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图书业的快速发展和入世后图书发行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作为图书发行环节之一的物流,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其相对滞后给图书发行带来的诸多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为交流、研讨大学出版社的物流工作,提高大学出版社物流现代化水平,推动大学出版事业的发展,由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发行委员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承办的全国大学出版社物流工作研讨会,于2002年4月26~27日在桂林召开。会议受到了广泛重视,40余家大学出版社的主管社领导、储运部主任及高校图书代办站站长等60多人参加,教育…  相似文献   

2.
中国图书市场逆向物流模式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丽 《现代出版》2005,(4):29-32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物流概念和物流管理技术在中国日益得到重视,成为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热门话题,物流管理技术也被人们应用在各种行业和专业领域,创造出显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图书出版行业具有应用物流管理技术的先天优势。如何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改进图书出版行业的经营水平,降低成本和损耗,提高经营效益,有着广阔的研究和实践价值。本讨论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改善逆向物流模式在出版行业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前,智慧物流在我国物流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对智慧物流概念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学出版社图书智慧物流建设的意义,在分析了当前大学出版社图书智慧物流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后,重点提出了推进我国大学出版社图书智慧物流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管兆宁 《出版广角》2013,(21):71-73
如何解决出版行业的生命线——物流配送问题,是目前出版行业集中关注的问题。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应该是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版企业发展的出路,如何有效地组建物流联合体、建设自营物流中心以及引进第三流物流是每个业界人士应积极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代出版物流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物流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出版界面临的重要且紧迫的问题。据调查,我国出版物流费用占发行成本的30%左右,而欧共体国家则在18%以下,日本在15%左右,美国更是控制在11%以下。物流费用已经成为出版企业利润流失的一大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出版参考》2006,(12S):4-4
易默涵、王杨在《中国出版》发表文章说:图书物流运作模式是自营模式,也就是说各个出版社、批发商、零售商各自为政,均拥有自己的配送系统和仓库,仅仅从事本企业的物流配送、仓储等活动。多年来,我国大多数出版业及书业企业主要采取自办物流的形式,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大部分民营书商也是自己进货自己运输储存,部分省,市级新华书店的物流组成主体还包括图书批销中心、教材储运部门和音像部门,这些部门各自为政、自成系统,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图书物流设施的重复配置和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7.
刘玉明 《大观周刊》2012,(47):127-12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经济越来越走向数字化、信息化和规模化。互联网时空性、快速性、低成本性的特点越来越被各个行业所运用。物流行业作为我国的一个国家战略性新兴朝阳行业也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互联网对全国各地区物流现代化的带动日益明显,信息化是物流业发展的助推器,是建立和优化物流供应链的基础,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是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环节。从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构建符合地方特色、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网络资源,建立完善物流信息基础设施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张美娟 《出版科学》2006,2(6):44-51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调查分析方法,从出版物流的基本理论、连锁经营、出版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第三方物流、书业电子商务和出版物流战略与供应链共6个方面对1990年以来我国出版物流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状况进行了比较全面地梳理与评析,以期为今后我国出版物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出版参考》2005,(11X):16-16
本刊讯 在全国大学社订货会“图书物流恳谈会”上,应邀参会的部分社长和市场部负责人就物流托管发表了意见。北京宝龙物流公司作了专题演讲。宝龙物流定位出版图书物流市场,努力开拓图书物流空间,为客户提供仓储、包装、分拣、运输、市场配送一体化和个性化服务,其理念是“安全可靠,快捷准确,服务至上,管理规范”。据介绍,该公司目前已与全国200余家出版社建立了业务联系。  相似文献   

10.
图书物流环节是整个出版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发展水平与行业匹配欠佳。分析我国出版业物流发展现状,针对图书物流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促进图书物流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应在统一调研基础上统一规划,重视出版物流标准化、规范化、适度规模发展,加强出版物流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从实际出发合理配置资源,横向联合,实现出版业物流向市场化、标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出版业互惠式供应链物流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现行出版业的供应链,只是一条产业链或形式上的供应链,还没有形成实质性的供应链,这也正是物流中心局部效率提高了,但出版业整体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所在。互惠式供应链借鉴信息共享站概念和战略联盟思想,按照互惠式相互依赖型信息共享模式、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以各省市大型出版物流中心为主要节点,将各省市独立的、封闭的出版供应链连接在一起,通过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库存共享和物流设施资源共享,实现跨地区资源整合与协作,提高物流设施利用率和物流效率,进而实现供应链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图书出版业物流因出版业发展、生产力提高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旨在介绍我国图书出版物流当前的模式和服务情况,重点介绍蓬勃兴起的出版物流中心和配送基地,并阐述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展望出版业物流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王思语 《中国出版》2012,(15):50-52
出版物流是为满足客户需求,基于效率和效益原则,对出版物和相关材料与信息从供应方到需求方的正向和反向物流性转移,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1]出版物流过程贯穿出版社、印刷厂、分销商、零售商等供应链环节,是出版物发行的基础性要素,是连接出版物生产制作与使用消费的不可或缺的途径。虽然包括出版物流在内的物流概念引入我国不过二三十年,但我国出版物流的实践早已有之。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中期,我国出版行业建成了覆盖全国、体系庞大、组织精密、高效有序的全国新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时期,是出版业现代物流体系重构与优化的关键时期。现有物流体系还不够完善,应建立区域出版物流联盟,推动区域物流联动发展,打造大型出版物流企业集团,推动出版物流跨区域合作发展,构建多元化物流主体结构,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搭建物流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出版物物流标准化。  相似文献   

15.
“现代物流”也称“综合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它拓宽了传统物流的领域和功能,并引进了一些新的概念,普遍认为“现代物流”及物流合理化是企业挖潜提交的“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是当前企业“最重要的竞争领域”而现代物流和物流合理化不开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它们都需要有物流管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作支撑。  相似文献   

16.
谈面向电子商务的出版物流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电子商务呼唤出版物流人才 1.物流是图书电子商务重要的组成部分 物流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经历了由传统意义上的实物配送到今天的现代物流的转变过程.根据我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的规定,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图书出版行业内容承载形式的变化,对传统出版的物流管理及物流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给消费者以及图书发行相关环节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物流过程给产品所带来的损失,使用"物流平衡理论"原理,探讨出版行业物流各个环节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的权重,以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达到服务优质、成本较低且损耗较小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8.
对当前书业物流建设主要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物流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被人们认为是继产品生产、销售后的"第三利润的源泉",并且已与高新技术、金融业同时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随着连锁经营的不断发展和"入世"后书业市场的逐步放开,我国书业企业积极进行物流建设和改造,加快建立现代出版物流体系,以增强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促进产业升级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长远规划,提出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大企业以及企业集团。这不仅对物流业自身发展有利,也将为其他行业的企业升级做好服务。出版物流作为物流产业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1月11—13号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第十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暨亚太物流联盟年会"上,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和中国物质出版社共同牵头成立的"中国出版业物流产学研基地"进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该基地隶属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学会,是我国第一个有关出版物流的产学研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