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美的角度来论证王维诗中的清淡意境与禅趣、禅旨的水乳交融关系,主客交融,情景一体。王维山水诗中的“诗情画意”、“动静融合”都是意境美的具体表现,而这种意境美却恰恰得益于禅旨,形成了“禅境”。并且分析了王维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从自然山水诗的自身角度,更加有力证明了其山水诗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2.
意境与天人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主导性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主客合一 ) ,“意境”便来自于中国古代艺术对“天人合一”的深切体认 ,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产物。但古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却未能总结意境理论。今人主导性的思维方式是“天人相分”(主客相分 ) ,从这种基本立场出发也不适宜寻找和总结“意境”的本意 ,其追寻的结果是对“意境”的肢解。因此造成对意境理论的解析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对意境理论的总结 ,需要有理论的自觉 ,还需要有对“主客二分”的超越 ,进入到更高一级的“天人合一”,才是最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潘霞 《现代语文》2006,(3):116-116
意境是学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色.)与作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两融合一致,形成诗歌的意境。常见的诗歌意境有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美的意境——和谐课堂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独创的,而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美的意境与和谐课堂,教师与学生、情感与心灵的高度融合,使学生进人最佳的主体角色,  相似文献   

5.
创设审美意境。文学作品的意境是作者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外界景物)融合为一的结果。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必须设法把学生带到文学作品的意境中去。如教师应以强烈、饱满的感情范读文章,使学生受到感染,将作品所描绘的景物、人物形象地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歌“意境”与日本诗歌“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诗学与日本歌学(和歌理论)有着难解难分的内在关系,对中日诗学中两大重要理论——“意境”论与“姿”论进行比较,着重阐述了“意境”与“姿”的发端、“意境”与“姿”的结构、“意境”与“姿”的审美、“意境”与“姿”的思想渊源几方面问题,从中见出中日诗歌艺术特质的相似性,以及两国诗歌在审美情趣、思想渊源及文化背景上的微妙差异。  相似文献   

7.
诗词的鉴赏,离不开意境的品味。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有意境的作品,其艺术境界是真实、生动、感人的。“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王国维)”;有意境的作品,必然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  相似文献   

8.
庄子“天籁”本是其“道”的呈现,而“道”是庄子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观融合一体的归结,在庄书或庄子思想中乃是“自然”“无为”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之义,因而“天籁”也就取得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的主客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讲究意境的,那么什么是诗歌的意境呢?“意”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人为了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的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整体与和谐的“天人合一”思想恰好可以弥补“主客二分”思维的缺陷。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其自身的消极因素 ,因此 ,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天人合一”思想 ,同时开展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在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开创新的文化世纪。  相似文献   

11.
运用高校大美育五圈课程体系,挖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思政和美育相融合的实践教育内容,研究构建“三维度·三融合·三联动”的“思政+美育”实践体系:从“社团活动美育课程、潜在美育课程、美育综合课程”三圈层维度入手,创建美育型社团、师范内涵校园文化、特色美育实践基地;从“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社会服务与艺术展演”“社团活动与网络育人”三个层面融合开展实践育人;以学分为纽带实现第一(校园内、课堂上)、第二(校园内、课堂外)、第三(课堂外、社会中)课堂联动,将思政理念、元素融入美育实践教育中。  相似文献   

12.
贾跃文 《考试周刊》2010,(35):174-174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情)和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把意境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3.
论“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互补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的盛行。中国传统化中追求整体与和谐的“天人合一”思想恰好可以弥补“主客二分”思维的缺陷。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其自身的消极因素,因此,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天人合一”思想,同时开展与西方化的对话与交流,在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开创新的化世纪。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如何把意境融入英语课教学中是英语课教学的一大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如何把意境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的一大特色之一。在教学巾,意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巾生情,情巾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境对舞蹈艺术创作、舞蹈艺术鉴赏有着重要意义。舞蹈艺术鉴赏课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如何将意境“主客合一”这一艺术思维辩证法应用到舞蹈鉴赏教学中 ,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并提出自己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政治课堂上存在着美,通过意境来创造课堂上的美,注重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思想美、形象美、语言美和融合美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高中政治课的人文特质,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科目教学相互支撑,与学校各项德育工作相互配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 课堂之妙,在乎意境.凸显学科人文特质,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课程内容和教学环境,营造情景交融的精神时空和情感氛围.高中政治课的人文特质必然要求高中政治课堂应该追求生活化、生本化、真实性、导向性的“双生双性”“四位一体”的课堂意境.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词语。一、阐释方式:从象思维说起。没有“象思维”之“思”就没有意境的创造。二、“象思维”与意境的渊源:(一)道家发端:大象无形是为萌芽。(二)庄子美学:与象罔说相关。庄子关于“象罔、有形和无形、虚实”的辩证解读,和老子的“大象无形”说一起构成中国意境理论赖以形成的哲学基础。而此哲学基础亦是古人“象思维”的萌芽、发展并最终定型的文化传统根基。(三)魏晋玄学:言意之辩的探讨。“言意之辩”的各个阶段皆有“象”的参与。而“辩”的本身又体现了“象思维”的动态整体的特征。三、“象思维”与意境的内涵。从根底上来说,此种与古人哲学智慧紧密缠绕的诗歌意境亦是华夏民族吲有的颇具原生态意味的“象思维”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张俊  孙超 《黄山学院学报》2005,7(2):102-105
李白诗境堪称古典诗歌意境的典型,它包孕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具有“主客融一”的表现特征和“时空虚拟”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