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关于“仁”的论述有自身的含义和特点,其中“仁”出现不多的情况反映出春秋早期“仁”尚未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左传》作为史籍文本,具有明显的“政治德性”特点,但这并非意味着它否认“爱”是“仁”的本义.《左传》把“仁”与“礼”、“三达德”和“五常”联系在一起,丰富了“仁”的内容,为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左传》中礼貌用语的分析研究已得到广泛的认识和多角度的探索,前人对委婉语、称呼语等的考究也相当深刻。但是对《左传》中较为少见的问候语及致歉语的系统分析论述还尚未企及。本文试从文化形成角度出发来考释《左传》中涉及到的问候语和致歉语。  相似文献   

3.
“有”字句是上古汉语的重要句式之一,本文在综合考察《左传》“有”字句的基础上,概括出《左传》“有”字句的三种基本结构类型,并着重从语义角度对其中的典型“有”字句进行归纳分析。从中总结出五种不同的语义类别。  相似文献   

4.
今天的《左传》研究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当有所发展,深刻的研究只能来自正确的理解,因此 们在理解注释《左传》时应有一些与前人不同的观点和方法,首先,注释《左传》必须考察当时的历史环境,共次,必须语法上来分析《左传》字词在句中的意义。第三,还须注意方言这个领域,第四,在无法解读《左传》字时可以从理校上考虑,以解疑难。  相似文献   

5.
《左传》以其翔实的史料,对《春秋》进行了解读,详尽地阐发了《春秋》所反映的“礼”。使后人得以更加准确地理解《春秋》,我们透过《左传》中“死”族词,也可以窥见其所反映的周代礼制文化。  相似文献   

6.
林清峰 《学语文》2003,(3):45-45,44
我国古代诗文中,书信有诸多别称,若不明其意,读古典诗文,会引起困惑。书:在古代,书指信函,信指送信使者。《左传·昭公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书”即是信。杜甫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笔者认为,从课文尤其从文言文中学习并认真琢磨古人“说服”人的技巧,是学生提高“说服”能力的一个捷径。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文中,收录了我国古代诸如《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孟子》等著名论辩著作中的文章。在这些论辩文章中,掠过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个巧舌如簧、言妙无比的论辩家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论辩场景,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说服”效果,这让我们感觉到论辩说服技巧随处可学。一、设身处地法《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的…  相似文献   

8.
李开 《语文知识》2009,(2):87-90
《左传新论》的学术定位是新时代的经学,它通过对先秦“轴心时代”文化史的考问,全面揭示《左传》这一历史文化名著的内涵。它的学术视角是:从有周官学、诸子学、《春秋》逻辑参照看《左传》。它充分运用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非常重视出土文物对《左传》的研究价值;它重视科学的抽象,重在研究对象内部的逻辑机理的揭示,不拘囿于具体故实的演说和词句的考辨,是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形态学思路。由它的居高的学术成就,可推知它的不凡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西晋杜预作《春秋序》,认为《左传》“其文缓,其旨远”。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一书中将“缓”解读为委婉,“远”解读为含蓄,并认为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左传》对辞令的记述上。作为《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很好地诠释了《左传》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0.
《左传》以“君子日”的形式提出了“《春秋》五例”,即“《春秋》笔法”的内涵,开了学者研究此理论的先河。在考察孔子“笔削”《春秋》及《左传》传《春秋》之后,便能全面地认识“《春秋》笔法”属辞比事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判断系统,并能准确概括它的寓褒贬于一字之间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先秦典籍构建孔子形象的原始文本,《论语》中的孔子亦即"原始孔子",而其他大多数先秦文本所构建的孔子形象均是被改造、重构甚至被颠覆了的。作为哲学论著的《论语》所呈现的孔子形象是作为儒家精神化身和载体的孔子,是为"哲学的孔子";作为史著的《左传》所展现的孔子形象是为"史家的孔子",《左传》所载的孔子言行往往与《论语》可以相互印证。二者不仅在议论的方式上都守儒家"议而不辩"的家法,而且所呈现的孔子形象也高度重合,都是遵守儒家礼义的儒家大德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左传》中所记述的那些有头脑、有胆识、有作为的谋臣们,他们分析形势、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在外交场合斡旋应对时所表现出的智慧,给战国纵横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阐释了《左传》中所记述的谋臣的“言”和“计”中“智”的因素对战国纵横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左传》中"再"和"又"从语义上看都可以表示动作的重复,但是"又"的语义远比"再"丰富。文章分别从语义、词性、句法、语用等方面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自考教材《古代汉语》(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2000年3月第2版)认为古代汉语的“耻”、“辱”这一对同义词在语法动能上存在差别,通过对《左传》、《苟子》、《韩非子》、《国语》中有关“耻”、“辱”运用的语料分析,足以说明“耻”和“辱”都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它们在这方面的语法功能没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15.
“若”是先秦汉语中使用较多的假设连词,偶尔也用作选择连词。选取先秦时期代表性文献《左传》和《国语》,对其中“若”的连词用法进行了全面地描写和比较,附带对性质来源相关的“如”的连词用法进行说明,可以总结其在两部文献乃至在先秦汉语中使用特点和语法功能,并可以为考辨《左传》《国语》的文献关系提供语言学的资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左传》经典化的过程中,两汉是一个重要时期,其表现就是《左传》的经学化:一、《左传》以经学的面目问世;二、古文学家致力于《左传》的经学化,为使《左传》立于学官而不懈努力;三、古文学家以经学的方式研究《左传》,使《左传》条例化,致力于义理的探求。  相似文献   

17.
肖车 《现代语文》2004,(7):45-45
古代最高级的考试——“高考”,就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京城隆重举行。据统计,中国古代书生要背诵《论语》:11705字;《孟子》:34685字;《书经》: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99010字;《左传》:190845字,合计407179字。这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古代“高考”要背多少书!山西@肖车  相似文献   

18.
“行李”是古今通用词,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1989年版《辞海》)。而在先秦时期指“使人”或“行人”,即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又《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又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即掌管聘问、接待宾客的使者。  相似文献   

19.
西周金文、《周易》、《尚书》、《诗经》和《左传》、《论语》等商周文献可分为殷商期、西周前期、西周后期、春秋前期和战国初期等五个历史时期加以研究。殷商卜辞中存在句末语气词“抑”、“执”,但它主要是师组小字类贞人集团的社会群体语言现象,并且是未进入雅言的殷方言口语现象。  相似文献   

20.
在阶级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有着比较严格的等级规定。这种等级规定遍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死的称呼也是有较严格等级区分的,但是在古籍中具体使用时,我们发现又不十分严格。本文试图以《左传》一书为研究对象,探讨《左传》对于“死”类动词的使用情况及其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