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与教学是两个有争议的概念。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教学包含了课程;教学与课程并列;课程包含了教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倡要整合课程与教学,也就是要把课程与教学作为一个看机的整体来看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把教学作为课程的开发过程;其次,要把教学作为课程的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与教学不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整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如何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突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出现,往往带来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的变革,对以前习惯性的课堂教学,即将课程资源限制在教师、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以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料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的信息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课程教学与研究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课程与教学不可分离,课程与教学直接同一,二者必须整合。课程教学是对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的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的概括。整合的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发挥在课程教学与课程教学研究两方面的主体性。在整合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性通过反思性教学与行动研究得到实现。课程教学的建构过程是行动中的反思过程。反思性教学不仅是课程教学主体性的实现途径,而且是积极主动的课程教学研究,是教师行动研究的主要内容。行动研究不仅是教师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式,而且其目的是实现反思性教学。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学论和课程论认为,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有三点:课程、教学组织和现代技术。课程教材是基本建设,也是教学的关键媒体;而课程的确立,比如课程内容的确定、课程标准的构建、课程种类及其内在结构比例的设置、课程效能的认定及评估等,直接决定教材体系的确立与教学运作的成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改革在整个教学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对课程在教学改革中的意义与作用认识不足,对当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缺少了解,同时,在推进课程教材的局部改革中又少有系统性…  相似文献   

5.
韩博 《教师博览》2023,(3):32-34
课程与教学是基础教育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统一于学校教育。科学地处理二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实际达成效果。信息化手段可以促进课程与教学科学整合的原因在于信息化手段可打破课程与教学的时空限制,为课程的设置提供事实依据,为教学的实施提供充足的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学生的反馈提供更多可能,有利于平衡教育发展。在课前,为课程与教学的开展提供平台和资源;在课中,为课程设计者、教师和学生提供环境和手段;在课后,便于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进行反馈,有效促进课程与教学的科学整合。  相似文献   

6.
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黎明 《天中学刊》2003,18(4):107-110
课程理念是人们对课程的理性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对课程的认同和追求,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就是课程的实施,而怎样实施课程、实施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持有的课程理念。从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的相关性来看,课程即“文本内容与教师意识”、“教学情境与教学互动”、“价值追求与行为导向”。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要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培训,教师们对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普遍都能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开发课程资源,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仍然感到无从下手。其实,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很广泛的,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在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发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8.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困扰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现代教育中的二元论思维方式造成了课程与教学的分离,即课程被视作学校教育的目标或内容,而教学则被视作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课程规定学校“教什么”,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好的,教学的过程则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20世纪初,名教育哲学家杜威先生系统地提出了整合课程与教学的理念。80年代中期,美国学韦迪(Weade)提出“课程教学”这一术语,来概括课程与教学融合的状态,在晚近的课程及教学理论界,“课程教学”已成为时代精神的呼唤。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个性化教学的研究》所呈现的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形态即属于“课程教学”,因此,在课程教学中的“权力赋予”、“一系列事件”、“冒险活动”、“生成性目标”及教师所面临的挑战等一系列问题,该校教科室主任王备通过网络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9.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论的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与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就是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二元对立,两者机械地、单向地发生关系。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难、繁、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的所谓教学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总之,这种改革最多只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网络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成了网络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质量优劣的关键,本文就结合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对我国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的解决措施。网络课程应在现代教育理论基础上把握好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课程与教学本质定义的基础上,揭示出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从二元对立走向整合的发展趋势。同时,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观念也对当前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全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化学课程教学中,运用渗透法,课程调整法,教学实践活动和现代教学手段等方法,进行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3.
谈课程观与教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第五章有这样一段话:“本次教学改革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课程改革的呼应。所以,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在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这段话提出了关于课程观和教学观的关系的一个观点———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我认为,这个观点是课程理论中非常重要的观点,也是理解这一次课程改革精神和实施课程改革的一把钥匙。所谓“课程观”,就是人们对课程、课程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课程理念是人们对课程的理性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对课程的认同和追求,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就是课程的实施,而怎样实施课程、实施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持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从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的相关性来看,课程即“文本内容与教师意识”、“教学情境与教学互动”、“价值追求与行为导向”。  相似文献   

15.
试析课程建设的意义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问题在任何一个教学体系中总是居于中心地位,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教学要求,师资培养的规格、学校各种设施标难乃至方略都要围绕如何实现课程来制定。因此,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点工程。一、课程建设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课程建设是学校的四大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专业和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包括教材、师资队伍)、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是保证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四大教学基本建设。从多年的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课程建设涉及到课程及其教学相关的环节,是一个多因素的集合,有师资、有条件,有效果,而这些工作都…  相似文献   

16.
黄伟 《当代教育科学》2006,(17):20-22,26
当前,对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严重失调,课程理论膨胀而教学理论萎缩。课程理论的膨胀主要表现为泛化和时尚化.由此导致教学理论被边缘化,在客观上轻视或抑制了教学理论的发展。而历时五年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则是教学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课程研究应明确边界,着力于本土化的建设,而教学研究应大力加强,从“大课程小教学”或“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思维模式中挣脱出来,寻求独立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吴爱军 《双语学习》2007,(12M):127-127
新的初三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特点,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要完成课程改革的目标,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81,自引:0,他引:81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公共基础课。我校于1997年开始进行省级重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六年的实践,通过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已基本构建起比较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代化教学体系,形成了鲜明的特色。2002年10月经省教育厅专家验收,该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一、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教学特色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首先,使教师从“…  相似文献   

19.
魏勇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8):47-48
学分制课程设计的基本规范是讲求课程的惟一性和独立性,避免课程管理过程的混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内容或层次对有交叉或包含关系的课程进行分割。学分制是以课程为基本教学单位的管理模式,必须将所谓按阶段、按“册”教学的模式转换为按“课程”教学的模式。在课程设计阶段,要根据不同学生对课程要求的不同,将学科中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最终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教学。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融合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针对课程思政与课程贯通融合问题,提出了教师施政与学生悟政、践政深度融合的全程育人模式.基于此育人模式,研究了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融入PBL的必要性、基于PBL的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措施及实践探索.在基于PBL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通过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政意识;通过教学翻转,引导完善学生思政问题,通过学生践行思政,有效洞悉学生思想深处的思维和意识等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实施路径,实现教师施政、学生悟政及践行思政三位一体,实现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贯通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