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诗删》主要根据《宋诗钞》删订而成,并继承和发扬了后者的遗民宋诗学思想,选诗突出宋诗的伦理价值,追求"以诗存史",偏尚悲慨刚健的风格,部分收录诗歌反映了清初遗民的复杂心理。《宋诗删》对《宋诗钞》"宗宋"过甚的倾向提出批评,选诗一定程度上存在"以唐选宋"的倾向,这也是对清初诗坛宗宋流弊的一种批判。  相似文献   

2.
《宋诗删》主要根据《宋诗钞》删订而成,并继承和发扬了后者的遗民宋诗学思想,选诗突出宋诗的伦理价值,追求以诗存史,偏尚悲慨刚健的风格,部分收录诗歌反映了清初遗民的复杂心理。《宋诗删》对《宋诗钞》宗宋过甚的倾向提出批评,选诗一定程度上存在以唐选宋的倾向,这也是对清初诗坛宗宋流弊的一种批判。  相似文献   

3.
1880年京师同文馆副教习汪风藻将英国经济学家法思德的《政治经济学提要》翻译为《富国策》出版。1896年,陈炽与朋友合作将其重新翻译后发表在《时务报》上。与原著相比,《富国策》比《重译富国策》更详尽准确地表达了原文之意,《重译富国策》在行文上比《富国策》更简洁流畅易懂,但内容删略较多。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否删《诗》?这是中国学术界争讼千年的论题。隋朝以前无人否认孔子删《诗》,唐朝孔颖达则疑孔子删《诗》;至当代则有中国科学院《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等论著亦持否定孔子删《诗》说。本文依据《论语》、《左传》、《国语》、《墨子》、《庄子》、《尚书孔序》、《史记》、《汉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徐中舒《左传注》等丰富而有说服力的古今论据,特别是《论语》、《左传》引《诗》、论《诗》的可靠证据,充分论证孔子删《诗》。  相似文献   

5.
<干将莫邪>(语文出版社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选自东晋干宝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比照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它是一篇新增课文.笔者在备课时,查阅了不同版本的<搜神记>以及多种古代作品选本,发现这篇小说又名<三王墓>,课文结尾删去了两句话:"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宜春县界."笔者认为,删去结尾两句有损于作品的完美,不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给我们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带来不利,删得并不高明.  相似文献   

6.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在诗、词、散文诸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教战守》这篇策论,是他的政论文的优秀代表。嘉祐五年,苏轼在准备“制科”考试期间,写下了《进策》二十五篇。苏轼在他《感旧》诗引中也说:“嘉祐中,予与子由同举制策,寓居怀远驿,时年二十六。”由于这组《进策》写于苏轼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因此  相似文献   

7.
8.
《荷塘月色》中有两段引文。一是梁元帝肖绎《采莲赋》的节录;一是《西洲曲》中的四行诗句。新编语文课本删掉了《采莲赋》,其实大可不必。我认为,朱自清这两段引文既是谋篇布局的精心设置,又是抒情表意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内容上看,《采莲赋》是受民歌影响甚深的作品。南朝是新声、杂曲大量产生的时代,民歌俗曲又一次被上层阶级所采取传习.《采莲赋》所写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情、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间续修族谱活动逐渐兴起,人们更多地给予族谱以正面的新认识。人们从族谱记载家族世系等情况中,可以了解姓氏源流、家族兴替、人口迁徙、族习门风乃至社会变故等历史,赋予族谱一定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鲁谼方氏族谱》由桐城派古文家方东树撰修,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折射出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受学术风气与交叉学科的影响,人们解读族谱的方式有所变化,族谱学研究的视野不断扩展,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解读族谱亦是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最早提出孔子删订《诗经》的说法,得到了汉代学者的认同。唐代的孔颖达首先对此提出质疑。宋代的学者多数认为孔子并没有删订过《诗经》。清代前期的学者注重实证,多数人不同意司马迁的观点。清代后期今文经兴起,一些学者认为孔子删过《诗》,但他们并不同意司马迁的古诗三千之说。新文化运动以来,反对孔子删《诗》的观点几乎成了定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重新展开,多数学者能够从新的视角观照这一问题,有赞成孔子删《诗》论的,也有反对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不管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教战守策》都可以代表苏轼散文,尤其是政论文的最高水平,因而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2.
北宋王朝自太祖至仁宗的一百年间,社会基本安定,经济较为繁荣,可谓太平盛世。但是,由于豪强并吞,边备松弛,官僚机构庞大而无能,北宋王朝的内外危机正在滋长。敢说敢为的青年政治家苏轼看到了北宋王朝的这种潜在忧患,于仁宗末年向朝廷上制策,提出厉法禁、决壅蔽、教战守等政治上的改良主张。在《教战守策》这篇策论中,苏轼针对当时海内习于安逸,不知危劳的情况,向朝廷申说教民讲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根据当时战争必不可避免的严峻形势,建议朝廷早作准备,以免发生不测之患,表现了宏图大略和卓识远见。  相似文献   

13.
刘虹 《商洛学院学报》2010,24(1):F0002-F0002
循花园》的开篇很吸引人,前半部多有忍俊不禁之处。读到前四十多页,就有例《桃花源》的感觉。《桃花源》乃古人面对彼时生存状态而生出的理想,《后花园》又何尝不是今人之理想呢——就是当今浮华背后埋藏于人心深处,最原始质朴的渴望。随情节展开,恍觉此书冥冥中似为我而写,但这种感觉在中间偏后地方得到清释,结尾却又浓郁起来。人物的思想,环境的营造,那种氛围,那种月光流水般的文字,  相似文献   

14.
删删无踪2     
在2007年11月的杂志上,介绍了直接删除文件的方法。选中要删除的文件,按Shift+Delete键,在弹出的删除对话框中,单击[是],文件就可以被直接删除了。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直接删除文件。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是的,一篇佳作的问世,必定经过作家的千锤百炼、反复揣摩、认真修改。传说,王安石作“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时,其中的“绿”经五次修改才定下来。《火烧云》在入选课本时,编者对原文作了删、  相似文献   

16.
《全唐诗续补遗》卷一九《无世次》杂有他朝之诗,笔者曾指出南朝梁丘迟《石门洞》诗为证,见《北京师院学报》1985年2期《魏晋南北朝史零札》。今检该书同卷第一首历城参军尹孝逸《题历城房家园》“风沦历城水,月倚华山树”也系误收,当删去。 此诗据辑录者注,出自《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二《语资》篇。《酉阳杂俎》,唐人段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教战守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1031——1101年)的一篇政治论文.作者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应制科考试时,作《进策》二十五篇,包括《策略》、《策别》、《策断》三个部分,向朝庭提出厉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主张,要求“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以改变政局,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本课是《策别》中的一篇。当时边备松弛,辽和西夏对宋朝有很大的威胁,随时都有武装侵犯的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教战守》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因这篇文章是作者向宋仁宗所进的二十五篇策论之一,故有的选本亦题作《教战守策》。苏轼这二十五篇策论规模宏大,思想深邃,见解透辟,论及范围极广,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作者自谓“大抵皆劝仁宗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它是者以锐敏的眼光,考察当代时政,针对当日官冗、兵弱、边弛、财乏以及赋役不均诸问  相似文献   

19.
【讲读目的】 1、认识本文提出的“教战守”主张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学习苏轼大胆直言、关心国事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习本文采用多种论证方法,环环紧扣、步步深入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已经学过的文言文,掌握“致”“走”“幸”  相似文献   

20.
古文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终其生写了大量传世的散文。他的散文特点,具有孟子的浩然之气,庄子的诙谐之风,战国策纵横捭合之格。人们惯与韩(愈)、柳(宗元)、欧(修)、苏(轼)同列并论。有“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之誉。从苏轼的《教战守策》中来看,无怪乎人们韩柳欧苏并称。《教战守策》是北宋论说文中的杰作,主旨论证的是国防问题。劈头就提出“尊尚武勇”常备不懈的主张。这是审时度势之后,忧国忧民的高识卓见。众所周知,宋仁宗嘉祐年间,是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