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一平 《精武》2010,(3):30-32
一、关于天罡绵掌拳 天罡绵掌拳,始称绵掌术,是少林拳法中的一种,因历史久远,无法查证其源。据记载,明朝末年山西平遥古城,少林正宗拳派王正卿,武功高强,保镖走遍南北,远近闻名。一日护镖行至平定县绵蔓水旁,遇隐贤传授其术,共六趟,因多用掌,又因经绵蔓水旁而得到此拳,初名绵蔓掌,简称绵掌。因三十六势又包括三十六字秘诀适合天罡之数,后名为天罡绵掌术。此拳世代传袭,传于朱铁公时,铁公将拳法传授给山西平遥望族郝志忠。郝志忠后来传于平遥弟子孟守信。  相似文献   

2.
陈广路 《精武》2008,(5):30-34
筑基八式是学习绵掌拳的预备动作。在未学习其术以前,需从第一式至第八式.按顺序练习,因为绵掌拳中的变化就是八式的变化,包括所有拳枝,八式都是有用处的。所以每式练习四天共计三十二天,此期内所练之式要纯熟,而后再练习绵掌拳自无难关。  相似文献   

3.
绵掌拳小议     
绵掌拳又称短打拳。早在1567年明代抗倭英难戚继光所著(记效新书·学经捷要》文中有记载。该拳种主要流传河北省保定地区高阳县一带。我老家就在高阳县边渡口乡西柳沉,树。父亲杨峻岭生前回忆,他从小在武术之乡习拳练武。那时大入鼓励小孩,谁好好学拳就给谁买烧饼吃。他练过绵拳拳、燕青拳徒手拳种以及昆仑刀、沪手钩、九节鞭、春秋大刀等刀枪器械。他曾在徐州币1956年武术比赛中获奖。我会年54岁,12乡时跟父亲学过“绵掌拳”,至会未忘。早晨跑跑步,到南郊彭园或“纪念塔”国内练练此拳。绵拳拳的主要特点是:套路短小精悍,一个路有…  相似文献   

4.
张继修 《精武》2008,(4):58-58
天罡绵掌,原名绵掌术,据说创始于山西王正卿。王系山西平遥人氏,武功高强,中年走镖,远近闻名。后因绵掌三十六势恰合天罡之数,所以改称天罡绵掌。此拳世代传袭,有山西平遥人盂守信(字子扬),深得此拳秘诀。民国14年(1925年),哈市杨德森、赵庆云等,邀请盂守信从山西来哈尔滨。那时,哈市尚属于吉林省管辖.孟来哈后.在杨德森等的协助下,在道外升平五道街成立了“吉林省滨江武术会”广收门徒,传拳授艺。他属于哈市早期赢馆传拳的拳师之一。  相似文献   

5.
《精武》2006,(1):16-19
近日到山西采访,在一形意拳大家家中偶然发现线装拳谱一本,名为《张氏短打拳》。拳谱已很破旧,污迹、水渍满书页,而且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但此大家却视若珍宝,不肯示人。待众宾客散去,帷余与大家独处时,余施展绝技“泡磨大法”才得窥拳谱一角。拳谱为民国元年上海江东书局印行,石印本,共两册,为技击名家玄机和尚——张横秋所著。张横秋曾著《拳经拳要》,为近代散打技术开先河者,也是少林武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该拳谱分为《总序》、《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张横秋千金秘诀》等若干篇,从短打拳的渊源、拳理、拳法、心法、受伤处置、临场切要等各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其家传绝学——张氏短打拳。据我所知,张氏短打拳现已濒临失传, 而其拳法的简单实用,富于技击手法,又符合当今习拳者的要求。谱中语言精炼而阐释堂奥,确为习拳者不可多得之武功秘笈。  相似文献   

6.
李康  李健 《武当》2003,(12):53-54
《大成拳和意拳的区别》一文,是先师20世纪八十年代所作,一直收藏未发。试观此文,详细论述了大成拳和意拳的异同,解答了困扰大成拳学子的一大疑问,并对大成拳和意拳拳学本质做了颇为深入的讲解,可以此文作为分辨大成拳与意拳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黑虎查拳又称黑虎查(cha),是查拳中最有实战性的一套拳法。以一百单八掌著称,是败中取胜的套路,破武林界誉为“查拳王”,是查拳师们的看家拳,轻易不  相似文献   

8.
王炳寰 《武当》2010,(9):22-23
八卦掌,是游身八卦连环掌的简称。八卦掌与太极拳、形意拳同为三大内家名拳。其拳理深奥,练法独特,技击巧妙。在技击中用掌不用拳,在器械使用中“以掌为母悟刀枪”,充分体现了八卦掌的武功特点。  相似文献   

9.
武术教学中语言法的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武术教学中,语言法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讲解性语言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目的,可运用讲解性语言。如《少林连环拳》中的第十八动至二十动:提膝举掌——挂面脚——弓步勾手推拳,可运用“擎天立地——上步左转270°,里合腿击响——成左弓步左勾手右推掌”的讲解性语言,这样将动作之间的转换、运动路线、定位的  相似文献   

10.
陈广路 《精武》2008,(9):8-11
绵掌拳对打第一手 对打说明: 绵掌拳打、踢、摔、拿贯穿36式之中,36宁秘诀在整个对打练习中的攻防动作、招法中反复使用.以多练来领会攻防精窍内意。以腰为主,上身带动两臂,腰是上身和下肢运转的关键部位,对全身动作的变化协调、重心的稳定及动作力量顺达到四肢梢节,起到了主要作用。绵掌拳内劲运转,通过腰背带动提高了发力速度。  相似文献   

11.
王玉生 《武当》2005,(3):41-41
绵掌拳是个古老的拳种,它起源于明代。明朝大将戚继光在其著名兵书《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提到十种武术功法,其中就有"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的记载。这个"绵张"就是该拳的创始人。据称,他是浙江金华人,先在绍兴一带练拳传艺,后传入河北一带,保定地区高阳县西柳村的胡建堂老拳师将其发扬光大,并传给王立增、张德良  相似文献   

12.
蒋兴材 《武当》2004,(11):61-61
2004年3月2日宁波晚报以头版头条大红字为标题刊登:《发黄的地契上记着400年前风靡宁波的内家拳拳谱精华再次现身》一日前,内家拳谱持谱人及练习者夏宝峰和任惠国来到宁波市武术协会.申请成立内家拳分会。  相似文献   

13.
张蒙军 《精武》2007,(5):49-49
三才翻子拳是传统武术中特有的一种拳法,其独特之处在于不失传统武术之真谛——技击,武林前辈们曾以“赛牡丹”之句赞美此拳。  相似文献   

14.
马虹 《中华武术》2002,(1):26-27
总述:此式取“金刚捣碓”之名,形容拳势之雄壮有力。金刚,系传说中诸神中力气最大者。最后,掌拳合击似捣碓之势。此式人称:“母式”。因为太极拳棚搌挤按采捌肘靠诸法,顺势借力、造势借力、避实击虚、声东击西、化打结合、引而后发、螺旋进化、整体运动等等陈式太极拳固有战略战术的特征,几乎都体现在此式之  相似文献   

15.
潘世春 《武当》2014,(9):30-32
形意连环肘的套路短小精悍,招法鲜明,实战技击突出,在近身搏击战中,因肘击用法威力巨大,备受各派拳家所重视。拳谚云:“宁挨十拳,不挨一肘”。在实战中,往往一肘即可决定双方的胜负,这就是肘法在实战中的显著效应。一、预备势身体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叩齿,舌顶上腭,目光平视。(如图1)二、进步左鹰捉1、两小臂缓缓向上抬至胸前,掌指朝前,掌心朝下,掌根拇指侧贴身,再下按至丹田处的同时,两腿随按掌屈膝下蹲。(如图2)  相似文献   

16.
李洳波 《精武》2005,(12):14-18
相传心意六合拳为宋代名将岳飞所创。岳飞精通枪法,在长期与金兵的战斗中,逐渐将枪法化为拳法,此拳动作简单、实用,发劲刚、猛、银、毒,意到拳到,奇快无比,在实战中远可用枪,近可用拳,变化无穷,非常实用,授于三军,战无不胜。岳飞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致死后,此拳也随之销声匿迹,金元期间鲜有流传。明末清初,山西永济县姬际可,访名师于终南山,遇高人指教,并得拳谱一本,修炼数载,尽得其中之奥妙,后传艺河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李师融 《武当》2000,(11):34-36
唐顾诬蔑陈微明“窜改拳谱”,其言是不堪一驳的。查吴公藻(吴鉴泉次子)1935年著《太极拳讲义》已将杨禄禅在京授拳时,传与其祖父全佑的全套拳谱公布。第32页的《太极拳论》即为陈微明传出的《张三丰太极拳论》。全文的文字、段落,以及拳论之末所附的“原注云:此系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完全相同。这是证明陈微明忠实传播杨氏拳谱的铁证。吴公藻在书中还特地亲笔留言云:“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  相似文献   

18.
杜子宇 《武当》2000,(5):13-15
李派太极拳,对应“三才”,而成“三盘”主拳。但就其劲势特点,无非刚柔两架,密合阴阳相抱的生化机理。柔架的代表是天盘拳,它相应三十六天罡,故成三十六式。天为圆为阳,但取阳中之阴,故其风格绵柔、和缓、缠转、轻灵、圆活、流畅、温文尔雅,武林称其为“文太极”。但观其文,文中藏武;看其至柔,然柔中寓刚。它文火温养,突出心法,重在“留意”,运化精微,意在聚精固气凝神。循经走脉,畅达气机,融通一身,呼吸细匀绵长,密契开合动静。它讲究内外一气,拳功合一。刚架的代表是地盘拳,即“八法奇门拳”。  相似文献   

19.
少林红砂手     
丁海 《精武》2003,(2):22-22
我是一名武术爱好者,自1991年拜师习武,曾先后练习少林六合掌、少林小洪拳及硬气功少林红砂手,虽未有大成,但自觉受益匪浅。今不揣浅陋,整理成篇。希望能有更多的武术爱好者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20.
“形意拳”得名之来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意拳”得名之来历王文清形意拳,古拳谱称“心意拳”、“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相传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形意拳是由心意拳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拳种,它与太级拳、少林拳、八卦掌并称为武林名拳,在中华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形意拳的得名,众说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