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第六册《祭妹文》有“同临其穴”句,课本解作:“同到它的穴边。临,到。”江苏文艺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解作“同到埋葬蟋蟀处凭吊。临(lìn):哭吊死者”。后者的解释令人折服。古汉语中,“临”可作“哭”解。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卜临于太宫。”杜预注:“临,哭也。”《汉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十七课《祭妹文》中有句话,“岁寒虫僵,同临其穴”,课本注解“临”为“到”(见 P188),笔者查阅了部分材料,认为此种解释欠妥当,特举证以期商榷:“临”字在古汉语中有两种读音,一音lín,一音 lìn,读前音时可作“统治、降临、到、照本摹画”等多种解释,因与本文主旨无关,此处不作详叙。读后音时为“凭吊”之意。《辞源·三》(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相似文献   

3.
郭燕 《阅读与鉴赏》2009,(10):63-63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砚冰坚”一句,全国普高、职业高中教参都把它翻译为“砚池里的水结成冰。非常坚硬”。网上和江苏版教参则翻译为“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这句中的“冰”,都翻译为“结冰”,或“结成……冰”。这种翻译显然是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4.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山水小品文。文中在表现游人的欢快动作时,用了这样一句:“罍而歌者”。课文注释中对此句的解释是“拿着酒杯唱歌的”,把“罍”解释为“酒杯”,1990年出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对这句的翻译,与课文注释是相同的。笔者通过查证考古与文物方面的有关资料,认为课本和教参书对该句的注释与翻译有误。按课文注释及教参书中的意思,“罍”属于酒器无疑,而在古代,酒器按其作用可分为盛酒器和饮酒器两类,那么“罍”到底属这两类中的哪一类呢?  相似文献   

5.
席欣圣 《学语文》2012,(4):60-60
郁达夫的经典之作《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名篇.选人中学语文课本也有50多年的历史了。然而其中“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一句历来却颇具争议。  相似文献   

6.
《石钟山记》中有一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此句令人费解。翻阅有关注解和翻译或古文鉴赏辞典,基本上都把“咳”理解为“咳嗽”,把这句翻译为“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将其作用分析为渲染阴森可怕的气象。这样理解,看似正确,实则望文生义,经不起推敲。  相似文献   

7.
姜涛 《现代语文》2011,(9):136-137
一、探讨课文删节问题的缘起 近日在执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时遇到了两个困惑。其一是在教学张岱的《于园》时对其中的“至于园可无憾矣”的翻译产生了疑问,根据上文,笔者把它翻译成“到了于园就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了”,可是与课本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以下简称“教参”)译为:“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从字面上看,我们是如何也难以理解教参上的翻译的,  相似文献   

8.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一文中有“宰以卓异闻”一句.教参翻译为“县官以才能卓越而闻名”.课本注释对“卓异”一词解释为“(才能)优异。这是考核官吏政绩的评语”。笔者认为均欠妥。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愚公移山》的过程中.笔者对文中“河阳”一词的理解产生了疑问。 两种版本两种理解。苏教版教参的解释是——河阳:黄河北岸。“河”在上古是黄河的专称。而课本则无注释。翻开人教版课本,注释很明确——河阳:古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孟县西部,南临黄河。  相似文献   

10.
最近,笔者听到几位教师讲《狐假虎威》一课时,对“老虎被蒙(m(?)ng)住了,松开了爪子”一句中的“蒙”字,都把它作为“半信半疑”传授给学生。同其依据,答曰:出自《教参》。认真读一下《教参》,书上并没有把“蒙”字解释为“半信半疑”。而是在指导理解“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这个句子时,注了“老虎对狐狸的谎言半信半  相似文献   

11.
实在听厌了这样的语文课,由作者到背景的详析,从篇章到句段的切割,先语法后修辞的肢解。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中心,痛快淋漓地展示着庖丁的绝活,刚才还是气韵生动的整体,几番游刃运斤,早让它“谋然已解,如土委地”;学生们只好日复一日地欣赏演出,并忙不迭地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记录到小本上,把“教参”对文本的解析、教师对“教参”的解析批注在课本边。  相似文献   

12.
趣味阅读法     
抓“眼”法“眼”即句眼,它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是全句思想的泉眼,意义的焦点。抓住它,对理解句子与文章深藏的意蕴有重要作用。如《蟋蟀的住宅》有一句“假设我们想到蟋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7~9年级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要求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重要途径,也是中考必考考点。那么,如何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呢?本文结合202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及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选文,总结归纳出“三五八”译句策略,即文言文译句的三大原则、五大技巧、八项注意。  相似文献   

14.
高中英语第二册(下)第87课有这样一句话:On reading it, he found that a servant of the family in France had been put in prison, through no fault of his own.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此句中介词through理解不了,无法翻译。对此,配套教参和课本后的注释均未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15.
一、前辟四窗课本对“前”做了注释:“前,指阁子北面,因这阁子是‘北向’的”。中南五省编的《教参》翻译此句为:“室前新开的四扇窗户”。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以下简称《译注》)翻译为:“前面开辟四扇窗户。”笔者认为上述翻译不太准确,容易引起误会。笔者教此文时就有同学提问:“室仅方丈,怎能开四个窗户?”笔者告诉同学:“四窗不是四个窗户,而是在原来‘向’的基础下开一个大窗户,分上下两层,每层都做两扇窗门。”此句应翻译成:“在前壁(北向)开了一个有四扇窗门的窗子。”  相似文献   

16.
语课本中有多处用到“好事”。初中课本中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船载以人。”课本注“好事:喜欢多事的人。”《大铁椎传》:“宋(将军),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皆来学。”“好事”也被“教参”译为“喜好多事的人”。高中课本《促织》:“村中少年好事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教参”也将“好事”译为“好事的年轻人”,还有的译为“爱闲荡的少年”。  相似文献   

17.
互文,在中学古诗文课文中出现较多。但由于人教社出版的教学参考资料(以下简称较参)对互文的理解与翻译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这些内容的教学受到了影响。例如,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10题,要求考生选择“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正确意思。这两句是互文,正确意思87年版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本有注,但仍有不少考生选错,究其原因,教参的误译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这两句,教参译作“不因环境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与该题的一个干扰项相同。再如《治平篇》中“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一句也是互文,“开”的既有仓廪也有府库,“悉”的既有府库,也有仓廪;仓廪是贮粮食的,府库是藏钱财的,全句的意思是,“打开仓廪和府库,把粮食和钱财都拿出来救济他们”。教参  相似文献   

18.
第2段第3句:“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教参》译为:“因此要抛弃古代帝王的现成法令制度,而取法那(古代)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明显可见,这样的翻译有多处错误———“其”,不该译作“那”,指代“古代”,应按课本那样,把“其”字当作人称代词,他,承上指?..  相似文献   

19.
解决职高教参难──功夫在诗外湖南毛鹏飞教参是指按照各学科课本分册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目前.职高专业、学科门类多,教材未统一.教参奇缺,教师课本在手,深感“教参缺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人说多编几本书就可以了,而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功夫在...  相似文献   

20.
王先林 《阅读与鉴赏》2007,(12):55-55,76
赏读《触龙说赵太后》,很容易为赵太后的“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一语所惊诧。“惊”的是赵太后怎说出这等市井话语,“诧”的是她身在其位,不谋其政。教参也就此界定她是一个顽固、专横的国君。教参归教参,试问一句,赵太后为什么要“唾”那些为国强谏的大臣,为自己招来骂名?走进文本,深入到赵太后的背后,会是怎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