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9 毫秒
1.
我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兼具文化人类学的科学性和故事片的娱乐性,既能够为学术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又能在院线上映,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历史及文化环境下,中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具有其特殊的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2.
笔者从人物形象、创作题材、视听影像和民族电影等四个方面,对蒙古族电影的文化走向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释,进而指明了蒙古族电影发展的基本出路。以期获得他族的广泛认可,进而自立于世界民族电影之林。  相似文献   

3.
中外影视教育比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影视文化是民族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与自己相适应的影视文化,其落后性是不言而喻的。当今以视听语言为基础的影象文化正在迅猛发展,电子文化产品像潮水般涌向市场。人们已清楚地看到,影象文化必将成为主流文化。在这种情势下,许多国家为了提高自己民族文化水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都非常重视发展本民族的影视文化教育。美国大学的电影教育起步较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便繁荣起来。到1967年,全美已有205所大学开设了3000多种不同的电影课程。到1977年,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便有1000多所大学开设了电影电…  相似文献   

4.
著名华人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在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的第七十三届奥斯卡电影评选中荣获了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指导/道具、最佳原创音乐奖四项大奖。这部完全中国化故事题材的影片为什么受到西方人亲睐,并引来一片喝彩和盛赞呢?本文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好莱坞”的电影文化东方策略:1.挖掘与东方人的审美情趣相一致题材。2.利用华人打造地道的“好莱坞”主流电影,以期占领潜在的电影市场。3.让观众对电影的东方情结转化为“好莱坞”的商业企图。电影作为极其丰富的文化叙事符号,它不仅包含着对一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镜像图解,同时也包含着经济、商业运作的内涵。因为,电影是一种工业、一种艺术,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艺术完美之境地。入世后的中国电影也将面临“民族电影”全球化的问题,通过借鉴“好莱坞”的经验,来装备我们自己的民族电影,使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电影是中国文化形象的传播载体,承担着历史的重任:不仅要传播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精神,而且要树立国家传播视野中的现代“现代中国”形象。目前,以打造具有民族文化标识的类型电影为核心的全球化传播策略,已成为中国电影应对文化全球化浪潮的突围之路。本文拟以《神话》、《投名状》等一系列具有明显中国民族文化标识的中国武侠类电影为例,来探讨打造具有中国民族文化标识的类型电影的具体方法:类型电影的文化表述应注意丰富自身的文化表达层次,体现出多元的风格特征和文化诉求,力图打造蕴含民族文化精神的世界化精品;积极开展国际、区域合作,增强具有中国民族文化标识的类型电影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民俗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张艺谋的电影既借鉴了西方电影美学思想,又吸收了传统民族文化养分。他早期的电影很多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风格,电影中的服装、音乐、语言等方面处处显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民族特色鲜明。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意象对张艺谋的电影,对中国民俗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电影翻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它使观众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电影,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进行电影翻译时,译者要充分了解双语文化的差异,努力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8.
王旭文 《文教资料》2013,(35):129-131
作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性导演,徐克以其电影创作备受瞩目.因为徐克自身复杂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加之受香港地缘文化的深刻影响,他的电影呈现出中西文化融于一炉的独特景观,徐克在90年代初期创作的《黄飞鸿》系列电影也是如此.这些电影选择中西文化交错和冲突的时代背景,并在形式上大胆运用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营造出奇异的视觉美感,而导演对电影中“他者”形象的塑造,也隐含着其鲜明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电影翻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它使观众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电影,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进行电影翻译时,译者要充分了解双语文化的差异,努力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第六代电影人代表的张元,在转型期文化、全球化语境,以及对西方电影的借鉴与学习所构成的文化环境中,努力探求着自我的突围以及电影的发展。他的电影,在寻找中凸显出个人的主体性;在漂泊中体现出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在回归后致力于于主流与商业化的再探索。寻找、漂泊、回归,也就成为张元电影的文化内核,这种思考和追寻也使他的电影蕴涵了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李安电影的理性内核,也是他把家庭伦理置换为更为普遍意义的文化命题的关键。论文以李安的具体作品解读为依据,分析其人物内心世界的文化表达,以期对李安电影的研究做一次完善和补充。  相似文献   

12.
主体是一个虚构的观念,人们通过有意识的构建,创造出属于精神范畴的价值系统。在《五帝本纪》中,司马迁通过对五帝意象的历史性叙述、空间性拓展和民族性融合的有意识描述,潜在地构建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传统,它表现为历史谱系重构中的民族主体、华夏民族统一中的国家主体和道德生命构建中的文化主体三个相互交织的主体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夏目漱石是日本著名作家,被日本人民称为“国民大作家”。在文明开化与自我苦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夏目漱石,就其思想变化历程而言,是十分痛苦的。绮想缤纷、诡异唯美的《梦十夜》便以一种看似不着边际的构思和精妙的语言反映了夏目漱石对本土文化的深沉热爱与绝不舍弃之情,以及对盲目全盘西化的批判。在彷徨与苦闷的文字中,寄托了作者期盼近代化的成功和对本土文化的坚守。  相似文献   

14.
西方人给古老东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吉姆爷》后半部分的一个重要主题,可以从文明冲突的角度解读这部印象主义作品。帕图森可以看作近代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社会的一个缩影,作为西方文明的使者,吉姆在帕图森的所作所为不仅是他个人道德形象的重塑,更是西方文明对东方社会的冲击、复制和重建。通过深入分析吉姆在帕图森成功的原因,可发现西方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并不是白人种族优越性的证明。康拉德以艺术的形式,浓缩地再现了近代东方社会中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冲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谭振山的民间故事”作为惟一的个人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全国民间文学普查工作开始到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者江帆持续性追踪研究故事讲述者达18年之久。持续性追踪研究为民俗学的田野调查工作提供了研究者的介入能促使讲述者对民间叙事价值的认识升华、调查互动中促使研究者反思田野调查伦理道德、如何充分挖掘故事讲述与故事讲述者背后的文化涵义等一系列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革命的先驱,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鲁迅有关文学、文字学的著作中,多处征引<周易>的文字,以<周易>立论.因此,研究鲁迅对<周易>的看法以及他从<周易>出发,整理、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文化观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是其根脉,包括家学渊源和自身研究传统文化典籍;先进西方文化是其文化观生成的现代理念;中西文化兼融是其文化观形成的归宿;宗教文化是其文化观生成的重要层面。孙中山的文化观直接体现着他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发扬长城文化精神、彰显伦理道德精神、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视阈和思想,都是在多元文化观基础上宏观论述和总结。从当代意义上来追溯和审视孙中山文化观的形成、发展和融会创新,其意义都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中探讨了文化身份问题,并揭示了她对文化身份这一问题的深刻理解。在作品中,谭恩美讲述了四位华人母亲和美国女儿之间的冲突以及和解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母女们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笔者紧扣文化身份这一主题,尝试应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以及他对文化身份认同和杂合性概念的阐述,对母女们的文化身份认同过程进行解读,意在为《喜福会》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也为华裔和其他移民或族裔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构建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的刘琨向来是以直节名臣加民族英雄的形象出现的,他的诗文因此笼上了一层圣洁的光圈,更由于他的现存诗文均作于永嘉元年任并州刺史后,所以人们便很少关注刘琨早年生活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事实上,作家文风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刘琨也不例外。本文试图从刘琨的家世、气质、才能以及早年政治、文学活动对其人格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探讨刘琨的人格特征(包括道德人格与心理人格)与其文风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对其文风形成原因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内容从侧重传统故事向传统故事与发展故事并重转变,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方式从课堂讲授、文化体验到多方位实践转变。基于以上转变,高校要做好"传授、感知、讲述能力、传播实践"四个全面的工作,引导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