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传统对《到灯塔去》的评论,大多把它作为一部歌颂拉姆齐夫人高尚品德的力作,“灯塔”则被认为是象征拉姆齐夫人的精神光芒,普照众生。其实,通过分析作者的生平及文本,可以看出这部小说是一部描写女性悲哀的杰作。  相似文献   

2.
苏丽  邢斌 《文教资料》2007,(23):107-109
弗吉尼亚·伍尔夫发表于一九二七年的长篇小说《到灯塔去》采用了"寻找—找到—失去"的叙事模式,这种模式也是伍尔夫安排在文本中的每个角色的命运模式:从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到主要配角莉丽、拉姆齐先生,再到拉姆齐夫人的八个儿女以及访客们,甚至连文本中穿插的童话、诗歌、典故等,都无一例外。这也正是处于变革时代的人们的一种焦灼的心态,一种不可救赎的世界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的象征底蕴异常丰富,“窗”与“灯塔”既是小说第一章和第三章的标题,也是其主题意象。“窗”反映了拉姆齐夫人为代表的女性原则同拉姆齐先生为代表的男性原则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灯塔”则象征了两种原则的浪漫和解,即作者理想的双性头脑。  相似文献   

4.
《集宁师专学报》2017,(1):22-25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鼎峰之作,对文中灯塔的寓意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从生命美学视角出发,试图挖掘其美学意蕴。通过阐释詹姆斯对神秘灯塔的向往,表达他渴望了解生活真实的愿望;拉姆齐先生对去灯塔的态度从漠然到积极的转变,表现他从理性刻板向感性直觉的精神蜕变;温柔贤惠,无私奉献的拉姆齐夫人与灯塔的光束融合,象征夫人博爱精神永存的真理。灯塔是人类精神之塔,去灯塔是体验人生、挖掘人的内心世界、理解生活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5.
詹姆斯在小说文本中对父亲极度仇恨的意识话语是不合理的,不符合六岁儿童应有的认知水平。詹姆斯的生命意识建构不仅是拉姆齐夫人"控制"的结果,还是伍尔夫对自身家庭的复杂情感的投射。拉姆齐夫人的去世,詹姆斯的建构过程发生转折,本文将其与莉莉、卡姆、拉姆齐先生进行对比,可发现不论男女、地位高低,人类的生命意识是开放的,对于生命意识的建构永远是未完成的,应处于永远的进行时。  相似文献   

6.
在《到灯塔去》中,伍尔芙塑造了两位个性迥异的女性形象。拉姆齐夫人善良、温柔、慈祥,她是维多利亚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圣母式女性。莉莉·布里斯科勇敢、独立、有个性,是独立新女性的代表,也是作者极力推崇的一个女性。在小说中,伍尔芙以母亲和自己为原型,对两位女主人公形象作出了富有深度的艺术描写。  相似文献   

7.
传统与超越     
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视角,通过对小说《到灯塔中去》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和莉丽所扮演的不同女性角色的剖析,揭示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生存的不易与困惑,以及她们为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作出的艰难探索。  相似文献   

8.
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力作《到灯塔去》中两个情境的象征意蕴,认为伍尔夫通过成功地塑造拉姆齐夫人和莉丽这两个艺术家人物,完成了其艺术家自我的造就。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塑造的拉姆齐夫人,是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家庭妇女形象。这个人物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作者生动而精确地勾画出她身上的时代特色与传统气质,更在于这个人物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涵和自我价值,即她的“母性”力量。通过这种最原始的母性之美,伍尔夫展现了一位生存在传统父权制文化语境中的妇女,是如何坚实地依靠自我的精神力量与感情,实现着自我的个人价值的。通过拉姆齐夫人,伍尔夫呼吁了“母性”的回归,也印证了她提倡女作家通过回溯过去以及母亲形象来进行思考与创作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关爱≠溺爱 爱生如子是教育工作的前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班主任走向了男一个极端:一味地走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和成功教育之路,将无微不至的关怀、方方面面的照顾视为无私的爱;凡事都从学生的爱好出发,事事都考虑学生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弗吉尼亚.伍尔夫从“诗化小说”理论出发,在作品中充分进行了实验性创作,从而使她的小说充满了诗的意境和韵味。《达洛卫夫人》便是一部具有明显诗化倾向的文学作品。从感情和印象、诗化哲理、象征主义手法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达洛卫夫人》的诗性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小说<儿子与情人>是D.H.劳伦斯的半自传体作品.该书创作于20世纪初,正值女性主义浪潮的兴起."新女性"的出现,逐步"威胁"动摇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意识.劳伦斯一方面欣赏"新女性的独立、大胆、智慧,另一方面受传统的男性至上意识的影响,又惧怕女性的这种变革会危及男性的地位.本文从小说人物关系的角度入手、剖析劳伦斯在定位女性社会角色时的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13.
"因爱而爱"是勃朗宁夫人《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中第十四首诗歌的主题。本文从审美角度解析了该诗及其译文。  相似文献   

14.
This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the working conditions teachers in the Ghana Education Service perceived as motivators in their professional practice. The research used mainly a qualitative approach and three focus groups of five members: each were organised with teacher participants drawn from the Ashanti Region purposively selected. The research revealed that the sources of motivation in the participants’ professional practice related to selfless and internal factors rather than external factors. The research concluded that since not all teachers were selflessly and internally motivated, there was the need for the government to do more to improve teachers’ working conditions so as to motivate those that were externally motivated.  相似文献   

15.
责任感和使命感、公正无私地对待来稿、关心和培养年轻作者,是编辑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在编辑工作中,只有认真身体力行,才能保证期刊质量,使自己的期刊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Mrs Dalloway,a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novel,which was written by Virginia Woolf in 1925 was one of her representative works.It described one day of Mrs Dalloway,the wife of a conservative MP.She prepared a grand party.In the process of her buying flowers,meeting again with her former boyfriend Peter and some of her old friends,she recalled her past continually.The plot of this novel was not very complicated,but its narrative techniques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novels’.Woolf created this novel with the focalization of nonfocalization and internal focalization.Moreover,she reached her goal of hiding the narrator by using the free indirect speech.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唐代女教书郑氏《女孝经》的文本阅读,以及相关文献的辑录和考察,对《女孝经》写作背景及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作以阐释,同时在文本阅读中质疑问难。  相似文献   

18.
《达洛维夫人》是伍尔夫进行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成功尝试,作家匠心独运地向我们展示了小说独特的魅力及其深刻内涵。文章通过探讨达洛维夫人的生活状况,指出其性格的两面性,并全面分析了达洛维夫人挣扎与妥协的痛苦一生。  相似文献   

19.
Death in the Woods is one of the famous novels of Sherwood Anderson, who is a distinguished writer in America, and now it still wins great popularity in the whole world. In this novel, the author depicts the protagonist Mrs. Grimes' miserable life incisively. This paper endeavors to analyze the female character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from the following two perspectives—social background and marriage life, and naturally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rotagonist Mrs. Grimes finally died because of the oppression of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小说家帕特里克·怀特的小说《风暴眼》讲述了一个女富翁亨特太太在弥留之际与自己儿女抢夺财产的矛盾冲突。文章通过她与子女的关系以及她的生平,分析了亨特太太自私、冷漠的个性,以及对金钱贪得无厌的丑恶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