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周大新小说中,比民俗文化更具审美价值的是其主要人物在苦难中所表现出来的韧的品质。尽管现行的道德价值系统似乎不容易接纳这种韧性拼搏精神,然而,其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正是缘此生成,叙事特色表现为骨干多,枝蔓少,故事情节快节奏向关推进。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位成长于中原大地上的优秀作家,周大新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浓厚的儒家文化精神。在创作中他不仅自觉担负起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而且还塑造了一系列能体现儒家人格理想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他还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体现出儒家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另外,他的小说对家族文化的全面展现和深刻反思也极富儒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南阳盆地作家周大新在文坛上口碑非常好,他为人善良、谦逊,曾被很多的朋友、作家称作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作家,“他性格平和,脾性温婉.与世无争,恪守中庸,重然诺,重友情,与这种人交往作为男人安全,作为女人幸福。”然而也正是这样一位性格温婉、善良的盆地赤子却用自己手中的笔给我们讲述着一个个盆地子民之间血淋淋的复仇故事,同时也展现出在这些盆地子民身上所遭遇的痛苦以及多传统文化中“恶”的一面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周大新小说中抗争女性形象的审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大新在他的盆地小说中塑造了一批生动、鲜活、性格复杂、充满抗争精神的女性形象,她们抗争的对象不一、方式不同,但作家对她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生命力和人性的追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颂,表现了鲜明的女性立场和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5.
作为南阳盆地的守望者,由军营走上文坛的盆地之子周大新用他的盆地文化系列小说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盆地子民真实生存状态和真切生命体验的画卷。在他的一些盆地小说中,通过对女性命运悲剧的展示与剖析,以理性的眼光观照与审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矛盾冲突,这就使得周大新的盆地文化系列小说在带上浓郁悲剧色彩的同时也担当了重建传统文化中民族素质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周大新的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南阳盆地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盆地观念的持守和对盆地的认知是周大新创作的源泉。兼具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特质的南阳盆地,使周大新的小说具有非同一般的审美价值,正是由于对这个特殊地域的读解与探索,增加了周大新小说可阐释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7.
周大新是一位充满温情的作家,他的作品平实却有深度,较为真实地展现了病者在疾病世界中的人生经历,折射出爱情、亲情、生命等多种伦理问题.周大新的疾病叙事不是单纯的道德评价,而是书写了复杂的人性感受.他用多种叙事手法,通过疾病叙事,叩问人的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8.
周大新的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他的故乡南阳盆地,对南阳盆地的认知是周大新创作的源泉,其作品为中国地域文学增添了新的力量。同时,周大新的南阳叙事又表达出了他对乡村现代化道路的温情探索,表达了自己的乡村理想,对当代乡土小说的发展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9.
党益民在西藏军旅小说中塑造了公路守护神、藏族民众守护者、重情重义的兄弟、默默付出的军嫂等一系列形象,打破了以往西藏当代汉语长篇小说中高大全的传统军人形象,更多地关照现代军人的社会属性,赋予其生活化功能,还原了军人作为社会人的真实形象,使西藏军人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0.
都市与乡土是两个不同的文化地域空间,周大新以一种介入现实的努力发现了在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都市和乡村成为了叙述的重心。在商品经济时代和消费主义主导下的当代社会生态越来越多元,同时在繁荣与狂热的经济浪潮席卷下,主流价值观引领的失效和共同信仰与伦理道德的失范所导致个体的孤独感和人际间的信任危机共同指向了生存的焦虑。都市与乡土是两个不同的历史和现实维度,同时意味着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场域,人口流动使得彼此之间存在着极强的互动性,在这样的互动中也正好可以窥见那些"失落的美好",周大新小说中的现实针对性正是由此而生发对出个体焦虑感与时代的忧患意识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周大新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始终怀着“为了人类日臻完美”的审美理想投身创作。无论是展示与剖析丑陋的国民灵魂和畸形的人际关系,还是揭露都市社会的被“物化”、精神的边缘化,都表达了作家对国人精神生态的忧思和拷问,对建构理想的精神生态范型的期盼。  相似文献   

12.
周大新是当代"文学豫军"中重要成员,在他笔下塑造了一系列的民间手艺人形象,表传达出对传统文化和当下底层大众的双重关怀与思考。从丝绸织造到铁锅生产再到玩猴和做冥宅,家族技艺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从最初的安身立命之本逐渐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身上的负累,他们在对传统技艺的守护中默默奉献和牺牲,生命应有的飞扬在对家族事业的守望中被无情压制,从而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而另一方面则是在现代化浪潮下,传统技艺所负载的精神价值不断被削减甚至无视,技艺本身的市场价值得以被放大,而手艺人在市场的角逐中对金钱的过度崇拜使得传统亲情和人伦被无情践踏,周大新也正是由此开启了他对于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周大新的小说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男女失衡的两性世界.对于女人的心灵探索、命运展示、苦难剖析已成为他观察与把握社会、历史、人性并进入文学创作的一个视角和切入点,也是他心灵的创造和文化积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张琳  宋佳昕 《文教资料》2011,(11):28-2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以及商品化思潮和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军旅小说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本文从战争本质、战争心理、战争智慧三个方面来探索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军旅小说中战争主题的新特征,并借以深化和丰富当代的军旅小说研究。  相似文献   

15.
周梅森的反腐小说在"人性——权力"的建构中,抒写了"英雄情结",展示了人性激荡的英雄品格及其人性升华的艰辛历程,给人以新的审美冲击;共产党人"人性美"的张扬,契合了百姓的心理期待,实现了文学阅读的心理情感效应。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在20年代关于“抒情诗的小说”和“乡土小说”写作的理论倡导着重于三点:强调乡土色彩;乡土文学是形成作家个性的一个基本要素;乡土文学是进入世界文学的一个必备条件。在废名早期的小说中有乡土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其中承载了他对乡村世界批判性的现实观照,到中后期他完全行走在他的老师周作人枣生所预设的途程中,他的田园诗化小说,显示了我国现代小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样化风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3个方面探讨了小说《红色英雄勋章》的艺术价值:1.用反讽的手法抨击亨利的自夸、自怜、怯懦、欺诈等。2.用动物的意象表达作者对战争的态度:战争是残酷、荒谬的。3.用心理描写展示主人公在战场上的各种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从而揭示了战争使人丧失理智,丧失人性。  相似文献   

18.
周梅森的反腐小说将斑驳陈杂的社会现象作为素材,以其题材的得当,感觉的敏锐,思想的包孕,实现了"人性"视角的"权力"解读,为反腐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许静雯 《文教资料》2013,(35):86-88
周瘦鹃是民初文坛上一个十分活跃的文人,他集报刊人、翻译家、电影评论家、小说创作家于一身,文学活动十分丰富.其翻译小说有明显的写情化与通俗化特征,反映出民初文坛的写情氛围和翻译小说报刊化的潮流,展现出他“哀情巨子”之外新旧交替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专题研究“新历史主义意识与当代外国战争题材小说的互释”运用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深入探讨外国当代战争题材小说这一生动而有意义的艺术存在形式如何清晰地揭示历史本来面目,这一较大的象征符号系统如何赋予一个特定历史时刻中的事件以意义,揭示对历史的文学解释和对历史文学的解释之间所存在的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表明文学如何积极地反映历史事件,如何加入历史意义的创造过程,如何通过对这一复杂的文本化世界的解释参与对政治话语、权力操纵、等级秩序的重新检视。小说《五号屠场》的历史叙事是一个任意、循环的话语结构,用语言构筑了历史的现实动机,既有历史的事实又有虚构的故事,用隐喻性陈述来说明我们生活中的文化意义,真实地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武田泰淳的侵华战争小说将历史小说化,用虚构与事实相结合的文本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本质:是对中国人民的奴役和迫害,而不是“共存共荣”。《荣誉之剑》记录的不是英雄的业绩,而是战争的荒诞不经和人生的混乱不堪,通过叙事者的个人视角,写出了一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历史”。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不论是背景还是人物都“纯属虚构”,但小说揭示的历史要比正史所叙述的历史更加真实,对战争的描述具有永恒性,它提醒我们,战争永远是荒谬的。《野火》不仅仅反省了战争正义或非正义的性质、分析了人物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而且揭示了在失败的战争中人被迫体味对自身的绝望与无奈,如何面对自身的人性罪恶。[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