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讲课,语言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当时中山大学学生刘焕堃在回忆时说:“鲁迅先生讲课是最吸引学生的……有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如清泉入涧,清晰动听;有时又慷慨淋漓,动人肺腑。”文学家欧阳山当时在广州也听过鲁迅的讲课。他在《南中国文学会及其他》中回忆说:“鲁迅先生在中大讲课的次数不多,但因上他  相似文献   

2.
袁良骏同志发表的《鲁迅与现代文化名人的评价问题》一文,把鲁迅先生对现代文化名人的批评分为四类,即:(1)当时是正确的,现在看还是正确的。(2)当时是正确的,现在看不那么正确了,甚或是错误了。(3)当时就既有正确的一面,有过头的一面;今天看来,正确的一面仍然正确,而过头的一面就更加过头了。(4)当时就不对,今天更要不得了。从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分类颇为细致和周密。但要按照这样的几个固定模式,找出  相似文献   

3.
2011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先生之名再次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其实,这些年鲁迅从来就没有淡出过我们的话题。在语文教材领域,有关先生之文,向来是一个很具争议的话题。新课程改革之后,在一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语文教材开始多元化,各地编写的语文教材在选文上的自主性加大,鲁迅的"进"与"出"就成了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一些人很偏激地认为,应该把鲁迅"请出"语文教材,这是因为他们自身肤浅地误读了鲁迅。一些人很坚决地主张鲁迅作品  相似文献   

4.
世上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字可谓多矣,评价也言人人殊,极不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别。就拿忆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说吧,那些亲历者所谈及的种种事实,单单从表面上看,就往往给人以矛盾之感。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天真、宽厚、看重感情,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多疑、刻毒、不讲友情,且所举之例又都是真实可考的。举个手边的例子吧,唐先生在《琐忆》中讲了一个鲁迅先生帮助一个并不太熟的青年人补靴子的故事,让你觉得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热情得简直到了发傻的地步。但王晓明先生在《鲁迅传》中也讲了一个鲁迅对待青年人的细节:“一位旧日的学生去拜访他…  相似文献   

5.
关于鲁迅(当时用名周树人)与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关系,前时曾于《鲁迅在教育部》中“通俗教育研究会”一节略有述及,为着避免重覆,这里主要是介绍鲁迅在通俗教育研究会担任小说股主任期间以后的工作情况,其中特别是小说股在鲁迅主持之下召开的十二次会议的具体情况。这些情况,依据的是该会《报告书》中小说股开会的会议记录。但是这些记录,却在当时就被那些书记员先生们尽力紧缩到干瘪得连一点生气都没有了。然而尽管如此,由于当时参加会议的人现几无存,因此无法查访问询,而其它方  相似文献   

6.
据说,有一次鲁迅去女师大上课,一进教室,里边吵吵嚷嚷地静不下来,一问,是讲义还没印出来。当时正值春光明媚,学生们在教室坐不住了。了解这些情况后,鲁迅先生不但没有发火,还亲自带他们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并且做义务讲解员,结果学生们感到“胜过读多少书”。还有一次,一位青年学生在鲁迅先生家里朗读诗歌,朗诵到慷慨激昂时,他竟然跳到了桌子上,而鲁迅先生坐在一旁听得入了神,对此超乎寻常的行为并未见怪。仅此两件小事,足见鲁迅先生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了如他所说的:“绝无傲态,和蔼若朋友然”,充满了深情厚意。  相似文献   

7.
古人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在学习上离不开工具书和一些必要的教学设施和手段。发挥工具书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对学习有事半功倍之效。鲁迅先生很重视工具书的作用,他还是主张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先驱。今天回顾鲁迅先生在达一方面的遗教,对我们攀登科学文化高峰是大有帮助的。鲁迅从童年时代就运用工具书进行学习。童年时代的鲁迅很聪明,还很用功。他除了学习老师在书塾里讲的功课外,还大量地阅读课外书。那时候的书都是文言的,有的书文字内容也很深奥。鲁迅对于这些并不畏惧,为了扫除这些拦路虎,除了请教老师和比他年长知识多的人以外,还经常翻阅一些工具书,这样,鲁迅就等于多请了一些不会说话的先生。比如《尔雅》,这是最早的一部字典,鲁迅对它很熟悉。为了认识古书中的一些生僻的字,鲁迅  相似文献   

8.
这一次来参加的是一个幕后英雄盛典,你怎么看待这些幕后英雄的? 黄维德.就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关注,他们的付出不比那些幕前的人少。真的是很辛苦,尤其是现场扛轨道的,不管当时环境多么恶劣,都要把机器运上去.所以无论是体力,心力都花费的比别人多。我想着要多一些这样的活动,让大家多关注和支持一下幕后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9.
殷会艳  郭成洁 《考试周刊》2012,(44):185-186
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基础知识比较差,自制力不强,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虽然总体上看他们很乐观,但心理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又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及社会问题,心理冲突与矛盾时有发生。要管理好这些让人头疼的学生,有必要研究技校现实中存在的这些情况。作者就多年来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一些管理经验谈谈做法。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作品比较难懂,许多青年因为读不懂鲁迅的作品而冷淡了鲁迅。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许多专家、学者、教师都'人为鲁迅的作品必须加注。李何林先生说:“首先要帮助多数青年基本上能够看懂,这就应该对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详加注释和讲解的必要。”叶圣陶先生也认为:“鲁迅正文中有些地方,应该加注。”课本中鲁迅作品的注释一般是比较详细的,所要加注的只是词语方面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骂人,确实是惹人讨厌的,不但当时的正人君子深恶痛绝,今天的宽厚长者或少者也常常不以为然,认为如今文坛纷争正是其谬种流传。其实套一句老话:使无公在,不知有几人称王称帝。正因为有了鲁迅的骂人骂世,才照出了种种鬼魅者的原形,使后来那些又做婊子又想立牌坊的混混儿感到了作伪的困难。但是,我们又是否做过深层次的思考:鲁迅为何如此喜欢骂人?又为什么要骂人?而我此文的论述也旨在就这些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读书     
鲁迅先生在南京水师学堂上学时就非常喜欢读书。为了省钱买书,年轻的鲁迅每天以烧饼充饥,穿夹衣吃辣椒御寒。鲁迅勤奋、8惜,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校里几次得到金质奖章和银质奖章。但是,鲁迅并不把这些荣誉作为炫耀自己的招牌,而是用奖章换取心爱的书籍来读。在鲁迅心目中,书籍胜过奖章,这恐怕是我们一般人难以理解,也是很难做到的事。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胸怀壮志,节省每一个铜板以购买各种书籍。当时他住在一个很简陋的客店里,条件很差,蚊虫甚多,鲁迅先生就用被单儿将浑身裹住,用单衣蒙头,只露出鼻孔和眼睛,夜以继日地…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阅读、教学鲁迅先生的散文、小说等作品时,发现鲁迅先生常用一些看似游离于主要内容之外的闲笔。但对这些文字仔细玩味起来,却又觉得是作者的用心精深之处,绝非多余之笔。现不揣简陋,举出数例,略陈管见。先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知道此文主要是通过回忆作者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阶段的生活来表达主题的。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各有一处“闲笔”。开头在说明百草园后来的归属时说“:现在是早已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据课文注释:朱文公的子孙是指一家姓朱的人家。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读了课文注释,我们就不…  相似文献   

14.
李■,何许人耶?1981年前出版的《鲁迅全集》做了注释,1981年再版时又重新做了注释(《鲁迅全集》第四集631页)。然而两次注释,虽然一次比一次具体了,却仍旧是述而不详,读者仍旧坠于五里雾中。 30年代上海文坛,一张以乌鸦为记的《涛声周刊》(1933年10月21日发行,第二卷第四期)上登载了一篇《读伪自由书》的读后感短文。作者署名李■。短文的末尾有这么一段: “……那天见鲁迅先生吃饭,咀嚼时牵动着筋肉,连胸肋骨也拉动着,鲁迅先生是老了!我当时不禁一股酸味上心头。记得从前看到父亲的老态时有过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著名于世的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编辑家。他的编辑生涯和他的创作生涯一样,在文坛上闪烁着耀眼的光彩。鲁迅先生为了发表旁人的著译,宁可自己少写,甚至不写,把一部分宝贵的时间,默默无闻地花在编辑工作上。这一点,除了那些如今蜚声文坛,而当时受到鲁迅培育或由鲁迅发现的作家,和那些当年曾阅读过鲁迅编辑的书籍的读者,所知道的人大概已不太多了。然而,翻开现代出  相似文献   

16.
<正>李何林与冯雪峰解放前未曾见过一面,但他们的文艺思想是相通的。新中国成立后两人相识没有几年,冯雪峰便被错划为右派。当时许多人对冯躲避唯恐不及,但李何林每次从天津到北京来,总要抽时间去看望这位知心朋友。冯雪峰辞别人世,他在文学史上的某些言行受到不公正的评价,年逾80的李何林,又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老朋友答辩。人世上象李何林与冯雪峰这样的知音,真是难寻啊!我认为,沟通这两位心灵的媒介是鲁迅先生,他们文艺思想的血管里,都流淌着鲁迅的血液。  相似文献   

17.
对待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现在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认真考量、鉴别,我们不能因为鲁迅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便认为鲁迅作品在语文教学上也具有同等的地位。另外,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性,否则,一些不适合中学教学的鲁迅作品选入课本,就可能会出现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尴尬情况。  相似文献   

18.
早在孩提时代,我就非常敬仰鲁迅先生。那时候,我还不能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作品的深刻含义,但是,先生的伟大的人品,渊博的学识,特别是他对孩子们深沉的爱,曾深深地感动了我。记得我刚上中学的时侯,妈妈给我买过一本很好看的日记本,我恭恭敬敬地在心爱的日记本扉页上写下了鲁迅先生的两句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后来,我又把鲁迅先生这两句诗写在条幅上,挂在墙上,它成了我生活学习的座右铭。特别是当我成为一名教师和少年儿童读物的编辑的时候,我对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体会尤为深切。一九三三年,鲁迅在一篇题为《上海的儿童》的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忽视儿童教育的人,是“只顾现在,不想将来“。一九三四年,鲁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较为复杂,争议较多,因其间牵涉较多现实瓜葛和话语禁忌,亦复幽明莫辨。若探究20世纪30年代鲁迅的思想和创作。真正读懂鲁迅后期所作的那些曲折而又激情的文字,这个问题又不得不谈;甚至只有辨析清楚这个历史缠绕方能进入这个时期的鲁迅世界。论文选择从鲁迅与瞿秋白订交的角度切人,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努力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境,考察各方所持的立场,辨析他们之间的微妙关联,以期对鲁迅与中共的关系给以一个较为客观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我所写的《关于鲁迅先生佚简答客问》在《中山大学学报》发表后,接到一些读者来信表示欢迎,因为基本上解开了一个疑团。但也有一些读者来信说,鲁迅先生的书信日记中多处涉及未名社结束时的经济情况,如有可能,何不将情况写得具体明白,使人一目了然呢。我很感谢读者们的关怀,但事隔几十年,我不容易满足他们的希望。今年五月,我到北京访问一个病友,无意从另一个朋友处听说,北京鲁迅博物馆存有一份未名社结束时的清单,是鲁迅先生保存下来的。我到鲁迅博物馆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