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数学思维是数学语言的基础,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外壳,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高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数学表达搭建平台,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模仿、交流和表达,使学生不仅会"动笔写",还能"开口说",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显然,数学交流与数学表达已成为一种数学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是否会数学交流与数学表达也已成为会不会学习的一个标准,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交流与表达能力.所谓数学交流与表达能力,就是以数学内容为对象,以数学语言为载体,将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意见、思想、方法、过程等准确地、严密地、有条理地、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表达能力作为前提。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特别提出:要培养学生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并积极提倡探究、交流式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表达能力作为前提.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意识.除具有自然语言表达能力外,  相似文献   

5.
数学表现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教师需要有理性判断,针对学生学习需要,推出更多图形观察、图形分析、图形应用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合作讨论、生活应用中找到学习契机,在充分交流基础上内化认知。数学表达机会众多,数形结合无疑是最佳选择,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发达,能够产生更多表达欲望。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那么作为在学生进行参与、交流、合作时的思维载体-数学表达就变得非常重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这种现状抑制了学生的交流热情和口头表达能力,所以我认为要大胆地变数学课为培养数学表达能力的空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目标里进一步指出“能用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这说明数学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数学表达能力,简言之,  相似文献   

8.
王丽 《考试周刊》2009,(14):82-82
新课程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中,表达是学生从事一切学习活动的基本功。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完善学生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肓水平,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在数学课堂上.随着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时间的增多,学生必须用数学语言交流数学问题,因此,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  相似文献   

9.
在八、九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要求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并积极提倡探究、交流式学习。学生的表达能力不畅严重影响学生的交流和理解。本文从要认识到学生表达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注重数学课堂教师的表达,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尝试“小老师”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表达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数学活动中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小学教育阶段,准确表达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之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叙述图意、分析数量关系、说解题思路、合作交流等等,都需要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因此教师要注意从小培养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习惯。一、教师示范引领,让学生会表达教师是表率,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对概念、法则、术语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年级阶段(3—4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高年级阶段(5—6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在这一时期学生理应具备一定的数学表达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在多处提到数学的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当场解决所得结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所谓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0,(72):101-1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表达,是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支持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手段。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出数学表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应该采用鼓舞激励,树立学生数学表达的自信心;互动交流,给予学生数学表达的话语权;重视评价,提升学生数学表达的有效性等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数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意识。所谓数学合作交流,是指学生之间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把自己的数学思想用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刚刚升入七年级时会有许多的"不适应",需要翻越很多道"坎儿"。其中,最令数学教师头疼的就是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了。我们应当把培养七年级新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放到与学习数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将它看成是培养中学生表达能力和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教师应提高素养,带头去"说";教师应立足课堂,触动学生"说"的欲望;教师应在组织活动中多给学生"说"的机会;教师应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会说"。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84):75-76
数学表达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表达是以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和数学内容,本文从老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分析数学表达能力现状及价值,并针对低年级学生从"言传身教""敢于表达""规范表达"三方面提出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6.
孙婷 《江西教育》2012,(5):27-28
<正>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竞争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其人际互动的情感交流,体验合作实践的愉悦与成功,从而将数学教育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17.
孙婷 《江西教育》2012,(14):27-28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竞争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其人际互动的情感交流,体验合作实践的愉悦与成功,从而将数学教育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18.
陈艳 《考试周刊》2013,(52):56-56
<正>《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在此与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9.
<正>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但是这一实践不但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需要教师的积极配合。小学研究性数学学习不但致力于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策略,使之能学、愿学、会学,更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一、小学研究性数学学习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目前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小学研究性数学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与启发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在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中发展自己的特点与个性,提高自己交流合作的能力。《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极为重要的一条便是:"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方式愈来愈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也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成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