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抗战中期,碧野在鄂西北从事抗战文化活动约一年有余。20世纪60、70年代,他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工地为生活基地,踏遍鄂西北的山山水水,创作了长篇代表作《丹凤朝阳》及著名散文集《情满青山》。20世纪80年代他又重返鄂西北,搜集素材,撰写报告文学。至今,碧野仍深爱着鄂西北。鄂西北是他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2.
在鄂西北,有一个被群山环抱的村子,叫天井山村。方圆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山野被溪流河自然地分割开来,而今散居着40多户人家100多口人。一条通往乡中心学校的必经之路有20多公里,途中要来回趟过二十多道河,翻越一座山。1982年,一个16岁的青年走上了天井山小学的三尺讲台。26年过去了,昔日的小伙子已过不惑之年,100多名学生的村级小学也演变成了教学点,没变的是他26年的坚守。  相似文献   

3.
杜甫一生辗转漂泊、居无定所,但在他的意识深处,长安是他文化认同的中心,是他的精神家园,是他实现理想的寄托地。他即使避乱西南,远离京城时也时刻以天下苍生为念,身居夔州,心系长安,对北方的战事和民生疾苦,难以忘怀,因此他把寓居夔州的生活看作是对家园的游离,始终渴望对精神家园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杜甫一生辗转漂泊、居无定所,但在他的意识深处,长安是他文化认同的中心,是他的精神家园,是他实现理想的寄托地。他即使避乱西南,远离京城时也时刻以天下苍生为念,身居夔州,心系长安,对北方的战事和民生疾苦,难以忘怀,因此他把寓居夔州的生活看作是对家园的游离,始终渴望对精神家园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楚长城是楚国兴建的大型军事防御工事。它以山、城、寨、堡、塞为墙,以长江、汉水为池,以河南省西部的鲁阳关为"城轴",向东西两部展开,遍及河南、湖北、陕西、四川、重庆、安徽等6省10个县、市。鄂西北地区存在的近500处疑似楚长城遗址,到底是不是楚长城?从"楚长城"的发现及疑似楚长城遗址的争议、从鄂西北及相邻地区历史上发生的战事史实而论、方城方城山长城与楚长城之间的关联与区别、鄂西北地区疑似楚长城遗址不是楚长城的考古结论等四个方面,对鄂西北地区的长城文化资源进行考证,可以认为,鄂西北地区历史上可能出现过楚长城,但现在发现的疑似楚长城遗址是清代建造之防堵白莲教军的军事设施。  相似文献   

6.
1924年9月,父亲朱自清携家来到温州,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可是,直系军阀彭德铨率军从福建福鼎北犯平阳、瑞安,直逼温州城了。温州百姓纷纷出城,避乱山中。这时父亲已离开浙江十中,只身在宁波教书,家中留下母亲、祖母、哥哥和两个姐姐(哥哥七岁,最小的姐姐才两岁)。老的老,小的小,母亲提心吊胆,不知所措。就在这时,父亲的好友、大书法家马公愚先生来到家中,诚邀我全家随同他家一起到枫林避乱。母亲虽不好意思,可患难之时得到帮助,是喜出望外的。次日一早,我们便坐上马家租的一只舴艋船一同出发了。  相似文献   

7.
《桃花扇》是描写南明兴亡的历史悲剧。经历两百多年统治的明王朝,问题成堆,危机四伏,政治上经济上都面临崩溃。作者孔尚任(1648-1718)早年避乱于石门山中,他从族兄那里听到秦淮著名歌妓李香君血溅诗扇的故事,十分感兴趣,很想利用这些素材写成一出戏。公元1684年,适逢康熙南巡  相似文献   

8.
1996年,金世龙还是一个初到广州身无分文的打工仔,如今他已是拥有近200万资产的小老板。在网上输入“华龙木工刀具”几个字,就会轻松找到金世龙的网上工厂。还不到30岁的金世龙非常喜欢这样一句话:闯吧,趁我们还年轻,即使失败了,还可以从头再来!心中的体育梦金世龙出生于鄂西北深山的盐池镇,那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小时侯,金世龙是听着爷爷那动听的有关龙的故事长大的,他喜欢画龙、剪龙。爸爸望子成龙,给他起了“世龙”的学名。金世龙家在水竹园水库边上,他经常到水库里游泳摸鱼,从小练就了高超的游泳本领,身体也很…  相似文献   

9.
马老师是鄂西北大山区里的青年教师,他所在的学校虽然仅有两个年级四个教学班,八个教师,在山区也算是规模不小的小学。这篇文章是他在校内交流会上的发言。校长鼓励和建议他整理成文寄给我们。  相似文献   

10.
咸丰、同治年间,郑献甫遭遇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迫在"两广"地区躲避战乱。他的诗文记录了乱世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社会的千疮百孔,对自己"流亡"的人生经历呈现出"不幸"和"幸运"的双重情感认知。从历史事件和文学创作的关系考察郑献甫的诗歌创作,可以发现乱世不仅使他的文学创作、个体情感发生变化,而且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闲雅向"志士之诗"转变。郑献甫长达十年的避乱生活对"两广"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融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诗人刘敏求生活于两宋之交,曾因黄庭坚称赏而知名,《宋诗纪事》误定其为宋末人,《全宋诗》未录其诗歌,亦不见于《全宋诗》诸家补遗之作,然《泰和县志》存其诗18首。  相似文献   

12.
宋代遗民郑思肖身处宋元易代之际,忠义直追屈原。他独创“露根兰”的墨兰画法,以寄寓痛失国土的仇恨。郑思肖不仅在绘画中坦露此种心迹,在其诗文中亦直抒忠于大宋的赤忱。同时,郑思肖的忠君爱国思想,也影响了后世许多人,尤其是处于易代之际的文人墨客。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的一生,是在南宋朝廷的动乱中度过的,他把自己的命运始终同南宋朝廷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他的这种爱国思想是通过对冷酷现实的愤慨;寄希望于明主贤臣的社会理想和对南宋统治者否定与批判表达的。  相似文献   

14.
范仲淹一生先后两次长时间居住在应天府(商丘),正是这片热土哺育了这位伟人。他在这里创作的一些诗,在他一生的学作品中,乃至宋初坛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5.
谢翱是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诗人,人品、诗品俱佳,《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概亦卓然可观”。谢翱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文天祥,而与谢枋得并列,号称“南宋二谢”。他生前著述颇丰,惜大部今已散佚,存者仅十余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收录其《唏发集》十卷、《唏发遗集》二卷、《唏发遗集补》一卷及附录。谢翱的游记散文在寄情山水的同时,往往流露出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对元朝统治者的愤慨;在艺术上接近柳宗元,长于叙事,言简意丰,风格峭劲崭拔,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6.
宋绍圣间随着哲宗的亲政,新党重新把持朝政,元桔诗坛的辉煌时代一去不返,至南宋中兴诗人振兴,其间出现了诗坛上一个相对寂寞的阶段。李弥逊是这一过渡期众多小家中成就较突出的一位。他在创作上力避江西诗派末弊,强调自然的激发作用、艺术性和由学至悟的创作过程;思想上追逐风骚传统;风格上追求清新刚健、气势壮大。独来独往,自成一家。这些诗学理念上承江西遗韵,下开中兴风骚,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辽金之时,契丹文人的活动地域多在黄河以北。通过查考宋金两方的文献,可知契丹文学家耶律履曾经使宋至杭州。此事在耶律履生平中至关重要,成为其晚年得志、集两朝皇帝宠信于一身的重大转折点。《金史》本传未载此事,从而出现缺漏。耶律履被派使宋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在朝任职时间长,自身素质高;二是世宗准备重用和提拔耶律履;三是耶律履精于绘画,此次使宋可能另有任务。修撰《耶律履年谱》或"耶律履小传"时应补入其使宋之事,以求史实完整。  相似文献   

18.
<国语补音>是宋人宋庠在前人音注的基础上补充增益而成.宋庠认为前人所注旧音简陋,所以根据经典音注与时音增加了新的音注,但同时保留了旧音.通过对<国语补音>旧音反切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在剥离出假性音切的基础上用反切比较法分析发现,旧音的反切用字与<切韵>系韵书有很大差别,声母和韵母也呈现出不同于<广韵>的特点,其音注反映了宋以前甚至唐以前的语音现象,有一定的价值.探求旧音所体现的语音现象,会确定旧音产生的时代,同时为中古音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依据.  相似文献   

19.
枪仗手起源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的福建路和江南西路,作为王安石变法中地方保甲组织设立。神宗元丰时期枪仗手编制、训练方法确定下来,全盛时人数达到近两万人。哲宗元祐时期,作为王安石变法成果之一,枪仗手受到保守派打击。徽宗时期恢复元丰旧制,枪仗手被靖康时臣僚称作为步兵天下第一。两宋之际,东南地区叛乱频发,枪仗手纵横东南各地平定叛乱,维护了宋王朝的统治。在持续作战中,枪仗手也引起了统治者的忌惮。南宋绍兴年间,朝廷下诏罢黜枪仗手,存在了五十余年的枪仗手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0.
白玉蟾是宋代内丹南宗第五代祖师。嘉定(1208—1224年)间,他居武夷山时曾与自号“懒翁”的武夷山冲佑观主管苏森情趣相投。在武夷山或浙江金华山,他们相互唱酬,品藻风月,诗酒往来。两人彼此了解,结下深厚情谊,并且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