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 ,我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一天 ,不满6岁的女儿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后 ,对我说 :“爸爸 ,我感冒了 ,你去给我买药吃吧!”我很惊讶 ,因为这是她第一次主动提出如此要求。我就问她 :“你怎么知道自己感冒了?”她回答说 :“我一直流鼻涕。”我摸了摸她的脑门———并不发烧 ,看来病情不很严重。我突发奇想 ,既然她知道自己生病了 ,为什么不让她自己去买药呢?于是我就对她说 :“你是认识咱村卫生室的医生伯伯的 ,自己去买吧!”她说什么也不肯 ,我问她为什么 ,她说 :“那里的人太多 ,怪不好意思的。”我好说歹说 ,连劝带诱 ,终于达成…  相似文献   

2.
文学创作     
《学子》2003,(1)
有两面镜子。一面是镜子,另一面也是镜子。一日,女人偶然来到一面镜子前,她被镜子里的“自己”震惊了:原来自己竟然这么美丽!什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都无法与自己媲美!女人醉了,她“啵”的一声赏给镜子一个飞吻,便悠然飘走。终于有一天,女人迷失了方向。彷徨的女人来到了另一面镜子前,这次,她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女人愤怒了:“去你的,这不是我!”她说完,抬起脚就朝这面镜子踢去,“哗啦”一声,镜子碎了……  相似文献   

3.
在半多世纪的教育生涯中,袁“走自己的路”,用实际行动实践自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她热爱学生,真正做到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她创新实验,使她的名字和实验小学一起成了“金字招牌”;她执着探索语教育规律,形成了“细、实、活、深、严”的独特教学风格。她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也从某种意义上影响和引领着整个中国小学语言教育界。  相似文献   

4.
“我的试题集呢?”她着急地在抽屉里翻找着。奖状、证书撒落一地,上面写着“×省数学奥林匹克一等奖”,“×市化学竞赛第一名”,“全国作文大赛金奖”……她,是一个高二的学生,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她从小就很爱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文曲星转世。每次得奖她都很开心,她想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而她课余时间总爱画画,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画家。但是,当她跨入省重点高中的大门时,便仿佛进入了监狱、牢笼。父母对她愈来愈严格:她没有自己的时间,上学路上要背单词,等车时要想思考题。有一次她曾因过马路时想题目而被车撞伤…  相似文献   

5.
爱的暗号     
“哥,早!”她对他说。但是,与她同桌的他别过头去,依旧不理睬她。这是第几次了呢?她已经记不清了,泪水瞬间模糊了她的双眼。她听到自己的自尊心“砰”的一声碎了。  相似文献   

6.
<正>剧情介绍:小春是一名刚刚进入职高的学生,她满怀期待能够在这里有一个新的开始,因为她终于摆脱了初中这个让她受伤的地方——同学排挤她、孤立她。她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也没有人告诉她!她暗自下决心这次一定获得别人的喜爱。但是第一次相见时的“误解”,让她确定了室友的“不好相处”;班级同学的一句玩笑话,让她确定了他们的“没事找事”;同学的一个眼神,也会让她感觉他们在说自己的“坏话”……初中时的种种画面不断在自己脑海中浮现,她感到十分痛苦,变得暴躁,也变得敏感。渐渐地同学开始疏远她,她似乎又回到了过去。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于是她选择了改变。  相似文献   

7.
一位曾经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也厌学了。厌学的原因是“屡战屡败”、“一直往下降”的成绩,使她怀疑起自己的学习能力,“完全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而偶尔激起的“屡败屡战”的雄心,也会被课间发回的试卷上的不好成绩击得粉碎。面对即将来临的中考,她迷惘了,“实在振作...  相似文献   

8.
朱笛特有一种特别的中国情结,她在属于自己的“象牙之塔”里神往于中国,认同于中国文化,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想象中国、塑造中国、介绍中国。她对中国古诗的译介,带有相当大的改写与创作的成分。她对中国古诗的深厚文化内涵进行美学再加工,从中获取新的灵感和想象,抒发了她的异国情调、中国梦,塑造了她心目中的中国文化。朱笛特将她的“中国作品”置于一定的历史框架下,她无意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历史真实,而是借异国历史满足自己想象和审美的需要。“中国历史框架”只不过是为她搭起了创造和想象的空间,为她独抒性灵提供了一个适宜的背景,是女作家借以抒发自己的中国梦的一种创作手法。她笔下的人物,寄托了她的理想,深深打上了她的个性特征,是女作家自己的激情、理想与其对中国的梦想和想象相结合的产儿。  相似文献   

9.
蓝心湄与自己的心爱男人感情相当扎实,她与男朋友已经交往了十几年,今年蓝心湄终于想结婚了。于是她找到候德健问“婚姻卦”,候德健经过一番算计,得一“颐卦”意为今年会吃很多别人的喜酒,但吃不到自己的喜酒。嫁不出去的蓝心湄决心很大,她表示“嫁不出去干脆就把男友娶回家好了。”不过她在今年的主要工作还是出唱片、主持好自己的节目。  相似文献   

10.
认识她的人无不赞叹,“听她的课实在是一种享受”;熟悉她的人都会说,“她的生活情趣特别丰富”;了解她的人深知她对事业的钟情与付出,称她为“精神家园的净土上一名忠实的守望者”;她自己则认为她只是语文教学漫漫长途中的一名“跋涉者”。  生存是一种状态、一种方式,境界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语文教育对虞晔如老师而言,不仅仅是一份职业、一个工作,而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方式、一项心灵的塑造工程、一种对于自由的领悟和实践。她曾在一篇随感式散文中描述自己的心境:“每个学生都是明天的太阳。站在三尺讲台前,只觉天高地迥,…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具有一种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境界。她敢于大胆袒露自己的个性以及自己的创作主张。在散文里处处闪烁着她“怪异”的智慧火花。她敢于批判,有敏锐的文艺批评。她对“自由”境界的追求,也给她带来了写作目的不明朗等缺陷。  相似文献   

12.
《少先队小干部》2010,(3):20-21
“虚荣女巫”是有“克星”的——她就是和蔼可亲的“朴实天使”。朴实,就是朴素、实在,一是一。二是二。“朴实天使”从来不美化自己,但是她天生丽质,所有正派的、正直的人都佩服她、崇拜她。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女孩叫智子,因为妈妈生下她时,她嘴角边就有一粒豌豆大小的红胎痣,“痣”与“智”谐音,也就有了这个名字。在她第一次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发现了自己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妈妈,我脸上为什么会有这东西呀?”她妈妈先是一怔,然后对她说:“这是怕囡囡被人认去,才贴上的标记  相似文献   

14.
艾伟小说《爱人有罪》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塑造了俞智丽这个人物形象,“罪”与“赎罪”的主题也是通过她来完成的。其美丽的外表、着装的张扬使得还是女孩的她被人强奸,而她错误地指证爱慕者“鲁建”就是罪犯,后者为此蹲了八年牢狱。鲁建无罪,却受到惩罚,过错并不在俞智丽;但是,三年后,当她得知自己冤枉了鲁建时,她先是企图还他一个清白,不成;此后,她陷入一种疯狂的赎罪之中。在外人眼里,她是“活雷锋”,她甚至还奉献自己的肉体,以拯救在欲望中煎熬的灵魂,如同事陈康,她也时不时让老“革命”王世乾占点便宜。她在捧出自己的时候,肉体不是血肉之躯,而是一种工具,  相似文献   

15.
董淑慧 《留学生》2009,(3):56-57
她是保加利亚人.可她说自己上辈子也许是个中国人。她的家人、朋友都叫她的小名“艾娃”,可她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叫“万丽娜”。她是蓝眼睛的外国人.可她喜欢中国丝绸.中国玉,说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她就是埃维丽娜·瓦采娃.一个中国式的外国女人,现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保加利亚语专家。  相似文献   

16.
<正>菜鸟问疑:老师,最近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待了一位很特别的高一女孩。她告诉我,她的脑子里有另外一个人,名叫“小道士”。这个“小道士”最开始出现在她初一时,其性别、年龄都不详,但这三年来经常会在她心情不好时出来陪她,跟她说话,安慰她,支持她,并且教她不要对周围的人和事等处处忍让。她花大量时间在日记里详细写下与“小道士”的对话,拿过来给我看的是其中一本,里面会用到“主人格”和“次人格”这样的字眼儿。这个女孩说自己非常信任这个“小道士”,这世上只有他才最懂自己,很渴望这个“小道士”能真的“分裂”出来,成为“真人”陪伴她。  相似文献   

17.
人狗同餐     
一日,正在肯德基吃饭,见一时髦女郎抱着一只小狮子狗也走进来了。她在我们对面的一个位子上坐下了,只听她要“两客原味鸡”。这时我在猜想,一份是她自己的,还有一份是谁的?结果是:只见她把小狮子狗往台上一放.一份自己吃,一份让狗“自助餐”,人狗对餐。  相似文献   

18.
教女拾趣     
用点激将法女儿已经六岁了,每晚还要我替她洗屁股洗脚,其实她完全能够自己洗,就是不肯干,我暗暗着急。一天晚上,与她同龄的张丽来玩。我问:“张丽,你会自己洗屁股洗脚吗?”张丽说:“会的,每晚我自己洗,不要妈妈洗。”我说:“你长大了,像个姐姐了。我家慧慧不会洗,她还没长大呢,是个小妹妹!”女儿立即打断我:“谁说我没长大?谁说我不会自己洗的?”我说:“好,那你今晚开始自己洗,说话算数!”睡前,替她把脚布、热水准备好,我便走  相似文献   

19.
消气     
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以开阔心胸。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不生气了。”妇人说。“为什么?”“气也没有办法呀。”“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  相似文献   

20.
在偏僻的桐木山区,绽开着一朵绚丽多姿的菊花,跃动着一个顽强高洁的灵魂。她就是“全国优秀教师”、上栗县桐木镇小学的谢菊华。   1971年 2月,年满 18岁的谢菊华初中毕业在家,非常担忧自己的前程。一个意外的机会让她兴奋不已,她被桐小聘为代课教师。教书是神圣的,她从小就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教师。如今,终于如愿以偿了。于是,她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走上了教育岗位。她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把生命的光和热献给教育,献给孩子们。”   谢菊华一向认为:“没有合格的教师就教不出合格的学生,要充实学生必须先磨炼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