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日益提高。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互动也日趋频繁,他们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和文明对话的桥梁,成为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华侨华人在经贸、文化教育和政治等方面,促进了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提高。中国应开展软实力与华侨华人学相结合的研究,加强侨务和外交的合作,追求中国与华侨华人及其所在国多赢的局面,为中国崛起服务。  相似文献   

2.
华侨华人音乐家不仅是连接中外文化的重要桥梁,更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特殊使者,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部分华侨华人音乐家积极投身于中华文化在海外的移植与传播,另一部分音乐家则传承中华文化,回到中国后为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闽籍华侨华人音乐家身上具有独特的跨国、跨民族、跨文化等特征,其音乐创作过程受到种族、环境和时代的影响。以罗浪、周淑安、殷承宗等三位闽籍华侨华人音乐家为例,通过民族音乐学中区域音乐研究方法,认为闽籍华侨音乐家的不少音乐作品有着中华文化烙印,其音乐创作与音乐作品所处社会时代、教育环境及种族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华文化在这些音乐家的个人成长与音乐创作的各个阶段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文主要探讨全球"汉语热"对海外华文教育、华文传媒以及对华侨、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产生的积极影响.本文认为"汉语热"所展示的丰富内涵,即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和人们对中华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尊重,实际上表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4.
温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海外温州人的侨汇、信息、市场和社会关系网络是侨乡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对瑞安市桂峰乡海外华侨华人群体的调查分析,发现华侨华人慈善捐赠的模式有个人、民间组织和政府三种并各有特点,动因则是强烈的爱国爱乡的愿望。华侨华人慈善捐赠对侨乡的教育事业、公益事业和地方经济等三个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华侨华人会馆和社团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形成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支柱。早期客家华侨华人在海外谋生的过程中,依据地缘、血缘、方言等组建会馆,帮助客家新侨安顿、共同祭祀神明和先人、安葬同乡,以此在异国他乡互助团结和维系传统文化秩序。随着时代变迁,海外客家会馆和社团不仅传承原有功能,还开办新式学校培育新民、开办医疗机构、开展救国事业、服务行业发展等。这反映出客家华侨华人会馆与社团坚守文化传承的本心,赓续客家文化和中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中,勇担时代要务,为华侨华人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和文化服务,积极推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沈海滨 《小读者》2011,(9):39-40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同志的侨务论述,高度评价了华侨华人的历史贡献,概括了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关系,深刻阐述了华侨华人对实现"中国梦"及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华侨华人提出了殷切期望,对政府侨务工作提出了要求。其论述具有时代性、深刻性、前瞻性、互利性、双向性特点,有许多新观点、新提法,是今后一个时期侨务工作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海外华侨华人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对华文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笔者日前参加了深圳市盐田区组织的华文教育考察团,对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三国的华文教育情况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虽行程匆匆,但海外华侨华人对华语的那份感情,却令人为之动容。  相似文献   

9.
孔夫子信仰在中国形成以后,随着华侨出国也传播到海外,并且在华侨华人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在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菲律宾、朝鲜、韩国甚至美洲、欧洲及大洋洲等地都建有奉祀孔夫子的庙宇;在印尼华侨华人社会传播过程中,曾有孔教会与三教会出现,为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建立和完善慈善事业管理支持体系是华侨华人慈善事业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立慈善事业管理支持体系,应准确定位政府的职能和角色,多种社会力量协作。除政府支持外,侨属与民间组织的联络、媒体的推动与学界的研究也不可缺少。华侨华人慈善事业,须坚持民办本色,以市场机制为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慈善资源配置的作用,追求效率,以促进公益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华侨华人研究是一门以特定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学问。20世纪初,梁启超先生的《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掀开了我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序幕。二三十年代,热衷南洋问题研究的学者又发表了一些有关华侨华人的著作。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华侨华人研究只是一门不成规模的边缘学科。20世纪80年代至今,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增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使华侨华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华侨华人研究也应运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等诸多学科的一门“显学”。但总体来看,我国的华侨华人研究还处在初级阶…  相似文献   

12.
华侨华人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受体与得天独厚的介质。本文通过对华侨高校特色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现实需要和具体实践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指出贯彻"文化强国"战略、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实现中华文化向世界文化的升华是建设侨校特色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而服务侨校特色,满足华侨学子愿望等则是建设特色侨校体育课程的现实需要;最后提出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优化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建设具有侨校特色的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13.
在华侨华人美术研究中,移民意识是解读华侨华人美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漂移性是移民文化的重要内涵,移民意识决定了华侨美术既有"传统性"又有"异域性"的文化特征。华侨美术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民族性、异域性、漂移性相结合的独特的美术文化现象。这种文化融合是故国文化基因与移民意识相融的结果,是中国传统美术形态和西方美术形式意韵的融合。华侨华人美术的发展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强化国家文化影响,促进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8月8日上午,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欧华联会第17届大会在马德里开幕。在8日下午举行的大会论坛上,包括校长贾益民、我校华侨华人研究院特聘教授李明欢在内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承、海外华文教育、欧洲华侨华人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等问题作了发言。  相似文献   

15.
江户初期,日本社会迎来相对稳定的时代。而此时中国战乱频发、明清易代、迁界海禁,包括海商、船主、官吏、士大夫、僧侣在内的大批明末遗民东渡日本,东渡时间持续几十年,僧侣东渡甚至持续一个世纪。江户时期旅日华侨华人传播先进的文化与科技的活动包括传播儒家思想与文化、传播佛学经义,推广科学技术和丰富日常生活等4个类别。旅日华侨华人成功传播中华文化的原因有三,一是江户时期旅日华侨华人带去的是明朝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二是兼容并蓄的思维和开放包容的胸襟,三是融入当地社会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华裔新生代是海外华侨华人的主体部分,成为连接国内外民族血脉的关键。为推动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华侨大学华裔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情况为依据,通过深入访谈分析提炼,阐明当下华裔新生代的文化认同现状与特点,探寻促进文化认同方案,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维系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的血脉相通。  相似文献   

17.
华侨华人在我国捐资办学兴起于清朝末年,这与当时晚清政府对民间办学采取放任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之后,除个别时期外,我国政府在确认华侨华人国内办学权、鼓励华侨华人在国内办学的同时,对国内侨校的管理也日益加强。这就使得国内侨校逐渐被纳入我国正常的教育体系之中,而且整体上也呈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广南国时期,大批华侨华人流寓越南南方,他们为南圻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广南国的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形势的发展,广南政权对华侨华人的政策经历了从安抚到压迫,从拉拢到排挤的过程,华侨华人也顺应了历史潮流,逐渐融全于当地。  相似文献   

19.
泰国北部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文教育是指对汉语言文字的教育。它作为保存和弘扬中华文化、维系民族意识的一种重要精神纽带,素来受到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的重视。泰国是东南亚重要的国家,也是海外华人华侨较集中的国家。通过对泰国北部地区(以下简称泰北地区)清迈府、清莱府和大谷地、美斯乐等华人村亲身考察,掌握了泰北地区华文教育发展基本现状,分析了泰北地区华文教育的现状及其特点,并提出了改进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家实力的日益增强,国际交流与跨国合作在不断延展,中华文化作为人类共同体的瑰宝文化遗产也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作为接受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之一,加拿大中文教育的发展别具特色。从19世纪中期至今,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迁。加拿大中文教育的现状从社会、社区、家庭,以及个人的维度鼓舞了华人移民的文化传承,滋养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疫情期间加拿大中文教育的困境与后疫情时代的发展策略为中文教育者与学习者提供了有利空间。因此,应对当前加拿大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度分析,建立加拿大中文教育发展的新格局,不断探索与实践,方可迎来加拿大中文教育的新机遇。加拿大不断推进的中文教育模式将促进汉语言在海外更深远的传播,促进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传承,为推动中文教育向“国际中文教育”的转型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