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韵”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创作概念,受到历代文人的重视,在我国古代关学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本文拟通过对“韵”理论的形成、“韵”所包含的音乐、人品、艺术三方面审美层次的界定以及“韵”衍生意义的阐述.揭示出这一中国古代文艺关学重要范畴的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2.
明代本悟《韵略易通》中的“重某韵”批注,一直是声韵学史上大家关注的问题。赵荫棠、陆志韦、龙庄伟先生都曾对此做过研究,但是到现在总觉得还余留下些疑问。文章试图从同时代另外一部声韵学——毕拱辰《韵略汇通》中的“见某韵”批注入手,寻求出一个可以解释本悟“重某韵”的简单答案。  相似文献   

3.
金文是研究上古音的可靠实物材料之一,从目前所见有韵金文中,我们发现代表“楚音”特点的几种合韵方式,在两周金文中都有出现,其地域远远超出“楚音”范围。金文合韵表明,合韵不是方音所致,而是音近相协,“楚音”说以这几种合韵方式作为根据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韵”是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其运行轨迹,大致是衍化于唐前,成型于宋,深化于元明清。书“韵”生成,源发自书法主体有雅量、气度、神采、高格;对于书法客体来说,即书作要能有“余意”、“态度”、“书外意”、“幽趣”;创作方法上,“和”是要领,多用“卧笔”、“圆笔”、“提笔”、“飘笔”,须“藏锋”、“虚和取韵”。  相似文献   

5.
释“韵”     
汉魏以降,“韵”字开始在中国文化史上逐步生成其独特意味。本文的发现在于:韵字在先秦很可能与“埙”字相通,它的原始意义是指古代音乐和乐曲的音高调式标准。东汉后期,音韵学兴起,“韵”又成为训诂学将文字按“同声”归类的语音标准。随着魏晋玄学与人物品藻的风靡,“韵”字的用法越来越形而上,终于由具体的音高、语音标准,进入了“天人之际”的无限,由可言说者转而成为不可言说者。  相似文献   

6.
《切韵》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参考资料,精髓在于其中的反切。陈澧首创"反切系联法",并系联考求出40个声类,311个韵类。其后,曾运乾、白涤洲、罗常培、陆志伟、王力、董同龠禾、周祖谟、李荣、邵荣芬等先生,先后致力于此,大大丰富了"反切系联法"理论,使得《切韵》音系声类韵类的考求结论更加完善。因为所据版本和材料有别,加之对一些切语的不同处理,以上诸家在最终的结论上还存在一定分歧。盘点理论,理清分歧,将给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切韵》系韵书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青山不可无绿水,古木不可无枯藤。而我认为:野花不可无粉蝶,江南不可无翠竹。 我的故乡虽不是江南,却也常常看得见一簇簇、一排排浓郁的翠竹。让人无限神往、由衷感叹!  相似文献   

8.
记和忘是一对矛盾,是个对立的统一体。没有记就没有忘,在一定条件下,忘也能促进记。这正是辩证法精神的充分体现。怎样才能记得好?要目标明确地记;情绪愉快地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多种感官都用上记;利用最佳时间记。怎样预防忘?要提出长远的识记任务;提倡过度学习;及时复习;经常实践运用;督促检查考核。  相似文献   

9.
一.怎样读出儿化韵的“韵”味来 “儿化韵”并非普通话中固有的韵母,而是人们在目常语言中,根据需要给某个音节的韵母加上卷舌动作而形成的一类音变。儿化掌握得不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纯正语感的形成,听缺少或者没有儿化的朗读就显得十分生硬而没有韵味,昧同嚼蜡。  相似文献   

10.
本雅明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摄影,电影,电视这些新兴科技艺术手段刚刚萌芽阶段就提出了自己对这些艺术形式的看法和一些担忧,并且提出了艺术品具有其“本真性”,在丈中首次提出了一个名词“光韵”值得后人思索,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一定也具有其特有的“光韵”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语文》2007年第5期载钟明立《普通话打字的读音探源》(以下简称钟文)一文,勾勒出打字从《切韵》时代读音到现代普通话读音的演变过程,认为‘打’字读音由  相似文献   

12.
本雅明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摄影,电影,电视这些新兴科技艺术手段刚刚萌芽阶段就提出了自己对这些艺术形式的看法和一些担忧,并且提出了艺术品具有其"本真性",在文中首次提出了一个名词"光韵"值得后人思索,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一定也具有其特有的"光韵"效应.  相似文献   

13.
“韵”是中国特有的审美范畴,具有非常丰富的审美心理内涵和艺术内涵,富有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生命精神,具体表现为:审美主体的生命情调、审美对象的生命意蕴及艺术表现的生命韵律和意趣。  相似文献   

14.
当今,在中国各地都分布着性质各异的艺术家聚集地,中国艺术区迅速发展是当代艺术模式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艺术与市场互动中的主要派生物。然而,仔细审视发现潜在危机——艺术家抛弃自身固有生活模式的同时也就放弃了艺术语言本身,更多地投入到以集体运作的“大一统”之中,风格的缺失和面目的重复成为当代艺术最大的弊端。文章就艺术区的形成与发展,艺术区在市场运作、经营、利用上对艺术家创作、艺术品价值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所带来的利弊,作出分析,提出警示。  相似文献   

15.
“韵”的流变与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韵”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一个原生本土范畴 ,它既具有本体论意义 ,又具有特征论意义。“韵”已成为一诗学和美学传统 ,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西方现代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的问题远远超越出艺术范畴之外。观察现代派初期的艺术现象,要联系当时西方的社会生活、社会思潮和哲学观念。它们否定传统艺术中的造型法则及其美学观念,采用变形、象征、寓意及抽象的手法,探索美术表现手段的多样化。它们给以写实主义为传统的西方艺术增添了生气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顾炎武《诗本音》以"无韵"对待的诗句,段玉裁当作"合韵"。"无韵"与"合韵"的对立不是段氏有意放宽了押韵的原则。段玉裁用"读如"或异文标示实际押韵音的例子揭示出合韵的本质,即韵脚字在古音系统中的读音与其实际押韵音异部。"无韵"与"合韵"对立的原因是,顾炎武不知某些字有实际押韵音与古音系统中归部音(本音)之别,遇有韵脚字异部者,按"无韵"对待;段玉裁严格区别实际押韵音与古音系统中之归部音,将韵脚字未按本音押韵的情况视作"合韵"。  相似文献   

18.
“韵”最早见于东汉末年,指琴声的馀音,并将原属音乐领域的“韵”范畴引入诗歌领域,即声韵之于诗歌创作和诗歌审美的重要意义.魏晋品藻人物的“韵”范畴或谓风度、或谓性情,义虽歧出,然皆指抽象精神.此时“韵”范畴还被迁延到评价书画美以及超越音韵学层面的诗文美.初盛唐偶有论“韵”,但大都指人之风韵;直至中晚唐诞生了新的审美趣味,其诗学内涵才被挖掘出来.经皎然和司空图诠释,“韵”呈现出“趣味澄复”的特点,于含蓄闲淡中求言外所寓的深层之意.司空图将“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并举,开启“韵味说”先河.  相似文献   

19.
“韵”是中国古代美学体系中独特的审美范畴,“韵”作为审美范畴,从音乐、文学领域到人物品评再到艺术审美标准,其内涵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一直被拓宽。“韵”在书法审美范畴中代表了作品的内在精神、气质和风度,书法之“韵”有气韵、墨韵、神韵、情韵、格韵、体韵等,超越了笔墨和具象化的表达,赋予书法作品更加丰富的审美内涵。因此,对于“韵”范畴的探索仍然对当今书法审美范畴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永明体”诗的突出特征是追求五言诗内部声律的谐调.永明诗人在五言诗声律形式探索上的最大贡献,是对一句诗内部音节和一联诗上下两句音节的调声,以求其声文之美.在用韵上,则继承前代诗歌创作用韵的基本规则,而又有所发展,形成永明体诗的韵式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