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玉华 《现代语文》2009,(7):157-157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点和难点,怀古诗作为诗歌的重要内容为出题者所青睐。但是,学生在鉴赏时经常是桃源叹无路,鉴于此,本文试图以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的以金陵(今南京)为创作背景的怀古诗为例,寻幽探秘,探究怀古诗的基本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2.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诗人,字子美,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社会风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表现了同情人民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故后人称其诗为"史诗"。他被尊称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艺术风格多样化,但始终以沉郁顿挫为主。他继承和发扬了《诗经》以来的优良的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对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具有深广的影响。有《杜工部集》。  相似文献   

3.
唐末诗坛诗风衰落,总体创作倾向脱离现实。但韦庄等人没有忘记天下,他们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的伤时讽世之作,属于具有淑世情怀的诗人,韦庄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韦庄诗中除了以现实题材直接关注现实的诗作外,作者还运用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咏史怀古来借古以抒怀、吊古以伤今,从而表达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感。韦庄的咏史怀古诗既有自身之特点,又有传世之佳作。韦庄这些诗的特点是主题集中于对历史遗迹本身或盛衰无常的感喟,表达借古伤今之情,即将怀古之思与现世之情糅合起来,谈古道今,体现着情与理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李梦阳怀古诗多吟咏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风景故地,反映了作者忧心时政,期待能臣良将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感。李梦阳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诗学观点,即反对"其词艰涩",提倡"香色流动";反对"专作理语",提倡"感触突发,流动情思"。他反对台阁文学"考实则无人,抽华则无文"的虚饰,认为"真诗乃在民间",但也善于用典,其怀古诗多合格律,拗体极少,且造语缜密,坚峻有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广泛搜集和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尝试对二十世纪唐代咏史怀古诗的研究历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将其分为发轫期、发展期、兴盛期三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研究状况进行大致勾勒,总结其成就与不足,以期对新时期唐代咏史怀古诗研究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咏史怀古诗发展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全面论述了我国咏史怀古诗发展的4个阶段:产生创格阶段,开拓发展阶段,创作高潮阶段,余绪阶段。  相似文献   

7.
高考古诗鉴赏,实际是要求考生经过对作品理解、内化,扩大化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及其所映照的心灵世界,再按考题设问,分点解答,逐渐缩小化、外化的过程。咏史怀古诗亦不例外。咏史怀古诗.诗人往往通过古人、古事、古迹的描绘.借登高望远、咏叹史事、怀念古迹来借古讽今、怀古伤已、感慨兴衰。  相似文献   

8.
洪方煜 《考试》2003,(6):6-8
一、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772—846),唐代继杜甫之后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其现存2806首诗作中,怀古诗仅有72首,所占比例约为1/40;苏轼(1036—1101),在其现存2600多首诗作中,怀古诗426首,所占比例约为1/6。而苏轼一生多次明确表示,自己与白居易"庶几相似",为何二人在怀古诗数量上却差异明显?在我国这样一个重史的国度,在中晚唐这样一个怀古诗兴盛的时期,在白居易这样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身上,为何只产生如此之少的怀古诗?从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与仕宦经历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比较后发现,白居易特定的家庭环境与仕宦经历,是促使这一明显差异产生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对郑珍诗的评论,历来有两个误区:一是强调其经学地位,以学问入诗;二是强调其承传因袭,胎息前人为诗。郁达夫则认为郑珍虽是硕儒,诗作并稽古,而是真情实性的抒发;虽多师前人,并非专-规矩模拟,而别是一家。这个认知既符合郑诗创作的实际,更为解读郑诗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怀古词数量不多,但内涵丰富,包括讽咏君王、追怀隐士和感慨兴替等思想,从中可看到苏轼旷达超脱思想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郑愁予作为见证并且经历了台湾历史悲剧的现代派诗人,抒写乡愁自然成为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乡愁始终是郑愁予诗歌中不灭的精魂。它不仅指地理空间的乡愁,更是一种文化的、时间的乡愁。  相似文献   

13.
郑珍为诗,濡染于其师程恩泽,而与同代诗家祁寓藻、何绍基、曾国藩俱有宗宋倾向。但论者每谓郑诗师法韩、孟,并取元、白。其实郑诗取于韩盂,要在学问与脱俗两端,接引元白而去其俚俗,亦于二者为然。郑珍在创作上并溯韩、孟、元、白,却十分切合黄庭坚诗学强调学问和力避凡俗的基本主张,正是在这一根本的方面,郑珍诗显示了与山谷诗学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4.
亡国咏怀诗自古以来乃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诗人们大多沉湎于哀时的情绪中,并以其特殊的敏感、沉重的感叹,体物于工致,抒情于深刻。此种哀情显出诗人不忘世事之痛,赋予诗歌哀婉的基调。本文从此类诗歌的几种翻译方法及技巧入手,探讨如何更好地向译语读者传达亡国咏怀诗歌的别样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身价值观的过程。郑珍秉承沙滩文化耕读传家的理念,其对学术的终极关怀和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价值观,是沙滩文人的精神支柱,在沙滩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郑珍等沙滩文人的精神支柱、学术风格和价值取向在当下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乡土情结是文学创作的动力之一。王士性的山水诗作较多地表达对家乡的乡土之念,纵情讴歌家乡自然景致,梳理其中的人文意韵,流露出诗人的真情。出于描绘大自然山容水态的客观需要,艺术上也作了多方探索。王士性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山水诗文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7.
吴兢是与刘知几齐名的唐代史学家,所著《贞观政要》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本文在论述其人其书的基础上指出:今人应该继承和发扬他直笔书史的董狐精神,并且要充分发掘《贞观政要》的现代价值,从而为当代史学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隐忍是郑敏的生活态度也是她早期诗歌的主要特征,其具体内涵是勇于面对生存困难,独自承担苦难,并始终怀抱希望;隐忍诗学的形成与郑敏的生活经历有关,同时也与冯至、里尔克等人的影响有关,其哲学依据是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审美追求,隐忍对郑敏本人的诗歌创作有重要意义。隐忍诗学给郑敏提供了全新的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的角度和方法,并将郑敏的诗歌创作导入全新境界,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段和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英思乡诗中的景与情的表现形式不同,前者以表现、含蓄、微妙为特点,后者则注重再现、奔放与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