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美文,除了注意知识性外,我还有意识地挖掘其人文性。先是讨论邹忌为什么能取得讽谏的效果。学生甲: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威王,第一次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第二次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的不易,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并以此来讽谏齐威王纳谏去蔽。  相似文献   

2.
讽谏国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不容易的事总也要有人去做。齐威王昏庸听不进忠言,使齐国许多大臣忧心如焚。但是由于他们的讽谏方法不妥,威王不能接纳。故使局面颇为难堪。邹忌身为丞相,对威王的昏庸、固执之惰性将对齐国造成的危害比别的大臣更清楚,因此他比别人更焦虑。但是,他比别的大臣头脑清醒。认识到对威王的劝谏是十分必要的,让威王反省自己的过失也是刻不容缓的。可是,威王好大喜功、爱听顺耳话的特性,又不允许他直言忠谏。因此。群臣纷纷谏言失败很久,邹忌也没有贸然向威王讽谏什么。等到他突然从自己对镜窥貌的事件中得到启发后,他才貌似悠闲地去讽谏威王。与其他人的讽谏方法不同,邹忌的讽谏首先跟威王讲了一个自己的私生活故事,使威王听来颇感有味。易于集中思想。当威王心理上解除了反讽谏的防线后,邹忌再循序渐进地将话题引上事先预设的轨道上,等到威王发觉邹忌谈说私情的用意时,邹忌的讽谏已完成了。自然这时威王也无法排除已注入脑海中的邹忌讽谏之言了,思而虑之,他不能不接受邹忌的谏言。  相似文献   

3.
齐威王察官     
齐威王是战国时齐国的国君,他任命了能干的邹忌为他的相国。邹忌不仅经常规劝齐威王(著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  相似文献   

4.
<正>古语云:“文死谏,武死战。”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不乏善于劝谏的臣子,也有很多积极纳谏的君主。战国时期的齐国人邹忌就是一个以劝谏立足朝堂、扬名后世的人物。史料记载,邹忌曾听齐威王弹琴,便趁机借“大弦”“小弦”之喻,与其谈论了一番治国安民之道。邹忌因此受到齐威王的赏识,不久就获封相国。《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讲述的故事,也是邹忌劝谏之路上的“高光”时刻。那么,这场由“比美”引发,最终为齐国赢得“战胜于朝廷”的良好局面的劝谏,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劝谏艺术,又为何会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呢?  相似文献   

5.
一、理清思路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从整体上了解文意.因为只有从整体上了解了文意,才能品味语言,探究结构,把握文旨,鉴赏技巧.要从整体上了解文意,就要从理清文章思路入手.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预习和质疑的基础上,我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妻、妾、客对邹忌与徐公谁美的问题各持什么态度?邹忌从中悟出什么道理?2.邹忌在进谏时说:“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中的“此”指的是什么?3.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意见,结果如何?妻、妾、客都认为邹忌比徐公美,而邹忌通过窥镜自视认为不如徐公,从中悟出他们是或私、或畏、或有求于自己,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往往被蒙蔽;由私事比国事,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所以邹忌讽谏齐威王要纳谏除蔽;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意见之后,齐  相似文献   

6.
臧克家先生有言:“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臧先生的《纳谏与止谤》就具有这样的魅力。但细读之余,又觉得其中(包括[自读提示])似乎又有可商榷之处,给人留下几许遗憾。其一:[自读提示]云:“文中先以唐太宗与魏征、齐威王与邹忌做对照,然后是威王与厉王对照,再后是古今对照。”只要粗读课文,就觉得第一个“对照”不妥当。唐太宗与齐威王均是  相似文献   

7.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文言虚、实词不难,文言句式也简单,鉴于此,本人针对“蔽”来进行导读及写作指导训练,这样能使读写完美结合,拓展学生写作思路。课文以邹忌受蔽———解蔽———悟蔽———除蔽(具体是通过齐威王来实现的)来展开,邹忌以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类比,因事见理地设喻,进谏方法巧妙,显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师提问:邹忌出场时美不美?根据是什么?生答:美。“八尺有余,形貌丽。”师问:邹忌外形魁梧、美丽,这意味着什么?生答:有条件同徐公比美,这其实是邹忌易受蔽的前提条件。师问:邹…  相似文献   

8.
以前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总感觉文章中重复二三次出现的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有些累赘,认为这有悖于文言文高度凝练的语言特点,大有小题大做之嫌,古人何苦非要把这些对话再三赘述呢?如今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才感到此非闲笔,这恰好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水平和文章严谨的思维逻辑。正因为文章对那些阁房琐事再三赘述,才有了邹忌进谏的由头,才使齐威王从谏如流。邹忌讽谏成功,彰显了文章“讽谏”的特点,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也成就了邹忌善于进谏和齐威王从谏如流的历史美谈。  相似文献   

9.
尚立霞 《甘肃教育》2004,(11):23-23
战国时邹忌很会劝谏,他现身说法使齐威王懂得了纳谏的重要性,从而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使齐国位列战国“七强”之首。时过境迁,到了唐朝,也有一位同邹忌一样敢谏、善谏的大臣,他就是魏征。魏征不仅披肝沥胆、直言不讳,而且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不少失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谏太宗十思疏》(下称《十思疏》),就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频上四疏,以陈得失”中的第二疏。此疏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意思是要他积德行义。但文章开篇并没有  相似文献   

10.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进行一次比赛。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失败了。田忌觉得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马场。这时,田忌发现他的好朋友孙膑也在人群里。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说:“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获胜。”田忌疑惑地…  相似文献   

11.
[教例]《田忌赛马》师 :第二次赛马时 ,齐威王见田忌胜了第二场 ,“有点心慌了。”第三场田忌又胜了 ,“齐威王目瞪口呆了。”而第一场田忌输了 ,但课文中没有告诉我们齐威王的表情、神态和心理 ,你能帮忙设想一下吗?生 :齐威王一定很得意。生 :不 ,齐威王应该更加洋洋得意。生 :他又会嘲笑田忌一番。生 :我觉得齐威王应该很骄傲 ,瞧都不瞧田忌一眼。他也许会趾高气扬地说 :“田忌 ,还是趁早乖乖认输吧!”[评析]课文有不少地方给学生留下了想像、发散性思维的空间 ,这需要教师深钻教材 ,敏锐地发现。本课第二次赛马第一场胜后 ,文中没有点出…  相似文献   

12.
邓光明 《湖南教育》2004,(12):42-42
中国有句古话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现代科技发达,良药的外表都裹上了一层糖衣,那么忠言是否也可以不逆耳?要是能顺耳,岂不更好。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大家所熟悉的。齐威王之所以能接受邹忌的劝谏,与邹忌委婉含蓄的说话方式大有关系。班主任不妨加以借鉴,让批评更顺耳.更利于学生的行。  相似文献   

13.
相传,齐国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邀齐威王进行比赛,结果,连输三局,齐国军事家孙膑观看了这次赛马的全过程,他认定,如果再赛,田忌完全可以取胜,于是,他调整了田忌三匹马的出场顺序: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再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最后,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三赛二胜,转败为胜。  相似文献   

14.
读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人,无不为邹忌高超的语言技巧所折服。邹忌语言极富鼓动性,堪称齐之国嘴。邹忌的一番话,使齐王心悦诚服,纳谏除蔽,进而使齐国走上了内政修明的道路。那么,邹忌到底用什么办法使齐王甘心纳谏除蔽的呢?“自读提示”(高中语文一册)说:“本文写邹忌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设喻,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  相似文献   

15.
这世界需要你。 因为你的存在,齐威王不战而屈人之兵,终于“战胜于朝廷”,创造了一段历史佳话。如君不信.请阅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相似文献   

16.
最近,笔者听了《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颇有感触,觉得教者较好地处理了语言训练和创新思维训练的关系。一、揭题,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和发散思维训练板书课题,了解田忌和谁赛马,教者简要介绍了田忌和齐威王,问:“田忌和齐威王赛马,你们想,谁会赢呢?为什么?”立刻有学生举手,教者示意先放下,要求将语言在心中组织好,说时要通顺连贯。学生自由默念后,各抒己见,回答颇为有趣,有的认为齐威王必胜,理由:①齐威王是国王,田忌是他手下的大将,齐威王的马一定比田忌的马强;②即使田忌的马强,他也不敢赢齐威王,因为古时候,谁也不敢超过国王。有的认为田…  相似文献   

17.
《文科爱好者》2004,(15):69-69
我国古代有位名叫伯牙的人善于弹琴。战国时期的苟子在《劝学》篇里说他的琴声十分美妙,足以让正在吃草的马儿抬起头来倾听。与伯牙同时代的钟子期特别擅长听琴,他能够听出伯牙琴声中的情和意。伯牙弹琴时心想泰山,钟子期马上说道:“你的琴弹得好啊,多么巍峨高大啊,好似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你的琴弹得好啊,多么壮阔浩大啊,好像流水!”于是,伯牙视钟子期为知音。  相似文献   

18.
在齐威王与田忌的赛马比赛结束之后,齐国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有《皇家导报》、《赛马乐报》等齐国的一些有权威的媒体在齐国的首都王宫里对齐国的大将———田忌进行了提问,我作为福师二附小文学社的成员也有幸参加了这场机会难得的新闻发布会。以下是这次新闻发布会的实况转播:田忌(以下称“田”):各位在场的各大媒体的记者们,今天早晨我与我国的大王———齐威王进行了赛马。由于齐威王的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都比我的马强,第一场让我在比赛中惨败,我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告诉大家一个小小的秘密,这次比赛,我与朝中的一些臣…  相似文献   

19.
王翼 《语文知识》2014,(7):43-44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选自《战国策》,多年来,一直作为优秀传统篇目选人中学语文课本。故事讲述了邹忌通过比美,发现自己被妻、妾、客人蒙蔽,他就深思,为什么自己身边值得信赖的人如此呢?原来他们各怀心思,不愿说真话,他马上联想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大臣都受到如此大的蒙骗,那么,作为一国之君的齐威王肯定也受到比自己更大的蒙骗。他立即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齐威王,劝他纳谏,齐威王听取建议,立即实行。结果齐国变得十分强大,其他各国都来朝拜称臣。读罢此文,掩卷沉思,感慨颇多。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有三大亮点:一、开展自我批评的理想教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有之;更也,人皆仰之。”只要我们善于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就不怕别人指出。知错不改,其害无穷,害人害己,遭人唾骂。堂堂国君齐威王听了邹忌的陈述后立刻以实际行动来改正自身缺点,是何等气度。如果执迷不悟,势必自取灭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像《召公谏厉王止谤》中的厉王不听召公劝告,一意孤行,靠高压政策想堵住百姓的口,其结果呢?“三年,乃流王于彘。”像商纣王、楚怀王、吴王夫差、秦王赢政、项羽、隋炀帝等暴君,独断专行,称王称霸,不可一世,不听忠臣良将的劝阻,反而迫害他们,最后身败名裂,遭国人一致反对,被赶出历史舞台。如果能像李世民一样采纳魏征等人的建议,国力就会强盛,不至于落个如此可悲的结局。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就要不断克服自身弱点,加强理论业务学习,虚心听取周围人的劝告。有错就改,积极进取,完善自我,戒骄戒躁,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自己的事业中收获巨大。把此文作为一篇思想教育课文,常读常新常行,我?  相似文献   

20.
张京平 《考试周刊》2008,(51):28-29
本来用质疑和拓展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引导学生用"历史"的方法看历史,正确理解齐威王封建君主的专断;用"唯物"的方法评策士,理解邹忌的"曲线"进谏;用"实践"的方法论功过,正确评价齐威王和邹忌这一对君臣的功过;用"求是"的方法讲人格,加深对民主和畅所欲言的理解;用"客观"的方法读文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思考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