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师、生以及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导致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或误解。  相似文献   

2.
一、唐江澎印象:随笔式的体悟 唐江澎和他的历届学生都喜欢这样的诗句:“别以为前方有一面旗帜/在哗啦啦的招展/后面,便一定有我追逐的步履/我不崇拜,我,不理解的东西。”这是诗人汪国真的几句诗。唐江澎说,这是他给学生们提出的对待教材的基本态度。不过,往深处讲,这是唐江澎的语文教育的重要理念,是他基本的人生态度。他的学生正是怀着这样的理念和态度跨出锡山高中的大门的。他们常常怀着特别自豪的表情,回望母校,回望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3.
一、“简单”之策:让语文敞亮生活的天地 语文教学不应该疏离生活,要让语文敞亮生活的天地,将教学信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链接起来,促进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条“简单”而行之有效的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以来为什么会出现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怎么纠正这一偏向?不同看法见仁见智。笔者认为问题的出现,跟对《语文课程标准》“体验”的定位的认识失误有重大关联,教学中的滥情、矫情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体验的泛化。  相似文献   

5.
"体悟式教学"一词自被提出以来,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受到人们越来越高的重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用"体悟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强化记忆,学生们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运用、巩固所学知识。本文将对小学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作一个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主体,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进入文本世界时会置入自身的生活经验,并运用各自的生活体验与文本及其他阅读者对话,使得他们在解读文本意义的同时获得自我生命意义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卞希莲 《教师》2014,(28):115-115
体悟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自主感悟知识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营造的、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作用下,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  相似文献   

8.
杨帆 《现代语文》2008,(11):92-94
一位盲人在街头乞讨,面前摆着一块牌子,上书:请您施舍一点吧。冬末春初时节,街头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们并没有因这个蜷缩一隅的人可怜而停留他们匆匆的脚步。有位诗人经过,他对盲人说,我帮你换一块牌子吧。于是他在牌子的另一面写了几个字:春天来了,我却什么也看不见。慢慢地,盲人面前的空碗满了起来。  相似文献   

9.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非无原则地认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置学习材料(文本)的“应有之义”于不顾。个性解读、多元理解毕竟还要受一定的条件制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重视”和“严肃对待”来自学生的这些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感受和看法,教师心中要有一定的“尺”度,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的施行,意味着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标准。就在我们力求新课堂达新标准、以新标准创新课堂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因为太过求新而与新标准渐行渐远。因此,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恰到好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相似文献   

11.
雷金玉 《中学文科》2007,(12):81-8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不仅是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丰富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之所以冠以“细”说,一乃所述的内容确实够不上宏论、深论,都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经验,充其量为难登大雅的小技巧、土方子;二乃“细”与“戏”谐音,既是细说,何不戏说,不敢板起面孔训人。我感觉这些小经验、土方子确实有效,得到了好处,不敢独乐,说出来,以飨大家。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道大餐,那么我所讲的这些则是这道大餐中的一些调味品,油盐酱醋,糖辣葱姜,无它无味,有它生津。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要求:“注重情感体验”。在阶段同际中把“体验情感”与“领悟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时让学生从体验型课文中“体验”极为重要。在语言文字明亮而透彻的深处,映照着一个民族的令部历史。它是文化的载体,它是精神的凝固。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仅需要语言文字的操练,而且追求情感的融合与灵性的感悟。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课文中大多涉及到的足人,人具有最顶级的情感。当然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景、物、事也都可能是有情之物,因为课文无一不渗透着作者的喜、怒、哀、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传统的语文课解读,追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目标如果能在阅读课上实现,就会上出高质量的阅读课。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但这都取决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毋庸置疑,没有正确的文本解读就谈不上上好阅读课。而文本细读恰恰是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细细地品味.轻轻地梳理文本,品其味、悟其神,像鱼儿一样在语言的海洋中畅游,  相似文献   

16.
李维鼎 《湖南教育》2004,(17):34-35
凡“体验”都由于“验”而“独特”。据我的理解,“以身体之”就是“人”在“环境”中,开放眼、耳、鼻、舌、身去全方面感觉,与“环境”相互作用,演化出各种各样的“事”。“以心验之”,就是在亲历、实践的“事”中,让五官与“心”接通,使感觉“往心里去”,同心里原有的“经验”汇合、振荡和重组。前者若是“走过四季”,重于感受,后者便是“走过自己”,重于感觉。在“走过四季”中“走过自己”,“走过自己”也就是走过“四季”中的“自己”。人与人不同,心与心相异,五官所“感”,心灵所“受”当然各各不同。因此,“独特”是“体验”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体现了当代文本解读观,即摒弃过去只注重"作家—作品"的解读模式,把文本解读的重心转向"文本—读者",视读者的解读为文本的本体存在。当然,"对话"的前提是在文本解读中生成自己的意义,意义的生成"往往需要探究文本后面的一些心理、社会的因素,这时候,引进相关的‘同题’、‘异质’的文本材料,往往能够使得课文中模糊的意义显得清晰起来"。这种引进材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语文教学,考虑共性过多,重视个性不够,统一的目标、同一的学法、划一的评价。像一道道紧箍咒,磨光了学生个性的棱角。湮没了学生灵性的光亮。“多元”理念的提出,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生机活力。文本解读拓展中学生思维的放飞,文本解读超越中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不说是多元理念投射在语文课堂的一抹阳光。但是必须看到。由于对“多元解读”理解的偏颇,不少教师在实践中陷入误区:偏离目标,一味拓展解读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落叶——关于田汉的随想》一文的作者,在将田汉1930年所写的《我们的自我批判》同以后岁月中所写各种“检讨”一类作比较时,打了一个比方:这就像水的两种不同的流动方式。一种是渠水,一种是溪流。渠水在固定而规范的水道中流动,随着水闸的开启而形成流量的大小、速度和流向。  相似文献   

20.
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不能仅靠一颗红心,而要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为根本保障。教师必须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精彩的课堂才能呈现。笔者以《课程改革纲要》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理念为指向,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反思,悟出了以下“三个转变”的认识和体会,供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