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石门坎现象"是苗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在碰撞和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和一场速度惊人的宗教皈依运动。从苗族的语言文字、文化观念、原始宗教信仰等角度探析苗族文化在这场文化运动中的态势与功能,将为诠释"石门坎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全球化背景下苗族文化的未来发展和文化安全问题探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发现石门坎     
威宁石门坎是贵州西北部的一个小村寨,是我国大花苗聚居区的居中地点。清末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发现了石门坎,在此建教堂、办学校、办医院,创制苗文,引发苗族大规模皈依基督教。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民政府发现了石门坎异文化区,采取许多政策对石门坎进行文化改造。新中国建立后,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党和政府针对石门坎的特殊性,在消除民族隔阂,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80年代中期后,石门坎的价值重新被发现,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再次成为为们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石门坎苗族文化在短时间内从边缘崛起到繁荣引起众多关注,本文从石门坎的历史叙述着手,探究石门坎文化现象背后的驱动力,发现饱受压迫的苗族的政治诉求以及强烈的族群意识是产生这次苗族文化繁荣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4.
石门坎文化的勃兴与衰落同基督教文化紧密相关,所以弄清石门坎文化与基督教文化融合和分离的原因是思考石门坎文化兴衰的重要前提。本文运用比较文学接受研究和形象学的视野进行考察,通过对它们接触前结构和形象建构的分析,指出各自出发点和内在文化特点为它们融合提供了便利,但也因其根本出发点的差异和文化差异,导致它们难以内在融合,最终在现实历史政治冲荡中分离。  相似文献   

5.
"石门坎"是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一个边远苗族村寨的地名。上世纪初叶,来自英国循道公会的基督教牧师柏格里进入该地传教,在短短的20年间就奇迹般创造出所谓的"海外天国"和"锡安圣地",世称"石门坎现象"。论文从探讨"石门坎现象"的含义入手,对"石门坎现象"的内容、"石门坎现象"的成因以及"石门坎现象"的衰落等进行探析,指出所谓的"石门坎现象"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产生并根植于我国黔北山区的一种"区域性的现象",是近代贵州苗族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6.
从基督教文化的视角,对列夫.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加以解读,认为该书以基督宗教精神为基础,以福音书为指导思想,对沙皇专制下的官方教会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并在主人公的变化过程中宣扬了基督宗教的博爱精神。小说主人公的"复活",小说的主导思想,都充分体现了基督宗教的博爱精神,同时也标志了托尔斯泰在精神上对基督宗教的皈依。  相似文献   

7.
北村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有宗教情感的作家,文章从其皈依基督以后的小说的二元对立的神性图式分析人手,从中西基督文学的比较中探讨此种叙事对中国文学是否有意义及有何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贵州石门坎因一场苗文化复兴运动而引起学界的关注,其三个阶段的体育文化有着不同的形态面相,不同的面相标示着石门坎苗族社会资本变量的不同,而支配诸多变化的不变因素却是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把石门坎体育与苗族历史、复兴尝试和认同实现内在地结合起来,使石门坎体育呈现出有别于其他体育活动的独特内涵,这为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认同上的建构提供了独特而现实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基督新教两大教派——美国南部浸信会和美国北部长老会派出的差会在登州府城蓬莱安家落户,前者传教大部分时间失败,后者则基本全程成功。当时交通极为不便、地处海边一隅的小城,先后有110余名传教士云集于此居住、生活、布道,蓬莱文化同时也是胶东文化的巨大包容性是这一罕见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浸信会的失败、长老会的成功以及蓬莱文化的内在底蕴,都给令人留下了值得冷静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信奉基督的大学生不少,其皈依行为的动因是什么?这里通过对这类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从需求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认为大学生内在需求是皈依行为产生和维系的主要原因所在,它包括促进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需要、情感归属需要、社会支持需要、追求完美的需要等四个方面。文中对如何做好信教学生的管理和引导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一个"屙屎不生蛆"最贫穷的苗人山区石门坎,居然发展成为"西南最高苗族文化区",然后又昙花一现地消失。文章用主体性话语对此进行分析,认为苗人主体地位和能动性的高低沉浮是这一现象起落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2.
苗族服饰工艺传承方式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淳美斑斓的苗族服饰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记录了苗族历史发展,被称为是苗族"史书"。苗族服饰能获此美誉,是与其工艺传承方式及其特点密不可分的。以凤凰县山江镇黄茅坪村苗族服饰为例,对苗族服饰工艺传承方式及其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苗族理辞》是以民族古歌形式表达的民间规约,是苗族地域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征。《苗族理辞》以史诗的庄严风格、宏大规模等艺术特性呈现了苗族民间规约的文化内涵。《苗族理辞》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既是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又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控制功能,人们根据"古理古法"维持一个有序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被全球化浪潮吞没的危险。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最突出的代表,款式之复杂、配饰之精美、工艺之高超,在国内外各民族中都属罕见。面对全球化的威胁,苗族应以坚持民族文化个性化为宗旨,不断挖掘和保护自身优秀的服饰文化,实现其现代化转型,使其在传承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苗族是从其他省区迁到云南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又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通过对威信县韩姓苗族的传统文化习俗的研究,可以认识云南苗族的传统文化习俗,进而了解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分布面广的古老民族,是我国西部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西部苗族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以叙事长诗《盖绕和玛柔》和《昭蒡俭和高帕施》为载体,分析西部苗族迁徙、斗争、生存、发展的历史变迁过程。同时从苗族的源流,西部苗族的分布,历史研究渊源、内涵、价值、现状、保护措施等方面论述我国西部苗族民间文学的价值及保护思路,旨在希望政府、社会共同重视西部苗族民间文学的保护工作,以西部苗族民间文学的保护为切入点,推动西部苗族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流传于施秉地区的苗族“刻道”,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也被称为“歌棒”,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唯一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方式,是苗家人世代相传的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也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要保护和研究好这一“歌棒”.  相似文献   

18.
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的历史可上溯到上古黄帝时代,苗族文化充满了历史的烙印,其氏族文化象征在苗族今日的生活、建筑中依然清晰可见,构成一种独特的民族美与艺术美.  相似文献   

19.
民族传统服饰是各民族的自然、社会和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苗族传统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苗族的历史与文化,是苗族人民精神与情感的物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