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月二十八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卫星发射台"广播了我县赵八庄秘福进打井班八小时打一眼机井的消息.这天,我们组织收听广播的有三万八千七百多人.这个有政治意义的广播,大大地鼓舞了全县人民群众.八月九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又广播了我县的第二颗"卫星":"乘卫星、驾火箭,连创新纪录,吕村和南张庄打井班超过了赵八庄".我们又组织了五万多人收听,规模比上一次还大.这两次广播,人们收听的热情是空前的.广播第二颗"卫星"时,有些有矿石机的社员,为了可以多几个人收听,把耳机子分开,放在碗里.  相似文献   

2.
主题的选择和由来河南省今年和全国各地一样,出现了好多小麦高产"卫星".对于这一点,我们在河南采访农业的记者,思想上并没有准备.麦收前,我和其他几个记者跑到小麦高产县盂县和偃师,了解到这两个县注意了大面积丰产,却忽视了重点培养高额丰产.我们看到的好麦子,估产也不过千把斤.六月上旬,河南省遂平县出现了亩产二千多斤的高产纪录.过了几天,遂平县卫星社又出现亩产三千多斤的第二颗小麦高产"卫星".当卫星社亩产三千多斤的消息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以后,人们除了兴奋以外,也提出了疑问:是不是真的打这么多?怎样得来的?有些农艺家、知识分子认为世界最高产  相似文献   

3.
今年1月23日日本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运营的BS—2号广播卫星。事实上,这是世界上第一颗直接广播卫星。直接广播卫星与普通广播卫星基本不同的是,它将电视节目直接发送到电视用户。日本本土电视用户只要备有盘形天线和与其配套的转换器及调谐器,即可直接收看从卫星上发送的节目,而不再需要通过电视发射台接受发射讯号。  相似文献   

4.
对通信卫星的发射进行现场直播,这在我国电视史上是首次。作为这次亚洲卫星直播的编导之一,在回顾了这一段的工作之后,我想介绍一些既严肃又轻松的幕后情况给关心这一工作的读者。“十分钟,太冒险了!”对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并不陌生,1984年我国首次发射通信卫星时,我曾两次来过这里。构思和写脚本是这次直播发射面临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GPS的全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System),由美国国防部投资建造。GPS卫星由24颗卫星组成,其中21颗导航卫星,3颗备用星。21颗卫星运行在距地面20183公里,同赤道面夹角为55度的6条轨道上,各轨道间隔为120度,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根据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准确地测量到物体的瞬时位置,包括经纬度、高度、速度和时间等,这就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  相似文献   

6.
今年10月17日,陕西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题目是"大面积卫星田是新方向".这篇评论受到不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欢迎.留霸县学苏人民公社的干部和社且在学留了这篇评论以后,一致认为,这篇文章说理清楚,文字通俗,材料具体,对他们有很大的启发.一个叫郭光华的生产排长说:"以前我也有'高产赔本'思想,不了解卫星田的意义.如今听别人念了这篇评论,我没啥可说的了."这个社在没有学习这篇评论以前,小麦卫星田面积只占全社表田总  相似文献   

7.
飞龙送珠 1986年2月1日。四川西昌。实用通信广播卫星预定在晚八时后发射。缀满灯光的发射塔架,拥抱着一枚乳白色的巨型火箭。卫星安放在火箭顶部。远远望去,象一条衔珠待飞的长龙。三天前,传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发射升空时发生爆炸,机毁人亡的消息。我们都震惊了。心头不免罩上一片阴影。我问一位专家:“我们这次发射有把握吗?”“有把握!”他的回答干脆而又自信。这次发射用的运载火箭是我国自制的“长征三号”。这是一种三级巨型火箭。1984年我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用它送上了天。今天,它将再显神威。此刻,我与来自首都和各地的记者们等侯着这个时刻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成语"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技不如人而露了丑.然而,作为县市报记者,我的投稿主张却是,"弄斧"必到"班门"去,这才能获得"鲁班"的指点,技艺的进步才会快些.  相似文献   

9.
卫星技术是火箭和电信两门科学的复杂综合体。1945年,美国工程师、科幻作家亚瑟·C·克拉克(Arthur C.Clarke)就曾提出过发射通讯卫星的设想,并且描绘了通讯卫星的大致轮廓。从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到1982年为止,已有2000余颗绕地球轨道或太阳系其他轨道高运行的卫星发射升空。通讯卫星是为通讯传播服务的宇宙轨道飞行系统。第一颗实验性通讯卫星“回声Ⅰ号”(EchoI)是于1960年由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发射的。而在此之前,科学家们曾为无线电信号的大范围传播作过不少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是档案工作队伍中的一名新兵.在不长的工作时间里,我深感要做好档案工作务必做到"三心".  相似文献   

11.
嫦娥奔月     
李刚/摄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相似文献   

12.
小卫星     
说到卫星,你的头脑中可能马上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你可能从未听说过可以托在手上的卫星。但是,你知道吗,现在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研制小卫星,在空间飞行的小卫星已达300多颗。其实,人类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就是一颗小卫星。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军事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运动战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打圈子是为了避实就虚,歼灭敌人,使根据地不断扩大.……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正是毛泽东运动战思想的体现.运动战贯穿于整个四渡赤水战役,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指挥战役的独特风格,体现了他领导作战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毛泽东把四渡赤水看成是其人生的"得意之笔".一、四渡赤水前的国内形势1.共产党方面.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以王明为主要代表,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共产党内的统治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广播电视卫星以地面电视台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吸引着各国政府和广大的电视观众,近几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发射试验广播电视卫星或者广播电视卫星。1974年,美国最早发射了“应用技术卫星——6”,进行多频段的电视广播试验;加拿大于1976年发射了“通信技术卫星”,用12,000兆赫频段进行电视广播试验;日本于1978年也发射了试验广播电视卫星;印度利用美国的“应用技术卫星——6”,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教育电视广播试验;苏联发射“荧光屏”静止通信卫星,实际上是一颗实用的广播电视卫星,它使全国特别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电视信号覆盖问题,得到了解决。没有发射广播电视卫星的国家也纷纷制定计划,或者购买,或者自己研制。如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狭长如带的智利,南亚各国以及国土毗邻的西欧各国,都准备发射广播电视卫星。德国和法国合制的广播电视卫星“交响乐”,将于1983年投入使用。“广播电视卫星热”已在世界范围形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一些非法组织经常利用地面发射设备干扰我国地面电视的接收,并不断利用在境外的设备发射非法电视信号,攻击我国“鑫诺”卫星,尤其近阶段对我多个地区地面电视信号的干扰及非法插播达数小时之久,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把剪刀,一瓶浆糊",这是不少人对文摘报刊编辑的"认识".于我,在没有从事这一工作之前,多少也有这么点"意思".然而,当我正式任职<报刊文摘>,接触这一行当,并为这特殊形态的媒体的"要求"所缠绕着,为继承和发扬这一"品牌"所苦恼着,方才知晓以前的认识完全是一孔之见,大有认为"鲁班就是一把斧子一把锯"之谬.  相似文献   

17.
“天子脚下”大泄密中国将1981年的一起国防军事泄密事件列为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大案。1981年9月20日,大陆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人造卫星。新华社的简短报道语焉不详。国际间反应却是爆炸性的,因为这极可能标志着大陆已掌握“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的高科技。各国驻华武官均受命向中国官员和一切可能的渠道查探详细消息和资料,中国当然是守口如瓶。万万想不到,卫星  相似文献   

18.
我曾经参与采写我国三次重大国防科研试验报道。一次是1980年5月我国进行第一颗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一次是1982年10月我国潜艇首次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一次是1988年9月我国核潜艇首次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三次试验,震惊世界!我和几位年轻的军事记者及时采写了一批报道,有些稿件在我国乃至世界上产生了影响。取得这种宣传效果,除了新闻事件本身重大之外,还得益于大家从以下几个方面追求创新: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创新O重大国防科研成果报道,如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过去经常采用的是新闻公报的方式,这三次试验也不例外。在策划这三次试…  相似文献   

19.
漫活三眼井     
三眼井位于兰州市解放门以东,今临夏路西关清真大寺附近. 兰州位于黄土峁梁之上,因土层深厚,所以打井不易.昔日用水极为困难,好在黄河穿城而过,因此就派生出了以担挑黄河水贩卖为职业的"水客子".但是当时民间又流传着"水客子不去西稍门(今临夏路一带)"的说法.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在这里开凿有一眼井,这就是三眼井.因三眼井水质清冽,所以也就不会有人再买浑浊的黄河水食用了.  相似文献   

20.
张国 《青年记者》2011,(4):31-33
做记者以来,常听人问起:"你的工作很危险吧?"我曾对此不以为然.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记者视为"高危职业",同行中流传着"2010中国记者被打不完全档案",身边朋友也有了在采访中被无端扣押的遭遇……身为从业者的一员,面对这些令人不安的信息,我无法不感到"如履薄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