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相信     
我一直相信我们处在一个充满爱的空间里,爱将我们每个人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为有爱,所以有生命的存在;因为有爱,所以不再孤单;因为有爱,所以感到温暖……  相似文献   

2.
2.证明,-1的任何正整次方幂都具有的形式,其中m为正整数.3.25个人围坐在一张圆桌旁.每一小时进行一次表决,每个人每次都必须回答:“赞成”或“反对”.现知每个人都按“中庸之道”行事;即如果在第n次表决中,他的回答至少与他的两侧邻座之一的回答相同,那么他在第n 1次表决中就仍然采用第n次中的回答;而如果在第n次表决中,他的回答与两侧邻座都不相同。那么他在第n+1次表决中就采用与第n次不同的回答.证明,不论这些人在第一次表决时如何回答,都存在一个时刻,在此之后,任何人的回答都不再发生变化。4.设AB是圆的一条直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当然也是每个中国教育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的教育的优先发展。所以,如果每个教育人心中的教育梦都能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正能量,那么就会为伟大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注入强劲活力,提供不竭动力。笔者的教育梦,就是期望在我们的教育中,德性教育不再是荒芜的沙漠,  相似文献   

4.
老年之美     
每个人都有幼年、青年、壮年和老年,可以说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魅力。如果把人生比作绕天的红日,那么晚年就是夕阳。从喷薄欲出的激动,到旭日冉冉的蓬勃;从艳阳高照的壮丽,到日悬中天的热烈;从日渐西斜的成熟,到夕阳落山的丰满,这是生命的完美历程。朝阳固然灿烂,夕阳依然辉煌。如果用植物来比喻人,那么少年就宛若青枝嫩叶,青年犹如繁花满树,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灵的栖息地,它能给你一种安详、温暖的感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及赋《离骚》……他们之所以能完成如此巨著,不是因为他们虽“累”却心中有一种精神动力,在“累”中发奋,攀登高峰吗?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会遇到或此或彼的挫折,然而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寄托,让自己的心灵在精神家园中透透气,[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当然也是我们每个中国教育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的教育的优先发展。所以,如果每个教育人心中的教育梦都能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正能量,那么就会为伟大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注入强劲活力,提供不竭动力。我的教育梦,就是期望在我们的教育中德行教育不再是荒芜的沙漠,要变沙漠为绿洲,给中国教育带来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7.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也不管选择哪种生活方式,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每个人的人生目的。可是,教师的幸福来自哪儿呢?什么样的事情才可能增加教师的幸福感呢?很多教师说,如果我们的工作时间少一点,我们会有更多的幸福;如果我们的工资与奖金拿得再多一点,我们也会有更多的幸福;如果学校管理者能够更信任与理解我们,我们也会有更多的幸福;[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一、课内知识迁移的重要性 现在的学生,大都死磕书本的知识,尤其是高校中的大学生们,普遍都是考试完后,就变得什么都不记得了,这就是知识没有同化吸收的结果,故其也就不能做到课内知识的外延。如果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建立课内引导知识迁移机制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灵活地进行知识点的转换,形成知识更加宽广的知识组织架构,从而形成广的知识网。在最近的研究表明,要想新旧知识能相互融合、迁移,必须建立起认知结构,然后形成一个知识的广域网,在课外获得知识和课内所学的就知识中建立起联系,同化吸收,建立完整的架构体系。这样新的认知,就会变成对老问题的重新思考,二者就不再是孤立的,就不会像原先那样每个知识都不再是独立的;二是可以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将新的知识建构建立在旧架构的基础上。这对学生无疑是智力的再开发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鲁迅,走向人的现代化的一面旗帜。但是,他的洞穿中华民族历史时空的“呐喊”却至今没有引起国民的注意。我们依然冷漠、卑怯、麻木、自欺。而如果我们对鲁迅的“呐喊”依然充耳不闻,我们这个民族就不会有什么希望。但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首先惊醒,为“国民精神的新生”做点什么。  相似文献   

10.
刘雪梅 《上海教育》2007,(2A):111-112
我们做老师的如果能从细微之处寻找,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不一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在生存与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民族精神,其本质是自强有为。自强有为精神在传统文学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体现: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为以务实用世作为一贯主题;在文学思潮上,表现为以尚新通变作为主流思潮;在发展规律上,表现为以兼容并蓄作为主要发展模式。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自强有为的精神在当代依然是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诗史精神”依然可以借鉴;变革应当以推动文学发展作为目的;兼容并蓄必须以精严的抉择作为前提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时间倾向性是将来。人们必须学会如何根据现在预测未来。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掌握发展趋势,而不再听任摆布,我们就能向未来学习”。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真正的教学是“向未来学习”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为生命喝彩     
一路走来,身上背着昨天的故事,脚下踏着岁月的尘埃。一路风雨,伴着几多欢乐与忧愁;一路坎坷,带着几多失意与豪迈。肩头虽然落满生活的碎片,步履也不再像以往那样轻快,但只要还拥有生命,我们就依然感到自豪;只要还拥有今天,我们就有勇气把明天的大门打开。让我们为生命喝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学前教育》2020,(2):6-6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某种意义上讲,是养育孩子成就了父母。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督促父母把以前忽略的课程都补上,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母也要不断修剪自己的生命枝叶,最终圆满自己的人生。试想,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又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呢?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感兴趣,又怎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呢?如果不是养育孩子遇到了困难,我们又怎会去探索,去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呢?如果我们的生命正在走向开阔,这难道不是孩子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吗?所有这些改变,都表明我们在成长。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段自我成长的旅程。  相似文献   

15.
学校德育首先要解决一个“要我学”还是“我要学”的问题,可从三方面入手:让德育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学校德育要凸现自己的个性;让师德发挥充分的感染力,师德建设是德育的重要组成;让课堂体现德育的穿透力——德育要融入课堂。如果每个学校的德育都有依附自己土壤的个性,如果每个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群体,而且能扎扎实实地将德育融入课改,润物无声,那德育就会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6.
站起来     
站起来,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凛然的气概,昂然的精神,嫣然的美丽。 小草,从乱石堆的缝隙里,站成蓬勃的绿洲。 礁石;在海浪的咬噬里,站成蓬勃的冷峻。 奋斗途中的头破血流是生命一面猩红的旗帜。如果我们能捂紧重创的伤口,挺起胸膛,站直腰杆去对待任何事情,那么,又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一个有勇气从灾难中站起来的民族,是不可小觑的。 一个有决心从废墟上站起来的城市,是不可低估的。 一个有志气从屈辱里站起来的人,是不可等闲的。 诚然,并非每个人都能站成直插云霄的擎天柱;并非每个人都能站成叱咤万里的风雷。但你至少能…  相似文献   

17.
戴芳 《教书育人》2002,(7):20-21
有人说,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像教孩子走路一样教孩子作文,那么,作文将是一件容易和快乐的事。细细思考,确有道理。在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大人们总是首先为孩子选择一个平坦的地方,然后扶他站好,再放开手让他自己走。当孩子能走一两步时,大人们又是鼓掌又是亲吻;当孩子摔倒了,大人们又是喊又是打手势,鼓励他们站起来再走。要知道,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的鼓励呀。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来到人世间的。同样,如果我们能让孩子在赏识中学习作文,那一定会硕果累…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长大;如果你的父母还健在,不管你有没有和他们同住;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妈妈的厨房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净;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母亲煮的菜太咸太难吃;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老父老母的一些习惯不再是习惯;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过马路行动反应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发觉他们不再爱出门……如果有这么一天,我要告诉你,你要警觉父母真的已经老了,器官已经退化到需要别人照料了。每个人都会老,父母比我们先老,我们要用角色互换的心情去照料他们,才会有耐心,才不会有怨言。当父母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为人子女要警觉,他们可能会大小便…  相似文献   

19.
李白在《将进酒》中,留下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成了人们自我激励和激励他人的名言。每个人,其实都是可成才之人,只是可能没有找到适合他发展之路;都是有用之人,只是可能没有用其长处。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压制和阻碍人的成才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20.
运动与变化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如函数、轨迹;许多方法,如换元、变形都体现了运动与变化的思想.在解题中,如果运用这种方法,有时能帮助我们确定解题的思路,下面以一道中考题为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