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凌 《新闻传播》2009,(9):6-12
在目前的新闻传媒教育中,培养“历史的记录者”“社会的守望者”“文明的推动者”已成为三个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为此,新闻传媒教育正由单学科教育向多学科教育转变,从侧重技能训练向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转变.在加强知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文理渗透:强化应用的教改思路指导下,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成为新时期传媒教育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新时期的新闻传媒教育指导思想是培养“体”“用”兼融的复合型人才。那么,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呢?  相似文献   

2.
周春霞 《新闻世界》2012,(10):202-204
如何培养特色鲜明的“新闻人才”,结合自身特色,找到多元化人才的培养途径成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从历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调查入手,以一手调查资料来分析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的适应性,提出构建“四维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卓越人才的前沿阵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社会推进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而在媒介革新与平台盛行的环境下,卓越传媒人才的培养体系与实践形式在“双创”理念引领中焕发新的思路。建构融媒体时代卓越传媒人才“双创”平台生态需要把握大学、企业和政府三个主体间关系,三者之间相互联动、相互作用并生成了传媒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的四重维度,分别是:产学研一体的理论指导平台;跨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平台;技能实践的创新服务平台;双创成果的综合转化平台。不难发现,从课程教育模式到社会实践应用,“双创”平台的体系建构融通了理论与实践的互构导向,为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瓶颈、提高传媒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经验方法与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4.
刘彤 《青年记者》2017,(23):128-129
传媒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在“如何与专业教育融合”这个关键点上精准发力,以深化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角度为突破口,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将传统的专业活动与创业活动相结合,将大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与创业实践演练过程相结合,将模拟化的项目运作与直接参加一线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相结合,形成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五全模式”,即:以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覆盖”为基础,应用型创新创业导师“全面双师型”为保障,通过深入实施应用型创新创业能力的“全产业链实训”和“全方位成果孵化”,实现应用型创新创业教学文化氛围的“全引领”,将创新创业教育逐步融入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新闻传媒趋向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21世纪新闻传媒业至少需要专家学者型、媒介融合型、经营管理型、新闻(传媒)策划型、技能应用型等五类新闻传媒人才。然而,以系科单面化为主导的传统新闻传媒教育模式弊端凸显,所培养的单面化人才难以达到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在以“通识”为体,“专业”为用,“体”“用”融合的新闻传媒教育理念背景下,通过制定多层次、有级差的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优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增设“经典原著”课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筑互动化的教学实践平台等途径,有望培养出“体”(通识)“用”(专业)融合的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6.
旨在探寻"在传媒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表演专业,该如何培养具有自身特色和社会竞争力的声乐表演人才"的问题,探索具有传媒特色、突出产学合作的声乐表演教学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7.
构建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是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影视传媒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背景出发,阐述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构建创新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主要对策,探讨如何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将创新教育融入影视传媒人才教育中,从而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影视传媒艺术人才。  相似文献   

8.
传媒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媒经济发展迅速,传媒产业已成为国家的重要经济部门,其利税在1997年就已超过烟草行业,成为排名第四的国家支柱性产业。由于传媒经济发展迅速,竞争加剧,业界急缺既精通传媒业务又深谙传媒经营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媒体竞争的实质被认为是人才的争夺,而复合型媒体经营人才则是争夺的焦点。如何适应传媒经济发展,调整,扩大传媒教育内容,培养新型传播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实践和  相似文献   

9.
当下对中国传媒领域的艺术人才的教学实践进行战略创新探索,是一个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的教育课题.本文所提出的“跨界”,就是在具体的传媒艺术人才培养中,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院系、校际间的壁垒,建立并拓展学科之间、专业之间、院系之闻、校与校之间、国内国际之间的跨界培养战略.用“跨界思维”去打造传媒艺术人才,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全面、创新能力强的、适应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企业文化?”“如何塑造新型现代传媒企业文化?”三秦都市报用自己的实践作了初步的回答。三秦都市报是我国首批创办的省级都市报之一,在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媒企业文化,为报纸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他们探索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为手段,塑造新型传媒企业文化,更是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业务研究     
人类步入信息社会,传媒业发展迅猛,因此,近年来传媒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数百所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传媒类专业。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各高校会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来应对这种挑战。那么,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战略?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培养适应传媒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2.
校媒校企协同育人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建设路径。本文回顾我国校媒校企合作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实践,提出合作动力不均衡、交流机制不通、合作模式单一、产学研协同力度不够、相互给养不足等是当前校媒校企协同育人问题所在,提出创新合作模式、建立互惠共赢协同育人机制、服务传媒产业培养“双创”人才是校媒校企协同育人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王丽芳 《青年记者》2016,(11):112-113
“互联网+”时代传媒环境的变化,引发传媒产业的新一轮革命,同时也给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挑战和机遇.本文以高职院校为例,分析如何培养能够与行业无缝对接的全媒体新闻人才. “互联网+”时代媒体业态发展新趋势 “互联网+”时代引发了传统产业的革命.“互联网+传统的红娘”有了世纪佳缘,“互联网+传统百货卖场”有了京东,“互联网+传统集市”有了淘宝,“互联网+传统交通”有了快的、滴滴,“互联网+传统银行”有了支付宝.  相似文献   

14.
资讯     
《出版广角》2015,(16):121-122
第四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在京举行
  --业界热议培养“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
  2015年11月5日,时值邹韬奋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第四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在京举行。全国出版界近200位代表相聚在一起,畅谈如何继续弘扬和传承韬奋精神,培养“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司巡视员李潞在致辞中说,韬奋同志的爱国、奉献、创新和敬业精神,深深影响了几代人。在“互联网+”背景下,弘扬韬奋精神,培养新型出版人才,要求我们不断探索人才培养规律,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通过产学研和行政部门共同努力,为出版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在主题论坛上,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做了题为《“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思维》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弘扬和继承韬奋精神,就要做好“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高度重视生成内容专业人才、知识经济管理人才、信息营销复合人才、客户服务管理人才、既懂互联网又通传统出版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围绕“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打造新型出版人才队伍、媒体融合时代出版人才的需求与应对等议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刘伯根、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春迟、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建尧等10余位代表先后发言,其中既有理论上的探索,也有对实践的总结。大家认为,唯有对新生业态积极学习并迅速适应,既懂出版专业又懂网络传播的出版人才,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展露身手,成为行业翘楚。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一直深受业界与学界关注,高校培养的传媒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目前传媒人才的现状又如何?2006年,我们对长三角区域的六城市省市电视媒体展开了调查,初步摸清了电视业的人才现状及需求趋势,尝试着设计出适应传媒一线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传媒发展的实践证明.人才问题是关系传媒竞争实力和市场生存能力的核心问题。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程度的不断加深.相应地.传媒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如何根据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发、培养、管理、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化劲旅。是时代对我国传媒提出的一个日益紧迫的焦点问题。本期“专题研讨”约请了一批在传媒人才建设方面有较深研究与较高建树的专家、学者,发表他们的真知灼见,意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7.
江凌 《新闻世界》2009,(4):60-61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新闻传媒趋向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从而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全球化视角来反思过去,变革大学新闻与传播教育的传统培育模式.以通识教育为“体”,以新闻与传播专业教育为“用”,“体”“用”融合,培育复合型的新闻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18.
《青年记者》2022,(3):31-32
新闻教育教学与业界如何进行深度融合,补齐新闻传播教育中专业实践能力的短板,探索出新闻传播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新路径,建立起新闻学界与业界之间的常态化通道?1月6日-17日,《青年记者》通过"问卷星"平台和微信公众号"青年记者""庖丁解news""传媒评论""传媒茶话会""新传学苑"等发布问卷调查,共收到来自全国29个省(...  相似文献   

19.
传媒研究如何面对传媒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研究长期被业内外认为严重滞后于传媒实践 ,而这种状况带来了传媒研究、传媒实践的发展不断陷入非良性循环的“瓶颈”。面对不断活跃着的传媒实践 ,传媒研究当有怎样的追求 ,怎样的目标 ?目前存在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传媒研究与传媒实践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等等 ,都是大家普遍关心的命题。本刊为此特别约请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的 7位中青年传媒学者 ,就此问题作了各具特色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郭艳萍 《大观周刊》2013,(5):136-136
当前外语教学改革的宗旨是将外语教学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在此背景下,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国内大学英语教学。南广学院作为传媒特色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应该为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和专业英语实践技能的传媒人才助劣。本更基于传媒专业需要.通过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南广学院ESP教学进行需求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