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唐宣宗李忱在《吊白居易》中写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僧惠洪在《冷端夜话》中这样评论白居易的诗歌:"老妪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则评论白诗"用语流便"。综观前人评论,白诗之所以流传胡汉,老少皆懂,根本原因在于其明白晓畅。笔者以为,《琵琶行》之所以流传千古,除了语言因素之外,其故事、情节诸方面因素也是功不可没。下面不妨就此角度对《琵琶行》作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魏燕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是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入选了这首诗。白居易在《琵琶行(井序)》序言中写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课文页末对“善才”一词的注释是:又作“善财”。据唐代段安节《琵琶录》记载,唐代元和年间,曹保的儿于曹善才精通琵琶.后人用“善才”称琵琶师。  相似文献   

3.
郑媛媛  孙治学 《现代语文》2007,(10):114-115
一篇《琵琶行》便可以让诗人名垂千古,在中国古典诗歌描写音乐的佳作中,《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堪称“三足鼎立”;《琵琶行》有三次关于音乐的描写,我们称之为“三弹琵琶”,第二次音乐描写是此诗的重要内容,也是三弹琵琶中最精彩的一次;《琵琶行》之所以卓绝千古,是因为诗中有“三绝”,其中最令人感动的应是第三绝,诗人以一颗伟大的爱心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有两句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成为流传极广的千古佳句。许多人认为,诗中的琵琶女之所以迟迟不肯出来相见,之所以用琵琶遮住自己的半边脸,是因为她比较害羞,怕见生人,特别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动作,更表现出她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琵琶行》和《长恨歌》一样,千古绝唱,脍炙人口,都是白居易的长篇名作。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当时流传甚广,市井街巷无不书,稚童妪叟无不道。白居易逝世时,唐宣宗还写了“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路,一度思卿一怆然”。白居易的诗在当时还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现留下的诗还有近三千来首。 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之衡在上  相似文献   

6.
一、“琵琶女”作为白居易的审美客体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悲剧: 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琵琶女有无确指,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但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教坊伎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要了解《琵琶行》的意蕴,必需先考查这个审美客体。  相似文献   

7.
《琵琶行》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述了一位曾在唐帝国首都长安的琵琶女的沦落身世,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女艺人的悲凉境遇的深刻同情,同时抒发了诗人政治上遭到打击后,被贬的愤慨不平。《琵琶行》能感人至深,成为千古流传的不朽名篇,不仅在于它的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在于它成功的艺术魅力。首先《琵琶行》以强烈的节奏、出色的音乐描写而引人入胜。诗中用“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幽咽泉流”、“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如裂帛”、“水浆进”等生动形象的比喻,使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抽象音…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其感伤诗的代表作。它借琵琶女的沦落身世,抒发了诗人的愤慨和幽怨之情。对此,古今学者言之甚明。如洪迈曰:“乐天之意,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爱新觉罗·弘历等则言:《琵琶行》“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靳极苍教授也认为,《琵琶行》的主题,是“借写琵琶女不幸遭遇和不平之愤抒写自己忠而被的悲愤”。  相似文献   

9.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齐名。白居易把它列入感伤诗一类中。白居易对这类感伤诗是这样解释的:“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与元九书》) 唐宣宗李忱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白居易》)可见《琵琶行》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了。著名戏曲家马致远曾把《琵琶行》改编为《青衫泪》;清代戏曲家蒋士铨将《琵琶行》改编为《四弦秋》,可见对后来的影响之远了。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中国诗歌史上不朽的名篇,诗歌对琵琶女的音乐演奏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展现了琵琶的音乐之美。诗人通过偶遇琵琶女来展开叙事,饱含了白居易丰富的内心情感,其情感的表达方式亦甚为独特。《琵琶行》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对中国抒情诗歌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世涌现出了许多借鉴《琵琶行》的音乐诗和同悲诗。准确理解《琵琶行》中的情感,以及其情感的表达方式,对读者整体把握《琵琶行》,并由此而推广至其他诗歌的深入领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琵琶行》与吴伟业《琵琶行》属于同一题材的作品。在主题上,白诗着重抒发迁谪之恨,吴诗着重表达对先君故国的怀念。在结构上,白诗与吴诗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白诗以事理逻辑组织篇章,结构严谨;吴诗以情感逻辑组织篇章,"形散而神聚"。在总体风格上,白诗带有传奇色彩,吴诗则较平易。在对琵琶演奏的描写上,白诗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吴诗则表现出肃杀、毁灭之感。白诗语言通俗易懂,吴诗则有一定的深度。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在于两位诗人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表达的主题与内容各不相同以及接受了不同的文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的《琵琶行》乃千古传颂的名篇。这首诗以琵琶的悲怨倾诉和诗人悲情入诗的真情律动在诗界独树一帜。本文以诗可以怨为范本,并对《琵琶行》进行悲怨美的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一、《琵琶行》音乐描写异常成功探因《琵琶行》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也是最受当今中学生喜爱的诗篇之一.其实,早在作者白居易生前.就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足见其魅力所在.该诗之所以长期传诵不衰,令人耳熟能详,固然因其结构缜密,音调和谐,而诗人又以其撼人心魄的笔触塑造了一位身怀绝技“漂沦憔悴”的长安名伎的悲剧形象,并且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语作为“通篇关键”(沈德潜《唐诗别栽集》),使琵琶女的悲剧命运中浸透了作者的“迁谪”之恨,叙事和抒情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毋庸讳言,诗中音乐描写的巨大成功不能不说是诗作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说,《琵琶行》如今已被许多艺术院校音乐专业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必读材料。  相似文献   

14.
姚萍 《文教资料》2011,(36):248-249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一位赫赫有名的诗人,他的长诗《琵琶行》为人们耳熟能详,诗中琵琶女的遭遇也引起无数人的感叹和同情.白居易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心相惜之情。也广为人们传诵。后来出现以《琵琶行并序》为本事的杂剧及传奇作品.将故事铺演成一出出爱情剧.历史中白居易的文采风流与忠君爱国的文人士大夫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5.
《琵琶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其高超的语言艺术使读者无不为之折服,也吸引着众多评论者对其语言艺术的关注,“读者但羡其风致”。反倒是诗歌的思想意义的分析显得不够深入,甚至,有的分析失之偏颇,似是而非。《琵琶行》把琵琶女与诗人的命运结合起来写,“直将混合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为这首诗歌的解读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二人由于有着相似的生活经  相似文献   

16.
琵琶曲     
1月21日晴 最爱白居易的那首《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每一次诵读,都会有千丝哀伤。曾经以为是诗中的哀叹和琵琶上的音符感染了我。而事实上,因为千百年前的我也是一把琵琶,一把哀怨的琵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得力名篇。该作一问世,就震动了当时的诗坛,成为时人争相模仿的典范。他的诗友元稹、李绅在此之前或之后也写过题材相类的诗章,但成就及影响却远未及他。其原因何在?比较三首诗在处理细节、抒情关系时的不同手法,成功得失,可见一斑。元稹的诗作叫《琵琶歌》,是写给一个叫管儿的琵琶女的,诗中对琵琶女精湛技艺的描写是很独到的,例如用“霜刀破竹无残节”来形容音乐上流畅的境界;用“冰泉呜咽流莺涩”来形容冷涩的氛围;用“日寒一声深殿磐,骤弹曲破音繁并”来描写重弹和快弹,这些比起白居易的《琵琶…  相似文献   

18.
刘慧 《文教资料》2009,(5):15-16
《琵琶行》以琵琶女的悲怨倾诉和诗人悲情入诗的真情描写在诗界独树一帜。该诗通过细腻生动的描述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自己谪居僻地的寂寞生活,表现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主题。全诗情感基调凄婉、悲凉、低沉、压抑,如泣如诉,如怨如歌,极富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的《琵琶行》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不胜收的音乐世界,这首长诗所描摹的琵琶演奏艺术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我们常说,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语文课犹如一首动人的乐曲。如果我们将《琵琶行》所描摹的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嫁接”于语文课堂教学,必定会为一向被学生视为“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教学增添几分生趣。一、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登场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仅仅是“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情”。为什么初次弹奏就声惊四座,使人不由自主心驰神往呢?关键是曲中含“情”。古人…  相似文献   

20.
《琵琶行》是白居易乐府诗歌的代表作品,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对人才的压抑,主题深刻。我教《琵琶行》把重点放在音乐描写上,通过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结合琵琶女和作者的身世,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的。一、抓住音乐描写,鉴赏诗歌艺术美1.设置教学情境。课前播放《琵琶行协奏曲》,引导学生进入琵琶声乐的美妙情境中去。课堂播放《琵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