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实践的终结性问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本纳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了教育实践具有终结性,认为教育实践与其他人类实践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实践以预设自己的终结为基础。教育实践三个行动维度中的终结具有不同的尺度:作为对未成熟者的自我否定的强制关系的教育行动,终结尺度是教育主体间关系从“管理性强迫”转向“可逆”;作为教育性—教养性教学的教育实践,终结尺度是学习者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判断;作为向社会行动领域过渡的教育实践,终结尺度是学习者参与人类总体实践的自我负责与代际互动。教育实践终结性的主要特征是“有确定的界限而无明确的边线”,“有确定的界限”意味着教育实践终结时既不能“教育不足”也不能“教育过度”,“无明确的边线”意味着教育实践的终结没有明确的时间边界且随时可能获得新的教育实践起点。  相似文献   

2.
哲学的终结反映了哲学的危机,更反映了社会与文化的危机。马克思时此问题的内在暗示表明:哲学不是体例的经典范本,更不用寻求本体论意义上的内在支撑,其真正的内在特质在于方法论意义上的革命。而海德格尔则把哲学的终结归因于哲学无法思考存在的前提,遮蔽了其隐匿本质主义的有限性、先验化“此在结构”及背离现实转向内心的诗性玄思,从而实现了其超验本体论的复活与重建。然而,哲学的终结真正的内涵在于教义体系的强制性僵化与实践向度的匮乏。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提前终结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造成这一历史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两大阵营的对立、苏联的影响、工业化的需要和主要领导人认识的偏差来分析过早终结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再从张之洞看洋务教育的终结李剑萍本文主要想就洋务教育的终结标志、洋务教育与维新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谈一点自己的学习心得,以求方家指正。洋务教育“洋务教育”这个概念,迄今尚未准确定义。一般讲,洋务教育就是指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教育事业。所谓洋务派,...  相似文献   

5.
现代哲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哲学的终结”成为了热门的话题。哲学家以多种声音、语言和语调传播他们的断言。那么,哲学是否真的像他们预言的那样将寿终正寝或将永远存在吗?作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缘于对哲学本质、哲学精神的曲解。文章从这一混乱现象出发,站在哲学人类学的立场,论述哲学终结之本质及哲学的属人性与长期性。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社会大踏步地跨入21世纪之际,我国教育进入了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伴随着加入WTO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作为教育调控系统的整个教育制度体系,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有的必须终结,有的必须留存,而各种新的教育制度也有待于确立或完善.本文前一部分(<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探讨了教育制度终结的障碍,本部分将进一步阐述教育制度终结的策略,以期利于我国教育制度的建设与变革.  相似文献   

7.
胡磊 《成才之路》2009,(35):83-83
进入新的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历史终结论”“哲学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艺术终结论”“文学终结论”等等的“终结论”思潮.这股思潮对文学艺术脊;中击很大、它像“梦魇”一样萦绕在人们的心头、如何面对这种现实?这股思潮何以存在?它是否预示着文艺的终结?这迫切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予以理论上的回答本文首先分析了“终结”论出现的历史文化语境,认为它的滋生与发展,是与高科技的发展、“读图时代”的到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指出世界文学艺术的历史表明,随着各民族诗意的生存方式和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的丰富、发展和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萌发与消亡、起始与终结,是一种带有规律的现象、我们需要的主要是以清醒的、冷静的头脑,面对中外文艺的实际,从不同的层面上去认识“终结”论的方方面面。通过分析,作者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奇葩她因人而存在,为人而存在,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就会有文学艺术的存在“艺术的终结,恰恰是艺术新生的起点,艺术的黄昏则是艺术的黎明的前夜”在新的世纪,文学艺术必将走向更大的辉煌  相似文献   

8.
对美国的教育,乃至世界各国教育的根本改革都做出巨大贡献的进步教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它的致命缺点。任何事物的终结都是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部因素起主导作用。从三个方面寻找进步教育终结的内部原因,指出缺乏统一有力的理论指导是进步教育终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土司制度在元明清三朝曾普遍推行于我国大西南各民族地区,为多民族国家稳定,边疆安全,各民族和睦做出过积极贡献.但土司到底终结何时?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不同的学人曾经提出过多种见解,推动并深化了对这一课题的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家行政体制的整体性和民族文化的整体性,通过对土司制度实质的剖析,认定辛亥革命才是土司制度终结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教育本质问题是需深入探讨的问题.方法论问题是寻求教育本质的重要前提.它决定着教育本质认识的科学性.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方法论对于探讨教育本质有深刻启示:教育应该有其抽象本质和具体本质.深入认识教育的抽象本质和具体本质,可以进一步明确教育与其他诸多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和各类型、各层次教育间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关于民众教育概念的论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国时期民众教育的兴起是五四以来科学民主思潮在社会教育方面的体现。政府、私人团体、教育家从不同追求出发,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但由于研究者的理论背景不同,对民众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梳理和辨析这些争论,对于廓清民众教育的本质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教育本质研究的回顾,总结不同阶段教育本质论争的特点,分析教育本质研究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教育本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论争的重围中.虽然论争有助于研究的深入,但其存在的问题也制约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正是因为此,我们应从多个角度出发探索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开放教育终结性考试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定量分析法、问卷法以及实地调查法等,考察了江苏电大开放教育省管课程终结性考试的相关情况。结果表明,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省管课程终结性考试的质量在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但在试卷质量等方面尚有提高和改进之处。分析认为,要进一步提高试卷和命题的科学性,关注成人学习的特殊性,注意与形成性考核的相关性,以充分发挥终结性考试在保证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开放英语1》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英语系列课程的第一学期课程。近年来该课程的终结性考核题型作了很大改变。本文针对此课程的终结性考核题型的改革,谈谈自己的认识,旨在对以后英语课程测试考核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教学评价可划分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从宏观上看,终结性评价对高校双语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终结性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实际上指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教育目标、社会目标和市场目标实现的程度,因此,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学生学科内容掌握评价体系(包括学生用汉语掌握学科内容评价和学生用第二语言掌握学科内容评价两方面)、学生第二语言水平评价体系、学生一般素质评价体系、学生满足市场需要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丢丢在微博里(http://t.qq.com/diudu_sndn)问大家对光盘里的漫画怎么看,结果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淀粉不喜欢漫画部分。原因丢丢了解了一下,一些是因为不喜欢在电脑上看漫画,一些是自己已经找来连载漫画看过了,当然,还有一部分喜欢看,很喜欢。这就是"少电"一直纠结的宿命啊,意见不统一。所队,丢丢的应对就是:终结和不终结——终结连载,不终结漫画——每期在光盘里刊登不同的漫画,长的或者短的,然后公布在线浏览地址,让喜欢的淀粉自己去看吧。《海贼王》终结,下期放《火影忍者》开始部分,还有别的,这期保密,哈哈。《钢炼》连载到40集,剩下的11集会放在《游戏王》特刊里,下期也换新的。《无敌破坏主》应该已经在11月份公映了,是不是错过了档期?如果你够幸运,某几个电影院可能还会继续放映,别犹豫,赶紧去!因为这是迪士尼的作品,不会错的。不过按照某些广电总局的人的逻辑,这部电影似乎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教育制度体系中,职业教育是一种"终结性教育",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不具有向高层次延伸的发展性,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则不具有对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带动性。这不符合终身教育的理念,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应当抓住机遇,从观念上、体制上实现职业教育从终结性向可持续性的历史性转变,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初、中、高等教育层次完备、纵向贯通的职业学校教育体系,并使之具有"横向互联"的开放性,为我国公民阶段性成才和终身学习提供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8.
高中物理新课程模块终结性测验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模块的终结性测验是高中物理新课程模块终结性评价的重要一环,相对于其他评价方式,它对于基于模块的高中物理教学更具有直接的导向性,本文主要对高中物理课程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标、模块终结性测验的规划的科学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目前的实践现状,提出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模块的终结性测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从2001年美国学者J·希里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问世以来,“文学终结”就成为中国学界的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了学界的激烈争论。十余年过去了,当这场论争冷却下来时.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对这次论争作仔细的梳理及反思。文章试从“文学终结论”的缘起、对“文学终结”理解的错位、错位基础上的论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对这次论争勾勒出较为完整的图景,并试图概括此次论争的背景及对此次论争本身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文明冲击下,墨学在中国近代复兴并出现以墨家理想附会社会主义现象.这既反映了传统批判中以西学激活传统的要求,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墨家理想虽有乌托邦色彩,但又追求社会平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使国人从世界趋势上把握中国社会发展必然性,从社会化大生产认识社会主义必然性,实现了社会主义范式转变,标志了墨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