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顾益萍 《考试周刊》2011,(26):30-31
流散现象尽管由来已久,但对于流散文学中的异质文化性未有过深入研究。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分析了流散文学中的异质文化性,并说明其特征是异质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抵抗和相互融合。此外把握好异质文化因素之间的张力也是流散文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流散文学(Diasporie Literature)作为对“流散”(Diaspora)现象的历史文化内蕴进行诗性表征的文学样式,滥觞于希伯莱圣经正典和次典(Apocrypha),近代犹太文学就是一种典型的流散文学。“流散”虽然最初指犹太人散居世界的历史事实,但并非为犹太人所独有。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流散已成了一种世界性的现象,流散族裔运用居住国的语言,书写在异质文化条件下的文化境遇和文化困惑,从而涌现了大量流散文学作品和流散作家。“20世纪那些伟大的英国作家,他们几乎都是跨越了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语境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流散意识和流散文学,深刻地反映了后殖民时代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精神家园游离失所的状态。将印度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可对流散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本质认识。游走在边缘的流散学者的发展趋势,必将在同样的深度上拥抱和理解其母国文化和相对的他者文化,超越二者的差异和歧见,在相互碰撞的文化和价值中找到共性,这正是全球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流散文学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本文就从两位印裔女作家的作品入手进行分析,以文化视角对流散文学蕴含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透过作品寻找流散文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裔英籍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毕生执着于非洲流散族群书写,探索殖民主义影响下非洲流散群体的命运与未来。古尔纳的流散书写源自其生活经历,得益于他身为作家和学者的独立思考和社会责任感。他的流散书写可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在这三个阶段呈现出主题、视角、思想、艺术等方面的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剖析了藏经洞发现后清朝各级官员的反应,以及斯坦因与王道士交易的史实,指出斯坦因并非敦煌学研究的创始人,敦煌文物的所有权属于敦煌.  相似文献   

7.
流散是古已有之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而在二十世纪它有了新的变化,随着这种变化产生了新的流散叙事。美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具有多年跨国及跨文化经历和体验,他的大部分小说都与流散相关。他的三种流散叙事,即怀旧性流散叙事、反思性流散叙事、超越性流散叙事,展示了二十世纪流散叙事的三个基本主题,同时体现了二十世纪流散叙事的纯净美、深刻美和自由美。  相似文献   

8.
流散文学的多元文化视角使之具备了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特征;流散文学的文化交流、沟通、融合功能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全球化时代流散文学研究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流散作家由于无法疏离母国文化,也无法认同居住国文化,处于"无根"的状态。"无根"性的产生有其地缘政治、殖民历史的原因,也有其文化身份、自我认同的原因。对于流散作家来说,流散经历带来"无根"的痛苦,更带来多种文化的体验、精神家园的追求和"根"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判断膨化硝铵炸药的流散性的实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膨化硝铵炸药的本质结构特征和组成成分等方面分析了该类炸药的流散性.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和评价了四种测试炸药流散性的方法.实际应用表明,动态的测试方法是测定和评价膨化硝铵炸药流散性优劣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该法简单易行,为膨化硝铵炸药流散性的改善提供了测试和判断依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知识经济步伐的临近,人才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愈发具有决定意义.在此背景下,中国各级政府及高校积极制订高端人才引进政策,而海外留学人员则是主要目标群体.以中国现行海外留学人员引进政策为对象,析出其五大特征:第一,资质标准趋于严格;第二,地方性政策为数甚多且着眼点有所不同;第三,物质条件的比重增大;第四,引才方式多样化;第五,风险控制机制日渐完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早期认识,普遍具有与历史文化传统相联系的倾向。这样,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社会理想便发生了相互作用。在充分认识到这种作用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对其合理内核应予以阐释与评价,认识到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其作用的发生既是必然的,又是自然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理想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这对把握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世致用"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早期现代化的视角入手,探讨“经世致用”传统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实现近代转型的关系,揭示了“经世致用”传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学的最初依据,是实现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重要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加深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研究日渐深入。本文从跨文化角度,探讨了中德两国文化中高等教育阶段,两国在教师、学生、课堂及学校管理模式上的差异,用跨文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观察和研究学习者在真实学习环境中的文化适应现象。  相似文献   

15.
珠海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政策具有系统性。从内容上看,不管是关于海归人才工作与生活待遇方面的政策,还是创业政策、科研与学术人文环境营造的政策都比较完整和细化,效果较好,但仍存在亮点不足,没能形成独特优势及海归人才总量偏少等需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discusses a range of issues concerning the idea of “brain drain” within the context of recent thinking on transnational mobility. It argues that the traditional analyses of brain drain are not sufficient, and that we can usefully approach the topic from a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concerned with issues of identity, national affiliations, and deterritorialisation of cultures. Based on interviews conducted with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India and China in Australi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ways in which student subjectivities and career aspirations relate to the dilemmas of globalisation: the opportunities provided by the new knowledge economy and global labour markets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perceptions of national and community loyalties on the other.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来自海外各地的华侨华人学生回到祖(籍)国来求学的人数不断增加,我们应大力发展华侨华人学生教育,并通过成功的华侨华人学生教育凝聚世界侨心。成功的华侨华人学生教育应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认真研究华侨华人学生的特点,全面把握华侨华人学生的思想状况。二是培养华侨华人学生的学校要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从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高度,把华侨华人学生培养好。三是要树立全方位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华侨华人学生对祖(籍)国的感情,从而起到凝聚侨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知识分子不走“普渡众生”的道路,而是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救世”之路:寻找“内圣外王”的现世“明君”,幻想以“帝王师”的身份,假现世明君之手,还“乱世”一个太平。这是由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先天性缺陷注定的必然,那就是思维模式上的一元独断论和心理上的“救世主”情结。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音乐家李焕之创作的《春节序曲》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在海外华人华侨中流行、传播。通过调查、访谈,分析《春节序曲》在海外华族中流传的途径、流传的原因,总结了其流传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院校研究的角度,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为华侨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论述了以华侨大学、暨南大学为主体的大陆华侨高等教育所具有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以及初步形成的境外生招生体系,认为应该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努力扩大海外生源,为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