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君能有几多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愁”本来是主观抽象的思维活动,但若借助恰当的具体形象来摹写,就能使之变得有数量、有份量、有重量,并且可以用长度、宽度、甚至时间来丈量。如此,就让无形的愁情变得可见、可闻、可触、可流、可载、可数、可量……从而获得神奇的立体效果,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数一数、量一量、品一品文人墨客心中的愁思。  相似文献   

2.
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劳苦之音易好。”其中“愁思之声要妙”可以在众多的文人墨客的诗词名句中得到印证,“愁”字也构成了诗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众多佳句为人吟诵称道。或伤春怨秋,或离情别恨,或怀才不遇,或国恨家仇,各尽其妙。一、伤春怨秋。李商隐的爱情诗《无题》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之句,是作者拟想被爱的女子,清晨对镜梳妆时,看到原来浓黑如支的发髻,已经出现了白丝,甚至变得稀疏了,“云鬓已改”,怎能不使人愁呢?她晨起后看到院中百…  相似文献   

3.
"愁"是一种心情,一种感情,一种忧思,一种愤慨。它无形无状,无色无味。可是,在浪漫多情、奇幻生辉的文人笔下,常常以具体的事物来言愁,在古诗词中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精略有如下几类。以山水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横江词六首》中的"横  相似文献   

4.
一千年前的夜晚,寒月笼罩一秋萧索。一位帝王白衣白冠,孑然徘徊在华丽又寂寥的宫殿。厮杀声犹在耳畔,尘埃尚未落定,一个苍老的王朝在兵器的光泽里消失,而他就是那个失败的帝王。雕栏仍在,朱颜已改,无限心事随水长逝。一千年后,人们还记得那个孱弱而孤独的帝王。记录历史的笔无情地把他定格在“亡国之君”的耻辱柱上。史书载“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屠,为高谈,不恤政事”。  相似文献   

5.
不知从何时起,喜欢上了李煜的词,喜欢他词中流露出的那悠悠的伤感和哀婉。第一次读到《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时,我有一种像吃海绵糖似的粘粘的软软的感觉,只不过还略带点苦涩,全然没有甜滋味罢了。后来,我知道了,这种感觉写成文字就是——惆怅。可以说,李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词人,但却不是一个英明果断的好皇帝。他是一个仁君,但正因为他的优柔寡断,使他断送了自己的国家。李煜前半生养尊处优,高高在上,日有群臣众官拥着,夜有美貌佳人陪着,游…  相似文献   

6.
“愁”从文学的产生之始,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作家的笔下就有了“流不尽许多愁”。“愁”在文学中也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象。下面列举一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李煜作为南唐后主,经历了由一国之君到阶下囚的人生剧变。由此所引发的深刻的人生体验,再加上他本人的才情(他能诗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将进酒》文本的分析,揭示了李白的抱负与痛苦。李白借酒消愁,借酒来塑造个人的诗性形象,千载以来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5课由五首词组成,分别是: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上它们是按照诗人所处年代排列的,如果照这样的顺序教学,内容就会显得很散乱.在对这五首词进行研究之后,我决定进行整合教学.  相似文献   

10.
翻阅唐宋词.满眼是悲愁的字眼和凄凉的意象:苦、痛、悲、愀、哀、愁,落红、飘絮、冷月、寒烟……抒情主人公的愁容泪眼、悲苦情怀。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古代文人常常以具体的事物来言愁,笔法各有千秋,意境各臻其妙,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以水言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范成大的“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南柯子》)写的是离情别绪之愁;李珣的“翠叠画屏山隐隐,冷铺纹簟水粼粼,断魂何处一蝉新”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词文学意象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学习古诗词对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提升其审美鉴赏能力有重要作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章采用群文阅读的方法,用四个学习任务,贯穿对九年级上册10首含“愁”古诗词的群文教学,使学生读懂古人愁,会说自己愁,丰富审美体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14.
南唐后主李煜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在中国词史上均占有很高的地位。两位词人的词作充满真挚沉郁的感情,词风呈现哀感凄婉的色彩,情感符号选择具有相似性,语言散发淡雅自然的魅力。悲剧命运和类似的气质才华是他们词作神似和契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上帝给予我们青春的时候,往往会给我们青春痘。很多同学下巴长着些灰不溜秋的胡子,脸上也有了青春的标记。  相似文献   

16.
17.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5 课由五首词组成,分别是: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办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上它们是按照诗人所处年代排列的,如果照这样的顺序教学,内容就会显得很散乱。在对这五首词进行研究之后,我决定进行整合教学。教学课时为两课时,教学主题是:问君能有几多愁?下面是课堂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18.
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何谓“意象”?“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马致远借“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抒发了羁旅之苦;杜甫借“风急”“天高”“哀猿”“渚清”“沙白”“飞鸟”“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等意象写尽孤寂落寞情怀。  相似文献   

19.
20.
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论语》心得”之后,就遭遇了“挺于”和“反于”的“冰火两重天”,褒者誉之为“学术超女”、“文化的传播者”,贬者称于丹恶搞经典、忽悠大众,是“高学历文盲”。“于丹事件”的发生,其本人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始作俑者、罪魁祸首还是社会和国人灵魂的普遍浮躁,《百家讲坛》、出版社、媒体以及大众都难咎其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