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到人物外貌描写,大家首先提到的是“眼睛”而不是“头发”。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双眼睛会说话”,至于头发似乎无足轻重。其实,事物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头发也自有头发的用处,兹撷课文为例,赏析写头发的种种妙用。一、描绘人物外貌特征。如: ①……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鬓若刀裁,眉如墨西……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曹雪芹《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  相似文献   

2.
我的头发很干燥,这是妈妈的遗传。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我的头发总是乱七八糟的。更不幸的是,它还是自然卷,梳头梳到尾梢的时候总是梳不顺:加上我的脾气很急躁,梳头时常常痛得眼泪都流出来了。电视里的洗发水广告总说自己的产品有“三重功效”,让我也来说说头发的“三重烦恼”  相似文献   

3.
梳辫子比赛     
今天,我们班上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比赛———梳辫子。梳辫子,可是咱们女同学的强项。可是,谁梳得更好呢?比一比就知道了。男同学们呢,就只能瞪眼睛看热闹了。第一局女同学比梳马尾辫比赛就要开始了,女同学们都兴奋极了。大家散下头发,右手持梳子,左手撑着牛皮筋。一切准备就绪,只待老师一声令下了!“准备———1、2、3———开始!”徐老师喊道。我们飞快地梳了起来。我先把头发理顺,然后用左手抓起头发,从前到后,把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加油、加油!”观看的同学们给我们参赛的选手们鼓着劲。我撑开牛皮筋,一圈圈飞快地往…  相似文献   

4.
心愿     
把长发分成三股 ,一截一截编下来 ,再在辫梢扎上一个漂亮的蝴蝶结 ,这就成了一条美丽的麻花辫 ,叶子一直是这样梳头的。同学们都说叶的头发好 ,清秀、飘逸。叶从前只会在脑后扎个“马尾巴” ,她从未觉得自己的头发有多好。只是有一次游泳课后 ,女同学都在梳理自己的秀发 ,叶的头发一梳开 ,大家都羡慕的“哇”了一声。她的头发垂直腰际 ,又黑又亮 ,简直如同一泻而下的小瀑布。一位同学顿时叫起来 :“新海飞丝———头发美得像丝一样 !”叶腼腆地笑了。回到家 ,她站在镜子面前 ,细细端详自己的头发。是的 ,好好梳一下 ,确实跟广告中的一样 ,于…  相似文献   

5.
刘婧 《考试周刊》2009,(31):34-35
“妻”字甲骨文作辨,或写作膀,从甲骨文字形看,“妻”字像女人总头发之形。 像女人的长头发,头发向上, 像人的手,字形表示女性的成人之礼。“妻”字正是用女子总头发之形这个具体的成年礼俗来表示男性配偶这个抽象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怀念长头发     
变格前作文以头发之“轻”承载亲情之重,很有特点。全文用“头发”组织材料,跌宕起伏。“忽然看见一个‘男人’在照镜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出彩之笔!变格后作文为凸显变格后的主旨,其变格的方法还有:①变换“要钱”的背景。变格前是“我要买词典”,变格后是“任课老师要我买复习资料。②变换“我”对妈妈剪去长发的“感受”。变格前“我欣慰”,变格后“我心渗血”。③改变了标题。“头发伤痕”,无理而妙,发人深省。④卒章“豹尾”,入木三分。“下星期,交15块钱”一笔,将变格后作文的主旨向纵深开掘。  相似文献   

7.
头发的故事     
在中国文化中,头发有很独特的意义。它被视为是来自于父母的馈赠,轻易不可毁伤。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头发是仪式化的。小孩子的头发中间分开,向上束两个发髻,像头上长角的样子,叫“总角”;四周下垂披散,叫“垂髫”。女孩子到了15岁左右,要把头发梳起来,叫做“及笄”。“笄”就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用簪子固定头发的时候,标志着女孩子从儿童走向了成人。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讲究用笔。五代时期荆浩便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又论曰:“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我们可以通过荆浩对于笔墨的比喻,来体会“石为山之骨,泉又为石之骨”的概念。筋骨者必不能迹断、苟媚,这正是对画溪泉的要求。画泉或从山顶挂下,或向石面垂流,须有悬崖匹练、一泻千仞之势。而画溪水,则是于山脚之下回环缓流伏而复出,石脚穿插,沙汀烟渚,苔草茸茸。可长泉涓涓而下溅起波澜水花,也可苔草遮映含蓄不露。正因水有石之骨的重要性,且姿态各异,变幻莫测,故古人画溪泉甚为审慎,甚至有“十日一水”之说。  相似文献   

9.
<正>烛之武其实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糟老头,虽有才华,却无人问津,所以当兵临城下,国君以国事相托时,他自然要“嘟嘴”——嘴上他是不服软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寥寥四句里三个感叹词——“也”“矣”“已”,牢骚不小。毕竟头发苍白后才逢着这样的机会,真真是辜负了好韶光。  相似文献   

10.
人物肖像描写中头发的描写也是颇有“看头”的。初中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就有不少有关“头发”的描述,细细品之,亦多情趣。一、“头发”示年龄。《醉翁亭记》中的欧阳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这“苍颜白发”加上醺醺醉态,不是一个恰如其分的“醉翁”么?还有,无论是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还是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都能让人看到岁月的流逝给诗人打下的“苍老”。二、“头发”显风度。“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  相似文献   

11.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崇明义章第一》)头发并非等闲之物,与头发相关的很多词语,常带有特定含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特殊年龄段的代称以头发的色泽代指年龄  相似文献   

12.
咬头发     
吕颖 《班主任》2002,(7):46
我不满四岁的女儿刚刚入托不久,一天晚上,我和孩子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突然,孩子对我说:“妈妈,让我咬咬你的头发。”说着,伸手就来抓我的头发。我夺下头发脱口而出:“怪脏的,咬它干吗?”一根“落  相似文献   

13.
这是何满子巧妙地借助《人民日报》的“剃光头事件”,所写的一篇针砭时弊、振聋发聩的杂文。古人云:“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头发对中国人而言,不仅是生理现象,同时还具有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受诸父母”的头发不该伤而伤之或被伤之,就  相似文献   

14.
“三千烦恼丝”又要接受干燥气候的洗礼了。如何令头发在恶劣环境中仍能延续如丝般的柔顺状态,让秀发为美丽加分?头发的不可承受之重: [寒冷]行走街头,低温干燥与凛  相似文献   

15.
苏轼论宋诗,从总体上可以代表宋一代人的共同认识。其诗学观点主要有;“清”:宋人张扬的诗学个性;宋诗之主打风格:豪健乃宋诗之“筋”、“骨”;宋人之艺术天赋:诗、画(书)通神;“有味于枯槁”:宋诗美之所在;“穷而后工”:宋人对“发愤著书”说的理论超越;宋人诗学之精髓:人品乃诗品之魂;宋诗与社会的和谐:“有补于世”,适用为本;宋人诗艺之妙诀: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相似文献   

16.
“接舆髡首兮,桑扈行。”这是屈原《涉江》中的一句诗。诗中的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即《论语》里的“楚狂接舆”,他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有人疑问,剪去头发,这又有多大的反抗意义呢?这得从古人对头发的认识说起。《孝经·开宗明义章》是这样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可见,接舆剪去头发是冒着不孝之名,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如  相似文献   

17.
葛亦欣 《文教资料》2021,(3):17-19,198
钱塘才媛沈善宝是清道咸年间女性文坛的领袖之一,对促进后世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热爱”“情志”“创新”“自觉”为沈诗之血、肉、筋、骨,从这四个方面浅谈沈善宝的文学态度及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8.
“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清热解毒”“舒筋强骨”,中医学中的这些“四字经”,对一位新上任的校长而言,是开好局、亮好相、服好务的妙招。  相似文献   

19.
发之“长” 婴儿头发的数量、形状、质量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其次与妈妈怀孕期间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取的是否足够有关。一个婴儿如果在胚胎内营养良好,并且是足月、顺产,出生时一般头发纹路比较清晰,头发较成人软,  相似文献   

20.
苏轼论宋诗,从总体上可以代表宋一代人的共同认识。其诗学观点主要有;“清”:宋人张扬的诗学个性;宋诗之主打风格:豪健乃宋诗之“筋”、“骨”;宋人之艺术天赋:诗、画(书)通神;“有味于枯槁”:宋诗美之所在;“穷而后工”:宋人对“发愤著书”说的理论超越;宋人诗学之精髓:人品乃诗品之魂;宋诗与社会的和谐:“有补于世”,适用为本;宋人诗艺之妙诀: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