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帝内经》认为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所生,那么把人和万物都置身于天地之中,共同接受来自天地的影响。中医的理论来源于大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与自然界有密切的联系。而中医的取类比象,正是通过这种密切关系推导出药物的功效并应用于人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证实。希望将来能够找到更多的科学依据,让人们通过取类比象战胜更多的疑难杂症。  相似文献   

2.
书道之品格     
程方平 《中国教师》2010,(19):50-52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但什么是道,什么是自然,却缺少具体的说法和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要凭借创作者和欣赏者具体与综合的感受。简而言之,我们于今认识的所谓“道”主要是指反映真理与规律的道理,是经过认识与提炼的思想;而所谓的“自然”则主要是指变化莫测、不可捉摸、不以人们的意志所左右的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3.
一、基于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上的“中式英语” 不同的民族,不仅有着彼此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且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差异.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习惯于从总体方面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并用这种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西方人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力主斗争,不断征服,是一种天人相分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4.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代表作《老子》流传于世。据有关国际机构的统计,《老子》属当今世界以各种文字刊行量最大的书,其思想不仅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可以说,世界各个文明大国。无不从《老子》中吸取了许多的治国思想。《老子》综合了哲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的科学,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人善任”、“柔弱胜强”等思想不仅是治国兴邦之谋略,而且对现代学校管理来说极具借鉴作用。我们要实现学校管理的创新。从老子的管理思想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应重视传统文化。本文对通过融入我国传统文化提高英语单词教学质量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更正     
“天人合一”是易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要弄清这个概念的含义,不能根据当代学者对它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从《四库全书》中,至少可以找到二百多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其中的“天”有如下几方面的含义:(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根据这些材料,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是张载的《正蒙》。张的“合一”,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分赋予。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是由宏观的“太和”、中观的“协和”、微观的“中和”三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对立统一的“和合”大系统。  相似文献   

8.
钱穆早年倾向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角度解读“天人合一”,将儒家精神理解为道德人文精神。体现出他作为史学家注重经验事实、轻视形而上学的特点。就此而言,钱穆与新儒家之间的分歧较为明显。然而在晚年,钱穆对“天人合一”有了新认识,即从超越的、形而上的角度理解儒家精神。体现出浓厚的宗教内涵,这是他侧身新儒家之列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9.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史学上和文学上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这一点是学术界公认的。然而翻开《史记》,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一种现象,即它所反映出的“天人感应”观念是十分强烈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它有着怎样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渊源,我们对此又该如何认识呢?本文试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角度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庸"可以作为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阴阳学说"则可用于具体教学操作的指导."道法自然"的理念告诉我们要遵循数学教育的自然本性."天人合一"的系统论要求我们关注和整合复杂的教育教学系统的方方面面,促进数学教学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1.
“一龙一蛇”是庄子的处世哲学,这一思想发源于庄子以前,但由庄子正式提出并且传播开来。汉朝人发展了这种处世哲学为“龙蛇”哲学,并且视此为圣人之道。“龙蛇”哲学中的龙形象是贤者和圣人的比喻,为怎样的人才算做“龙”提供了一种隐性标杆。这种龙形象为后来龙地位的下移从而更加贴近世俗之人埋下了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比喻的影响之下,龙形象才不断下移,最终一些文人才能够被称之为“龙”。  相似文献   

12.
13.
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老子对此有着深刻的体悟。如关于万物的生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诸多“和谐”问题,在“道法自然”思想里,这一精神蕴涵最为深刻。本文拟从《老子》——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出发,来初步探讨一下老子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4.
和谐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中国文化在其民族性上就是一种和谐文化。虽然不同历史阶段中所阐发的和谐文化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却有一个世代相承的主张和谐的脉络和内核,这种脉络和内核作为和谐文化的既定理念,具有世代传承的价值。中国古代文化主体的儒家、道家等学派关于和谐的丰富思想,既形成了中国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可资利用的宝贵的思想资源。概括起来,这些关于“和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和而不同”包含三层含义。“和而不同”是宇宙的普遍规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党制订内政外交政策的重要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群体所在区域内的传统文化会影响该群体管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使其体现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精神,是区分不同管理文化的重要特征。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和与中和,中道和合是中与和体现在认识和把握管理运作过程的方法论。在我国学校管理中应当坚持中道和合的伦理准则:学校管理者正己正人的管理思想、义利并重的管理境界、天人合一的管理理念、乾坤相合的管理方略,并在继承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超越;在中西互为体用的管理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现代管理理念与认识的趋同。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天"对人的规范有益于人体全面健康,民族振兴和世界和平;应虚心学习,以继承古籍为基础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主动适应”:高等教育规律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出象牙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办学,是世界各国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大学不是公共服务机构,而是学术传播和创新机构。因此主动适应,不应只从社会责任进行诠释,而更应从高等教育规律上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具有以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为最高人格理想,以“乐教”为培养完美人格的基本手段,强调“知行合一”,重视环境习染,注意教与学、言传与身教、教学与体悟相统一和各学派与各民族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各具个性等重要特点。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国的美育与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的一项重要信仰习俗。我国古代的树葬,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春秋战国开始的墓上植树制度和西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文献中的“桃都树”、“长青树”,以及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墓葬中的“摇钱树”等,都表征着古代的树崇拜。树崇拜信仰习俗的历史演化,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树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