和内涵,同时。也具有迥然不同的特点。“意”是工笔画的灵魂和生命,是心理活动的一种表述。“意”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和深化。画家通过深入社会实践和反复绘画实践,继承和发扬传统工笔技法,升华感受、提练形象,创作蕴涵深广。意境丰富的工笔作品。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笔画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工笔人物画作为其独立的一科,在艺术创作上逐渐走向成熟,随着社会的全面开放和画家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本文结合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家的创作特点和主要作品,归纳分析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创作类型及其在国内画坛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王永刚 《快乐阅读》2011,(12):190-192
工笔画、重彩画和岩彩画正建构着中国绘画最新的形态,"工笔"的传统画风法、"重彩"的色彩回归、"岩彩"的革命创新是当代中国工笔画不同的艺术流派在风格与个性上的体现,是当代中国工笔画的重要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随时代环境及观念的差异而呈现多重的风格,先秦两汉奠定了以线为造型手段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由简略变为精微,注重“传神”及心理描写,以及意境的追求,技法已趋成熟,风格多样。隋唐五代人物造型板具时代特征,呈现出写实的风格,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两宋时期出现了新的风貌,白描淡彩是其独特的风格。元明清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受到排斥贬低而趋于衰落。直到20世纪中叶,工笔人物画才得到了复苏、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炯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1):67-68,71
工笔人物画用线条来造型称为“白描”,即用尖细而极小的毛笔单纯用线勾勒形体。线是工笔画的特点之一,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条运用和表现,是中国绘画的一个基本的特点。线是传统工笔画的最基本形式,是主要的造型手段。线,通过熔炼而提升,这在工笔画的线描稿中体现得最为明确。画面线条的组织与安排,不仅是一种推敲经营的能力和修养,而且也是一项具体的技术,有其自身的规则和要求,它奠定了最终的艺术之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绘画起源于工笔重彩。在一部浩瀚的绘画史中,前期是工笔重彩的天地,在中古时期(唐宋)达到了鼎盛。千余年的经营,它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形式语汇,显示了独特的成物之理和中国式的色彩感悟力及表现力。但如果它能与精神“意”一道发展壮大,那么后来的历史或许不会是水墨写意一家的天下。然而在中国画已走向现代的今天,重彩画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再度审视历史,它再次赋予重彩画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工笔画在传统绘画中是最为成熟的画种之一,它起源于魏晋,北宋时期已得到极大发展。其要求物象情态神色自然,笔韵高洁,画面注重留白,讲究空灵,工细而不腻味,俱到而不呆板。当代工笔画家,一方面追求工写结合,另一方面又极力推崇虚实结合、抽象与具象结合,追求工笔...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工笔花乌画发展的黄金时期。宋代前期工笔花鸟画受五代“黄家富贵”的画风影响,追求自然逼真的写实艺术效果;到了宋代后期,由于山水画风和文人画的影响,工笔花鸟画从写实逐渐转向意境与情感的表达,形成了自然与情感的互化,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及其优秀作品。特别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立的画院体制,推动了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和后世花鸟画创作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正工笔画之称虽流行于西学东渐的清末民初,自身却是从中国绘画体系里化育衍生出的传统品类。工笔人物画也一直承袭以线立形、随类赋彩的古典表现手段。但曾经"细画""工画"的称谓,都旨在表述"绘制工细"的局部概念,其中所蕴含的理性创造力往往不被重视。唐宋"水墨之变"后工笔画与水墨画并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笔人物画最早可上溯到战国时期的帛画,以女性为描绘主题的工笔画自古以来就占据画坛主导地位。画中女性角色随时代发展、文化多元、思想进步等新生格局的发展,于笔墨技艺变迁下层出新诠释、新意境。面对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攀升的高度与当前瓶颈,何家英在中国工笔画向现代的转型之路上起着引领作用,作品有着独具特色的个人风貌,其绘画技法、理论发展模式对当代中国工笔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百年以来的中国工笔花鸟画,经历了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画家从自身出发,做了一些观念、媒材与技法上的尝试,也由此形成了以不同地域特点与个人风格为代表的工笔花鸟画风.在这些不同画风的实践者中,莫晓松是近些年中国画坛涌现出来的成绩斐然的中青年工笔花鸟画家.他的作品,既得传统工笔画的精致明丽,又有文人写意画的雅逸清疏,同时兼具源于西北地域性的、苍莽雄俊的个人风格,且成就突出. 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甘肃陇西的莫晓松,生长于一个工笔花鸟艺术世家.他从小就受到其父——现甘肃省美协主席、著名工笔花鸟画家莫建成先生的影响与熏陶,加之晓松天资聪颖勤勉好学,年少时便画艺日进.  相似文献   

14.
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的提出为高等院校工笔画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对提升国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支撑性。结合创作实践而进行的工笔画技法研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笔者认为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采取以灵动的线条、主观的色彩以及重视墨色作用等技法措施,达到人物画通透、空灵之意境,才是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的正确表达。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的要求 工笔画是我国民族绘画中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技法的一门独立的画科.通过基础班、提高班两个层次的学习,了解工笔花鸟画的基本理论、法则、技能及发展概况,并通过临摹、写生、创作三个过程的学习,懂得如何用白描、淡彩、重彩几种技法形式来表现花卉、禽鸟、虫草,最终达到独立创作工笔花鸟画以提高鉴赏水平,促进身心健康的目...  相似文献   

16.
工笔画和写意画同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两大体系。就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而言,中国绘画从象形的萌芽状态初始,就一直在追求“写意精神”。工笔人物画中的“写意精神”,贯穿于整个中国绘两的审美理想之中.也与整个中华文化的脉络体系密不可分。中国的工笔人物画有史以来就以中国人的审美艺术思维.表达心中美好的“写意精神”。并在绘画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与突破在中国画中一直是一个难题。中国画是以线为主的艺术创作形式,线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写意花鸟画中线的作用更显突出。方楚雄、吉瑞森把工笔花鸟画中的双勾造型运用到写意花鸟画之中,并把线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新的写意花鸟画创作样式,有明显的风格趋向,极具学术价值,为写意花鸟画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是真正的"大花鸟、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当代工笔人物画风格特点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的影响下,工笔人物画家们的表现风格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首先在人物造型上具备了远远超过古人.但又与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拉开距离的写实特征;其次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更加个性化、典型化;另外绘画材料本身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已经进入了稳定、有序的多元化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9.
唯美与幻象在当代工笔画领域中是两种主要而又不同的创作观念和表现形态。唯美是人们审美需求的产物,是工笔画固有的审美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而不断丰富和充实,在审美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位置。在当代工笔画领域中,唯美形态自觉融入当代审美特征,形成多种多样的当代唯美工笔画风。以幻象因素作为工笔画主要表现形态观念,反应了大批当代年轻画家的创作思想和审美特征,为当代工笔画的演变和发展又多了一种可能。分析唯美与幻象两种因素在工笔画中的创作观念和表现形式,是对工笔画的当代性进行最好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从"新工笔"的涵义辨析入手,以当代女性花鸟画家代表雷苗、高茜的创作为例,分析当下中国工笔画领域新锐与新意之说。当下"新工笔"的概念始终是以非再现、非意向抒情、非形式审美为标准,无处不体现着传统与当代的传承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