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膑脚”、“断足”作为孙膑所受之刑的不同说法,词义应该是相同的.战国时“膑”已由挖去膝骨转指刖(断绝之通名),“脚”、“足”又在表示人体下肢一义上重合,所以“膑脚”、“断足”只能解释为刖去下肢。“膑脚”谓挖去膝骨的旧说忽略了膑刑的变迁,而李乔先生“把脚砍摔”的新说又忽略了“脚”古今词义的差异均非的解。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断足之刑有两种,一为刖,一为膑。什么是刖刑?《易·困》“鼾刖”一词虞番注:“断足曰刖。”《周礼·司刑》“刖罪五百”,郑玄注:“刖,断足也。”都说是一种截去下肢的酷刑。此刑起源于何时?文献虽已有说,但却不足征信。《周礼·司刑》郑玄注:”周改膑作刖。”这似乎在说,是周代才有了刖刑。胡厚宣先生用甲骨卜辞与地下发掘相印证,确凿无疑地说明,商代已有刖刑(见胡著《殷氏的刖刑》,载《考古》1973年2期)。再说膑刑,什么叫做“膑”?《说文》:“膑,膝端也。”膝端就是膝盖。《文选·西征赋》“但潜铅以脱膑”,李善注引郭璞《三苍解…  相似文献   

3.
《两小儿辩日》之“汤”“及其日中如探汤”。“汤”在句中是热水的意思,辨别“汤”的古今不同含义,是教学重难点之一。我从这个故事开始教学:一北方人到福州旅游,在饭店点了饭菜吃完,客人道:“来一点汤!”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提到“膑脚”和“断足”,对此各家有不同的理解。邓明、沈官撰文《“膑脚”不是“断足”》(《文史知识》2001年第4期,以下简称“邓文”)认为“膑脚”并不是“断足”,指刖去下肢。孙云《“膑脚”“断足”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报任安书》一课两处言及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所受之刑:一处是“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一处是“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膑脚”和“断足”尽管文字有别,但毫无疑问所指应是同一种刑罚。至于它是怎样的一种刑罚,课文注释交代的也不够明确,只是将“膑脚”解释为“膑刑”一带而过,“断足”更无一字注释,可是下文“孙子断足,  相似文献   

6.
现在我们一般都认为,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孙膑因庞涓陷害,受了膑刑,被剔去了膝盖骨。其实,孙膑并没有被剔掉膝盖骨,他受的是断足之刑。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有这样的记述:“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孙子即孙膑,“兵法...  相似文献   

7.
按《说文解字》, “嫁”的意思是“女适人也”。根据《辞海》,“适人”的意思就正是“女子出嫁”。现在,我们提到“女子结婚”都会用“嫁”字, 但在古时候还有其他字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除了“嫁”字,古人还用“归”字表达女子出嫁的意思。《诗经·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  相似文献   

8.
经学,泛指中国古代诸“经”之学。如,。《道德经》、《南华经》、《易经》等。如所周知,《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易经》即《上经》和《下经》。《老子》:“不言之教。(笔者按:之,段玉云;“之:引伸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说文解字注·之》》”《庄子·知北游》:“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荀子·儒效》:“知之,圣人也。”《庄子·天地》:“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笔者按;1、神,见《庄子·大宗师》“以神为马。”《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9.
一在先秦哲学家中,墨子和庄子都正面提出了时间的概念,虽然他们并没有用“时间”这个词。墨子所谓“久”,就是时间的意思。《墨子·经上》:“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墨子·经说上》:“久,合古今旦莫。宇,冢东西南北。”“久”与“宇”相对而言,前者显然指时间,后者显然指空间。“久”包括了古今旦暮各个不同  相似文献   

10.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夜月》“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唐·刘方平《代春怨》“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弱柳千条杏一枝,…  相似文献   

11.
大”、“首要”的意思(“项”有“大”义)。《南史·乐颐之传》附《乐预》:“〔沈〕升之与君俱有项领之功。”如果各表其意,成为偏正词组,就是“肥大的脖子”的意思。如前面所引的“四牡项领”。如果用作比喻义,就是“要害之地”的意思。《三国志·魏书·苏则传》“西  相似文献   

12.
辟(bì) “辟”有“君主”的意思,如《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皇王维辟。”“复辟”一词最早就是“恢复帝位”之意。策“策”是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如《木兰词》:“策勋十二转。”《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受策以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  相似文献   

13.
品茗斋主说:马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正因如此,古人才给我们留下许多写马、嵌马的名句,如“浅草才能没马蹄”“踏花归来马蹄香”“雪尽马蹄轻”等。功夫在课外,坐下来品一品这几道“马”茶,并小试牛刀,做几道关于“马”的练习题,你会很长见识的。不过,本斋主有言在先:千万不可“走马观花”哟。一、关于马的诗句1.萧萧马鸣,悠悠旆旌(pèijīng:旗帜)。———《诗经·小雅·车攻》2.骏马思长坂,柴车畏危辙。———南朝梁·陆厥《奉答内兄希叔》3.乱鸦投落日,疲马向空山。———唐·刘长卿《恩敕…  相似文献   

14.
高一语文课本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犦中的“之”和“而”的一个用法被忽略了,至今在诸多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及各类参考书、练习题中都未见到正确的说法,或回避,或误说。笔者想就此谈谈看法。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的一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此句的意思即: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这一句中的“之”究竟怎么理解,是什么意思?一般的资料都回避了,有的资料索性解释为: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按此说法,“寡人”是主是无疑的,那么…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实验稿·2001年)比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试用修订版·2000年)有质的飞跃。其优点:1.贯彻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纠正以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过于偏重课本知识的倾向,确实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中心”。2.呈现方式的创新。学习板块———学习主题。“内容标准”指出学习的层次要求,即识记、理解和运用。“教学活动建议”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3.内容标准设计体现了科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适度精简内容和规范学…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云:“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至景元中坐事诛。”按魏元帝景元凡四年(260—263年)。又《晋书·嵇康传》记康被诛,“时年四十”;《资治通鉴》将时间系于景元三年,即262年。文学史界订嵇康生卒年为223———262年,当是依此而定。关于嵇康被诛的时间,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还见到不同的记载,如干宝、孙盛、习凿齿等人皆云康于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年)被诛,裴氏认为他们的记载有误,故专门作了考辨。文长不录。又,《世说新语·任诞》云:“陈留…  相似文献   

17.
次序cì xù “次”与“序”都有“次序”的意思。 《资治通鉴·汉纪》:“时东南风急,[黄]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馀船以次俱进。”《荀子·君子》:“长幼有序。”“次”与“序”又都可以引申为“按次序排列”。《史记·陈涉  相似文献   

18.
《论语·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引《诗·小雅·我行其野》之“成不以富,亦祗以异”句,古今训诂难以服人,本文进行全新的诠释探索,并对诗是弃妇之吟还是弃夫之吟,是否刺宣王及《论语》之引是否错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郭城 “城”,本义是“城墙”,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不指行政区域。《孟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 “城”用作动词时,表示“筑城”。《史记·秦始皇本纪》:“城河上以为塞。”(河:黄河。)《汉书·高帝纪》:“今天下县邑城。”由“城墙”引申为指城墙范围内的整个区域,即“城邑”的意思。《史记·  相似文献   

20.
1.髡(kun): 古代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楚辞·九章·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 2.刖 (yue): 古代砍断脚的酷刑, 称“刖”也称“跀”。《韩非子·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