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它是一种用认知观点来阐释态度改变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任何问题和事件上,人总要保持各种认知协调的倾向,保持自身态度和行为协调一致的动机.如果一旦不协调,便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烦闷,就会产生减少或消除这种  相似文献   

2.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对待任何问题和事件,总有一种要保持其认知协调的倾向,一旦不协调,便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就会产生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动力,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认知情感、态度或行为的改变。应用认知的失调理论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要努力打破学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平衡,让学生的道德品质沿着“平衡、困惑、再平衡、再困惑”的螺旋形线路不断向上攀升。  相似文献   

3.
一、认知失调理论的涵义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A.Feistinger)于1957年提出的,它是一种用认知来阐释态度改变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对待任何问题和事件上,人总有一种要保持其各种认知协调的倾向,保持自身态度与行为协调一致的动机。如一旦不协调,便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就会产生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动力,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知识、信念、态度或行为的改变。该理论对搞好教学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学生的学习中,当学生遇到知与不知的矛…  相似文献   

4.
一、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条“依从”策略,它是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Festinger,1957)的“认识不协调理论”衍生出来的概念,“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是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等认知成分的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服感、不愉快的情绪”。“由于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努力减少不协调”。“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网络依赖性较强,使用网络的态度有所偏差,容易造成心理压力,进而产生网络心理障碍。认知失调理论主要是通过调节认知和行为之间的不协调,矫正不良行为,本文将通过认知失调理论对大学生的网络依赖进行分析并提出措施。  相似文献   

6.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对待任何问题和事件,总有一种要保持其认知协调的倾向,一旦不协调,便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就会产生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动力,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认知、情感、态度或行为的改变。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诸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教师之间构成了一定的关系,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随着教学的进行,这种暂时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变得不相协调。为重新达到平衡,学生就会积极思考问题,努力调整自己,不断解开困惑,以使自己回到和…  相似文献   

7.
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系统有保持协调一致的倾向。当认知不协调发生时,人们会感到一定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会推动人们努力减少或消除不协调。本文基于对社区青少年角色认知的表征和解读,尝试运用该理论对转变他们的角色认知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失调理论出发,大学生厌学是因学习认知失调所致。认识错位、环境改变、教育自身、社会问题等因素都可以导致大学生学习认知失调。通过改变行为认知元素、环境认知元素以及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可以促进学习认知从失调到协调的转变,从而达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说服教育是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采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目的是促成学生不正确态度和不良行为的根本转变。认知失调理论作为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理论,从态度转变的根本性质和态度转变的可能性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阐述。这一理论启示我们,适当地肯定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在情感上积极关注学生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等是促成学生态度转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常逢锦 《文教资料》2005,(28):175-179
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间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引发心理紧张和内心的不舒服感,个体会通过各种方法来减少心理紧张和内心的不舒服感:改变行为、改变态度、找到行为好处和减少选择感。有关认知失调理论的实验研究表明,小的物质奖励和轻微的批评即“南风教育”,最有利于儿童内化教育树立的正确态度。“南风教育”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时代发展的趋势,而最重要的是“南风教育”在改变儿童不良态度的过程中,不会激起儿童的自我防卫机制。  相似文献   

11.
四种咨询理论的比较与沟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以人为中心理论、行为理论等四种主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为研究对象,从对人的行为的理解、对心理失调成因的看法、矫正心理失调的原理等三个方面对上述四种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并由此入手为整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认知失调理论在达成软广告心理效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菲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以利乐包装的一篇软广告文案为例,详细分析软广告中利用认知失调理论达到的受众心理效应。要使受众改变态度,宜制造认知失调,而要使受众接受某观念,则要尽量避免认知失调。  相似文献   

13.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具有保持协调一致的倾向,当认知出现失调时,就会产生一种压力,促使个体想方设法去减少这种失调或避开能使这种失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依据这一理论,要提高中职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效果,首先必须唤醒后进生认知上的失调,教师应针对后进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教育效果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4.
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及其对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系统有保持协调一致的倾向。当认知不协调发生时,人们会感到一定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会推动人们努力减少或消除不协调。依据这一理论,要减轻或消除学校德育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不协调,德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注重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劝导说服力;二是积极建构良好的同学关系;三是合理利用奖惩手段:四是努力营造和谐的德育情境;五是定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认知失调教学策略来源于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著名社会心里学家费斯汀格于1957年创立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大的认知有许多因素构成,它们之间有些是彼此独立的,有些是相互关联的。在有关联的认知因素之间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两者成协调状态,一是呈不协调状态,即失调。该理论认为,不管对待什么问  相似文献   

16.
周芬翠 《甘肃教育》2011,(14):26-26
认知失调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用来描述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因而产生了一种不甚舒适的紧张状态。它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来。笔者就是采用改变行为的方法使学生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来解决认知失调问题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兴起,动机理论有了新发展,形成了动机的认知理论。其中自我效能论是动机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这个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认为行为是受到结果因素影响.同时期待决定行为,强化存在于期待之中(即期待强化)。班杜托将期待分成了两类:一是结果期待.指人对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的推测。二是效能期待.指人对自己是否宥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对创业实践教育中认知失调理论应用的相关逻辑进行表述,提出模型框架为创业实践教育提供一种理论支撑。最后建议在创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调控学生创业认知差异和失调、激发学生创业实践行为内部合理化、引导学生理性整合信息资源减轻失调,进而塑造学生创业认知体系。  相似文献   

19.
姜家凤 《江苏教育》2000,(11):35-36
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来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深信不疑的价值感或信念受到心理上相矛盾的信念或实际行为的挑战时,会体会到一种张力或不适,也就是认知上的失调。为了解决这种不适,他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或寻找一种解决这种矛盾的理由或借口,  相似文献   

20.
一、过度理由效应“过度理由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条“依从”策略,它是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Festinger,1957)的“认识不协调理论”衍生出来的概念,“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是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等认知成分的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服感、不愉快的情绪”。“由于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努力减少不协调”。“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过度理由效应”告诉我们,人们的行为最初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