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这句话在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4题中,被当作成语使用不当的例句,原因是该句将“炙手可热”与“滞销”对举,误以为它是“畅销”之意。《“炙手可热”的滥用该“冷”了》(《语文世界(高中版)》2002年第4期)一文正是从该题说起。  相似文献   

2.
1999年高考语文试题第4题是成语使用题,其中 C 项考到了“炙手可热”一词,原句如下: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很显然,无论从该词语的语源看还是从实际语用看,该句中的“炙手可热”都是误用。然而,有些考生望文生训,只抓住“热”字理解,结果造了误判,丢了不该丢的分。请看语源:  相似文献   

3.
《楚天都市报》1999年7月发了一篇感人的“大特写”,介绍中国一位老专家与荷兰的一位老女士的黄昏恋,在一个小标题中用“炙手可热”形容二老的热烈恋情。笔者对这一成语用例觉得不妥。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也有个此成语的误用例,即第4题 C 项:“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此二例一用于人,一用于事,都用作褒义了,意思分别大致是“热烈无比”和“很俏销”。据倪宝元《成语例示》称,此成语是贬义。这就与此语的来源有关了。《新唐书·崔铉传》:“郑(鲁)、杨(绍复)、段(瓌)、薛(蒙),炙手可热。”杜甫在《丽人行》中说:“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屃。”形容杨国忠等杨贵妃家族气焰极盛,权势极大。上二误用例均无此意,故属误用。  相似文献   

4.
成语的考查在高考语的能力阶层中为D级,一直是高考语基础知识考查的重中之重,年年必考。近两年各地的高考语命题大多侧重于考查对形近成语的辨析,因此,对那些“形”相近而“神”不同的成语,我们要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5.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因此也是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一个重点。汉语词汇十分丰富,其中成语又有言简意赅、考查点多的特点,因此频频出现在高考试卷上,所以有必要对近年来成语试题的“稳”与“变”的走向作一些分析。 成语考查的“稳”表现在这些方面: 一、成语是“必考项目”,是重要的知识点。综观近年高考、会考和统考试题,几乎每一份试卷都涉及到成语,这是由成语在词汇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可以这么说,一个人掌握汉语词汇的状况,是完全可以通过成语的考查来确认的,因此,成语成了命题者所钟爱的“宠儿”。自从1978年开始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后,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点不断改变、拓展、深化,而成语试题却无一例外地出现在各份试卷上。这就告诉我们,成语是一项重要的必考内容,需要在复习备考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在报刊中,“炙手可热”这一成语经常被运用,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懂得它的确切含义。他们将“炙手可热”理解为“抢手的,热闹、火暴的,红极一时的”.不分对象地乱用一气,造成了这一成语的误用。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7.
成语“没精打采”,又作“无精打采”;“采”,亦作“彩”。整个成语的意思,没有谁不明白。但有这样一道高考练习题,单单问你该成语中那个“打”字当什么讲。练习题所给的答案是“除去”。《现代汉语词典》“打”有“除去”这个义项。中国人民大学版《现代汉语通用字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高考试卷在“正确使用词语”的考查中,重在考查常用成语的理解、辨析和运用。其中理解、辨析是前提,是基础;运用是目的,是根本。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体现了“全方位”的特点。要想做好此类题目,必须做到以下“八戒”。一、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戒望文生义。从成语的来源看,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民间俗语,其内涵是对原内容抽象概括出来的,有着固定的意义。对这类成语,我们决不能简单地照字面意思作望文生义的理解。例如2012年高考全国卷: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在“为国选才”的高考期间,各地都采取了不少的“护考”措施,今年尤甚。不但高考房、高考餐、高考补品、高考文具等炙手可热,一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也积极参与到“护考”的行列中来:领导干部亲临考场检查指导,考场附近的建筑工地停工、噪音大的企业停产,  相似文献   

10.
近来翻阅大量高考资料,发现这些资料的编著者都在字形部分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一个成语一‘加官进爵”。然而,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把“加官进爵”中的“进”误写作“晋”,并强调“进”为错别字,因为“加官进爵“这一成语是加官晋级之意。  相似文献   

11.
赵仲春 《考试》2004,(1):11-12
成语具有简洁明快、要言不烦、因近取譬、画龙点睛的特点,它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实际也是对考生文化积累的考查。成语的考查是词语考查的重点,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成语的“上镜率”比较高,除了以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为主要题型外(第4题),汉字字音、字形、字义的考查也常常以成语为载体(第1、2、3题)。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仅前三题就出现成语24个,2003年前两题就出现了18个。对成语使用正确与否的判断,一靠对成语意义的正确理解,二靠对成语语境的确切把握。选项设置的语境,大多是经过强调的语境。认识这一点,是对成语使用做出正确判断的关键。高考成语题的考查主要从成语的“多义性”、“三栖性”、“迥异性”、“适应性”、“特殊性”等五性入手。  相似文献   

12.
彭乃奎 《读写月报》2022,(31):51-53
<正>成语运用是近几年高考的必考考点。2022年高考,4套全国语文卷的成语题均为结合语境辨析推断,题型由过去的客观选择题一改而为主观填空题,是2022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的一大创新亮点。在平时广泛积累成语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好“义”“境”相符的关系,就能顺利做好这类题目。可以推知,2023年成语运用题极有可能继续沿用主观填空题型,所以,应高度重视这个题型的训练。  相似文献   

13.
成语辨析是近十年各地高考一直考查的内容,也是高三师生的复习重点.而在近几年高考成语题中频繁出现了一个考点,那就是多义成语.这类成语本来是多义并存,但在流传、使用过程中仅剩一种意思为人熟知,这样就导致考生在做题过程中对这类多义成语“顾此失彼”.所以,在平时的学习和阅读中,我们应留心总结这类成语的完整意思,以便轻松应对高考.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江西省高考语文成语试题:“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句中的“刮目相看”误用,应改为“另眼相看”。那么这两个成语到底如何区分呢?  相似文献   

15.
成语是汉语的瑰宝,自1992年成为高考内容以来,重现率为100%。学生在备考中积累了大量的成语,但到实际运用中,常常把几组“一字之异”的成语搞混。现将几组易混成语汇集在一起,以便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2000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第四题的阅读材料中的成语“曾几何时”用错了,这是很不应该的。请看原文:  相似文献   

17.
成语一直都是高考语文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经过“千锤百练”,形成了固定的结构,具有特定的意义,言简而意赅。使用得当,可使语言精练,鲜明生动,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如果理解偏差,使用不当,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特别是一些意义相近的成语,更是语文高考命题者的首选,因为这类成语往往“貌合神离”,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差别,但其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还大相径庭,我们在运用时要注意辨析,谨防“张冠李戴”。下面笔者整理归纳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中有代表性的成语辨析题,总结出成语辨析的几点注意事项,希望能对解这类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赵涛 《中学理科》2009,(3):12-12
1.炙手可热——手一接触就感觉到热得烫人。比喻气焰盛,权势大。不能误解为“亲热”“热门”“抢手”。错例: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老百姓的消费欲望,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相似文献   

19.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3题词语释义的判断将成语“道听途说”释义为“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笔者认为应判错。上述释义错就错在把“听”和“说”看成是同一主体发出的两个动作.且把已经名词化了的动词“说”仍当作动词用。下面对“道听途说”这一成语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2010年高考山东卷和全国卷I都考查了成语“始作俑者”。那么“始作俑者”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误用类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