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柳郦 《中国教师》2013,(Z1):182-183
因材施教作为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多年来一直是教育理论者和实际工作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这一原则也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熟悉每个学生的独特品质,有的放矢进行教育。但对于究竟如何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尤其在面对个性凸显的90后的初中生,如何针对学生特质进行有效的教育,进行"成人"、"成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的摆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2.
一、深入了解学生,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深入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和个别特点,这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基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他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进行详细的观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并通过观察抓住各自的特点。古人都能做到因材施教,我们更应如此。教师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切实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意志性格、思想纪律、健康状况、家庭环境等。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情况,便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材施教是反映学校教育规律的一条普遍适用的教育原则 ,不仅适用于智育 ,而且适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文化知识和业务技术才能培养中的因材施教 ,而忽视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是为了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 ,我们在激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  相似文献   

4.
对于班主任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下面谈几点体会。一、深入了解,因材施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就不可能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因此,班主任应该在学生刚入学时,通过档案和与学生交谈,并且深入生活,与学生交朋友,对所带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及心理特征进行深入、及时、准确地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使学生认识到…  相似文献   

5.
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同时又是运用最广泛的教育教学原则之一。它最早由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强调教育和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也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过去,这个原则在幼儿教育中被理解为:既要面向全体幼儿,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使每个幼儿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我国的幼儿教育一直在反思、摒弃、引进、整合中蹒跚前进,幼儿教育的原则也在不断的反思、借鉴中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6.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是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立的。宋代学者朱熹把孔子这一思想概括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强调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如能力、性格、特长、原有基础等,提出不同的要求, 选择适当的教法,给予不同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显然,这一教学原则在当时是极具应用价值的。然而,在现阶段,因材施教的实施却陷入了困境。因材施教”的先天缺陷 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之一,强调的是教师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从表面上看,好像把学生摆在了…  相似文献   

7.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实施分层教育应该成为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理念;了解学生是分层教育的基石;科学分层是分层教育的关键;因材施教是分层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许多中学都采取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孝道教育。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当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在进行孝道教育时,应注意遵循科学性原则、体现历史特点的原则、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是孝道教育成功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孙佳 《新疆教育》2013,(1):175-175
因材施教就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所特有的心理水平开展教学和教育工作,是公认的优秀传统原则之一,也是我们今天教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有不同的要求。分层教学则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生心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教师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内容和方法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本文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区别对待。这一教学原则是我国古代最宝贵的教学遗产之一。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特点,才能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包括以下几点:一、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职中生在生理发展上,已接近成人的发展水...  相似文献   

11.
刘永恒 《教书育人》2004,(4M):32-32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立的。宋代学者朱熹把孔子这-思想概括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强调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如能力、性格、特长、原有基础等,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法,给予不同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早在两干多年前,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子就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他对每个学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等都了如指掌,并据此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也常有不同的回答。孔子的因材施教的主张,是一条宝贵的教育经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柳斌同志在《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所说:“转变教育思想应着重提出两方面: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可见因材施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和养成健全人格必须遵循的一条很重要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一、分类教学的理论依据分类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  相似文献   

14.
个性心理特征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因材施教,积极引导”是每个教师和班主任必须严格遵循的两项基本教育原则。特别是在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按照这两项基本教育原则办事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因材施教”,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看对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差异,有的放矢地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和体美劳等方面健康成长,能沿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要求的方向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不同对象的特性,从其实际出发,采取不同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和教育。班主任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1.要了解材质,也就是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客观…  相似文献   

16.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调动学习积极性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对所要掌握的内容,需要的时问和达到的程度都有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一般特点,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别特点,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都要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才能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应逐步提高教学要求,要按照每个学生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一、“因材施教”法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方法,始创于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这一术语,是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总结孔子教育经验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其关键是要对学生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分层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她旨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所有学生整体数学素质的提高。尊重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采用分层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进步。  相似文献   

19.
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传统教育是一种以学术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同质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所有学生的学术能力。现代教育提倡异质教育,主张把不同兴趣、不同潜能、不同能力的学生组合起来,倡导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合作的学习型社区,重视学生从差异中学习和相互理解与帮助。异质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其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孔子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其弟子,对弟子的深度认识和了解是孔子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并为现代教育所应大力借鉴。教师应对学生的兴趣、需要、志向加深了解,才能对症下药地进行教学,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从而学生能更好地顺应自身特质而得到最佳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