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退稿评价李有观无论是大陆还是海外的中文报刊和出版社,在退稿时通常都比较客气。相比之下,外国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稿子被退还之余,还不免被编辑“直言相告”,甚至是挖苦讽刺。一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曾得到过这种待遇。叶芝(Yeats,19...  相似文献   

2.
1998年10月8日是一个让葡萄牙人振奋的日子。这一天若泽·萨拉马戈在与其他葡萄牙作家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之后终于获得这一殊荣。萨拉马戈获奖不仅是欧洲大陆作家连续四年蝉联这一盛誉,更是葡萄牙人百年梦想的实现。多年来新闻界也曾对他获奖的可能性频频探询...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奖金的态度与使用陈福季诺贝尔文学奖是规模宏大、奖金丰厚的诺贝尔奖的一种。按诺贝尔的遗嘱,文学奖应授给“曾经写出有理想倾向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它从1901年开始颁发以来至今已经有95年的历史,其间除因两次世界大战1914至191...  相似文献   

4.
齐楚 《世界文化》2006,(11):9-9
1952年6月7日,奥尔罕-帕慕克出生于伊斯坦布尔一个兴旺的中产阶级世俗家庭。他的父亲、叔叔和祖父都是工程师。正是祖父创造了家族的财富。在成长的过程中,奥尔罕-帕慕克曾被怂恿做一名画家。从罗伯特学院毕业后,奥尔罕-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学习建筑学,后在伊斯坦布尔大学学习新闻。1985年到1988年,奥尔罕-帕慕克到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研究员,并短时间造访爱荷华大学。奥尔罕-帕慕克现居伊斯坦布尔。奥尔罕-帕慕克曾说,随着他的成长,他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土耳其式的家庭环境到一个更加西方式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他将这些写在了…  相似文献   

5.
他是俄罗斯古典现实主义的终结者,他被高尔基称为"现代俄罗斯最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最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就是伊万·布宁--俄罗斯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和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6.
他是俄罗斯古典现实主义的终结者,他被高尔基称为“现代俄罗斯最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最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就是伊万·布宁——俄罗斯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和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7.
墨西哥诗人兼批评家奥克塔维奥·帕斯,在他76岁高龄之际,荣获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后的第二天,纽约《新闻周刊》记者萨拉·克赖顿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8.
1998年10月8日,是葡萄牙国家和人民的节日,也是世界上所有葡语国家的节日。在这天,葡萄牙著名作家若泽·萨拉马戈以《修道院记事》一书荣获了1998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诺贝尔奖自诞生以来,首次将文学奖授予一位葡语作家。若泽·萨拉马戈,1922年出生于葡萄牙里巴特茹省戈莱加地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两年后,全家迁居里斯本市。由于家庭经济括据,18岁中学未毕业就开始工作,干的是机械工。他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文学创作的,晚上在公共图书馆渡过。正像他本人所言:“在前五十年生涯中,我们必须学习,只有后来才工作,再往后就死去…  相似文献   

9.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3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在人们热情的期待中出炉了。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剧作家哈洛德·品特(Harold Pinter)。据报道,授予哈洛德·品特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的作品在简单的日常絮谈中揭示了暗含的惊心动魄之处、强行打开了被压迫的封闭的内心。”瑞典皇家学院还说,“品特让戏剧回归它的最基本元素:一个封闭的空间,不可预测的对话,人物相互之间都可能被对方击败,虚伪土崩瓦解。”一时间,爆出冷门文学奖得主成媒体关注的热点人物。刚刚度过75岁生日的品特,是一位以政治上…  相似文献   

10.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3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在人们热情的期待中出炉了.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剧作家哈洛德·品特(Harold Pinter).据报道,授予哈洛德·品特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的作品在简单的日常絮谈中揭示了暗含的惊心动魄之处、强行打开了被压迫的封闭的内心."瑞典皇家学院还说,"品特让戏剧回归它的最基本元素:一个封闭的空间,不可预测的对话,人物相互之间都可能被对方击败,虚伪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1.
阴暗的医学院地下室尸体处理室内,男女两个大学生为了挣钱,到这里清理医学解剖用的尸体。他们在管理员的指导下,把泡在旧酒精槽里的尸体一具具地搬到新槽。令人窒息的恶臭,难耐的疲劳,直面死亡恐怖时难以置信的淡然和冷漠,陪伴了他们整整的一天。当他们艰难地干完全部的工作以后才知道,由于办公室办事人员没有交待清楚,他们做的竟都是无用功!原来这里储藏的尸体因年代久远,已不适用于医学解剖,且又占据大量空间,应该立即处理。而第二天,文部省还将派人现场检查,精疲力竭的大学生必须继续干个通宵,把刚刚倒入新槽的尸体重新捞…  相似文献   

12.
陈聪 《世界文化》2014,(11):4-6
<正>瑞典文学院于当地时间2014年10月9日下午1时宣布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荣膺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时盛赞这位69岁高龄的法国作家"用记忆的艺术,召唤最不可把握的人类命运,揭露了占领时期的生命世界"。莫迪亚诺在其小说作品中以纯正流畅的文笔、朴实简明的语言,游刃有余地穿梭于现实和虚幻之间,构筑了一个闪耀着神秘光芒、虚实结合的离奇世界,最终赢得了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青睐。  相似文献   

13.
1968年12月10日,川端康成站到了瑞典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他是继印度的泰戈尔之后,又一位荣获此奖的东方文学巨匠。从此,他名扬天下。然而,在这顶桂冠下,人们看到的是一张神秘而又富于感染力的面孔,它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一个涉足于人生僻径的孤独者的经历。孤苦伶仃的少年 1899年6月11日,在大阪市的一家私人医院,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小康成的呱呱坠地给一家人带来了欢乐。七岁的姐姐逗着母亲怀里的小弟弟,行医的父亲想从妻子手里接过孩子,可母亲爱不释手。不到两年,幼小的康成竟失去父母的温暖。尚在咿呀学语的小康成,受到了无妄之灾。祖母和祖父带着三岁的孙子回到老家,在这里康成度过了十三个春秋。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奖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是瑞典著名的发明家和化学家。他一生主要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共获得无烟火药等85项发明的专利权。诺贝尔热爱和平,希望用自己的发明消灭战争、造福人类,因此于1895年11月27日立下遗嘱,捐献价值920万美元的财产作为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方面“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后来瑞典国家银行在1969年又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仪式在每年的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纪念日举行,获奖者被授予一份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年一度的仪式。今年10月的一个星期四下午一时正,在瑞典文学院和证券交易所的所在地,一座典雅的十八世纪石砌建筑物里,身材瘦小、谈吐温和的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拉斯·基伦斯坦教授面对着一架架照相机和一群群记者宣布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人选,并用一句话概括地说明文学院本次授奖予该人选的原因。然后,他便退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基伦斯坦所作的这一宣布将会成为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新闻。然而,这类头版新闻在读者中所引起的最初反应却每每令人感到意外,正如去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亚洛斯拉夫·塞菲尔特获奖时那样,人们当时的最初反应竟然是:“他是谁?”  相似文献   

16.
<正>众所周知,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学领域的第一大奖项,从以往的奖项授予情况来看,其侧重点在欧洲和美国。近年来,瑞典文学院渐渐开始注重对所谓第三世界国家文学或者边缘文学的推荐,使得欧美作家越来越难问津诺贝尔文学奖。这表明,在"国际化"潮流的裹挟下,民族的藩篱正逐渐被突破,"第三世界"的文学作品不断被翻译成西方语言,接受世界读者的检验,并逐步寻求融合与认同。  相似文献   

17.
同大多数瑞典人一样,诺贝尔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他力图医治人间的不幸,用奖金鼓励一切旨在增进人们相互了解的努力。于是首先设立了诺贝尔和平奖,随后又有了其他诺贝尔奖。根据1949年11月起实施的修  相似文献   

18.
10月13日,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 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平特(Harold Pinter)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同时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110万欧 元)的奖金。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其颁奖公告中 说,授予哈罗德·平特诺贝尔文学奖的 理由是其作品通过“简单的日常絮叨碎 语,揭示隐含其中的跌宕起伏,并闯入 被压抑者内心深处封闭的空间。”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霍勒斯·恩达  相似文献   

19.
杨锏 《世界文化》2004,(4):31-32
[歌手介绍]诺拉·琼斯(NorahJones),1979年3月30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她拥有超龄的才华与甜美温柔的歌声。20岁不到便赢得著名爵士杂志DownBeat学生爵士奖的最佳演唱及最佳编曲奖。在第45届格莱美音乐奖中共获得年度最佳唱片、年度最佳专辑、年度最佳单曲、年度最佳新人、最佳流行女歌手、最佳流行乐演唱专辑、最佳非古典录音工程专辑、年度古典制作人等八项大奖。目前共发行两张专辑《ComeAwayWithMe》(《远走高飞》)、《FeelsLikeHome》(《回家》)。  相似文献   

20.
′96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希姆博尔斯卡王基高′96诺贝尔文学奖颂辞:维·希姆博尔斯卡(WilaswaSzym-borska)的诗通过对人类现实的琐碎片断不寻常的精确描绘,展示出历史和生命的内涵,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她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