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备集团在夺取荆、益二州之前,基本上遵守了《隆中对》的战略,实施《隆中对》表现出较强的秘密性。此后,刘备在世期间,因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刘备对《隆中对》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变革,而其集团重要人物对《隆中对》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成为荆州之失与夷陵之败的重要导因。刘备死后,《隆中对》已失去了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因此,其秘密实施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诸葛亮也对他自己制定的《隆中对》战略进行了改造,本质上已经违背了他最初的战略。此后,蒋琬、姜维继续改造《隆中对》战略,而费祎则消极对待这一战略,从而使《隆中对》出现了大变异。  相似文献   

2.
《隆中对》的“对”字,很多语文参考资料都注释为对策、对答,我认为这只讲了一个方面。 《隆中对》节选自陈寿的《三国志》中的《渚葛亮传》。题目是后人加的,又名《草庐对》。 对,是一种文沐,早在我国汉代时期曾有所规定。君王就某些问题,要求臣下给以回答,将这些回答书以成文为“对”。  相似文献   

3.
《汉中师范学报》1991年第2期刊登的殷克勤先生大作《〈隆中对〉与荆益是失》一文,就诸葛亮策划的《隆中对》的决策作用提出的一些新看法,读后颇受启发,同时细读殷文,觉得有些论点的论述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著名作品,它的主要素材依据是西晋时史学家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仔细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课文中所选的《三国演义》“隆中对”与卷首节选的陈寿的《隆中对》,在文字上并无太多的不同。陈寿(22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人。他生于三国时的蜀国,后来担任晋朝的著作郎、治史御史。《晋书》中有《陈寿传》,称他“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武帝时,他奉命修《三国志》,鸿文巨著达六十五篇。后人将此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为前四史,陈寿也由此成为一代著名史学家。《隆中对》节…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是伟大的战略家,长于战略策划。诸葛亮《隆中对》是一个全面而又周详的战略构想。《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对当时天下大势的分析,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联吴"的战略方针、战略措施,从总体上看是准确的、可行的,因而成为刘备集团立国和兴复汉室的基本指导思想。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刘备夷陵之败,导致了《隆中对》战略构想的中途夭折。《隆中对》战略构想的最终目标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不在它本身,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主要是由于刘备和关羽偏离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所致。  相似文献   

6.
曹、孙、刘三方决策相比,《隆中对》堪称最完美,最神奇的决策典范。对《隆中对》的置疑和异议,只能引发人们对它作更深入的探讨,从而不断加深对它们认识,增添其魅力。《隆中对》是决策典范,诸葛亮为实现《隆中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后人景仰的楷模,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其魅力将是无穷无尽的。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的《隆中对》虽然篇幅不长,但其中包含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它不仅表现了诸葛亮超人的政治预见性,即未出茅庐已定三分,而且包含了诸葛亮一生的学养和政治思想的主要方面。因此,对它进行深入一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就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表现的政治思想的本源进行某些探索。  相似文献   

8.
《隆中对》是传诵千古的历史名篇,其所以能传诵千古,显然主要是由于自身的价值。但盛巽昌同志却认为,“《隆中对》能传世,是靠了陈寿在蜀任职而得以详述”(见《“隆中对”非诸葛亮一人之高见》,载《学术月刊》1990年第4期),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愿陈愚见,与盛巽昌同志共商。  相似文献   

9.
本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兴汉大业的畅谈中,分析和展现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事军才能以及《隆中对》这篇章叙事简洁生动、行流畅自然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0.
就“隆中对”谈《三国演义》原著及电视剧改编的得与失孟繁冶,柴春发“隆中对”一经陈寿写进《三国志》,便广为流传,千古不朽。一千七百年来,有多少政治家、军事家、历史学家为之折腰赞叹,感佩之至;又为多少平民百姓所津津乐道,成为古而不老的话题,何以如此?因为...  相似文献   

11.
邵翠兰 《学语文》2007,(5):11-11
诸葛亮,妇孺皆知,在古代文学作品里是智慧的象征。他非凡的才情,仅从《隆中对》与《出师表》(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语文》)两文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为重整旗鼓实现霸王之业,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茅庐。感于刘备的挚诚,诸葛亮依据当时天下形势,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事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一整套惊世骇俗的战略和策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对》不仅为“飘零屡挫、托足无地之日”的刘备点明了迷津,同时也向世人宣告了诸葛亮的政治军事纲领。因此,“隆中对策”的成败得失便成为世人评价诸葛亮的主要内容。历史上就曾有多人对《隆中对》的得失成败作过议论,八十年代  相似文献   

13.
洪涛 《文教资料》2013,(25):1-3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隆中对》的作者。本文在《隆中对》发表1806年之际,抚今追昔,探讨《隆中对》的创业观,研究后发人才创业与开发,从倡导科学的人才观和创业观:构建有利环境,打造人才特质;重视组织内创新创业活动三个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的《隆中对》与鲁肃的《江东对》同是结束军阀割据实现统一天下的战略大计,二者之间相同之处有五点,不同之处有四个方面;诸葛亮的《隆中对》比鲁肃的《江都对》有过人之处,是独创新意的力作,是同时代其他政治家无可比拟的不朽杰作。  相似文献   

15.
陈寿的《隆中对》一文中提到,诸葛亮喜欢《梁甫吟》一歌。本文以此为基础,拟对这一情节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隆中对》开篇就记述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教材于此作注说:“《梁父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诸葛亮为什么“好为《梁父吟》”?传说他写过《梁父吟》歌词,又是什么内容?  相似文献   

17.
《反三国志演义》对诸葛亮《隆中对》等若干重大决策的指责与否定,是主观的、错误的,原因在于作者自己对《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异同失于审察。  相似文献   

18.
《隆中对》使刘备绝处逢生,找到了自己发展势力的道路,也奠定了诸葛亮的政治家的地位。历来对《隆中对》的分析较少注意诸葛亮为刘备指出的北上攻曹的战略。由于刘备没有按照诸葛亮的规划攻曹,结果造成蜀汉局促于蜀地,从而丧失了北上发展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和卓识。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其中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那么,如何利用语文课进行育人呢?我做了如下的尝试。(一)利用《隆中对》谈怎样实现理想同学们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但对于怎样才能实现,却知之不多。于是,我利用讲《隆中对》的机会,给他们讲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韩俊荣 《学语文》2005,(2):13-13,7
被誉为“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隆中对》。是集中展现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远见,作为军事家的谋略的重要篇章,其中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敏锐的洞察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本文从两个“三步走”和两种对比法,分别解读《隆中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