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思维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个始终很受重视的向题。关于艺术思维,我国古代有一个特殊的概念:“神思”。这是文学理论家根据艺术思维的实际过程归结出来的。而他们认识艺术思维的实际过程,也从道家思想得到了启发。  相似文献   

2.
从对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艺术思维理论建构的研究中,指出《神思》艺术思维的特质由“神”与“物”、“志气”与“辞令”两个层次所形成的结构模式及其与《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并就这一理论体系所具有的鲜明的主体性、清晰的理论性和较严重的理性思维方式等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对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艺术思维理论建构的研究中 ,指出《神思》艺术思维的特质由“神”与“物”、“志气”与“辞令”两个层次所形成的结构模式及其与《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并就这一理论体系所具有的鲜明的主体性、清晰的理论性和较严密的理性思维方式等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有关《神思》篇的篇题和主题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分歧。文章认为:“神思”是指文章写作上的神奇莫测的思维活动中的想象;本篇的主题是关于文章写作中的艺术思维和艺术传达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艺术思维理论主要由“虚静”说、“神思”说、“感兴”说和“妙悟”说构成。然而,“神思” (主要指艺术想象)的启动,“感兴” (主要指艺术灵感)和“妙悟”(主要指艺术直觉)的激发,均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态度,即虚静态。换言之,“神思”、“感兴”、“妙悟”正是虚静态生发的思维效应。所以刘勰标举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也就成为历代文论家和作家的共识。本文拟借助于现代心理学、人体功能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力图揭示虚静思维的规律及其如何启动神思、激发感兴和妙悟。  相似文献   

6.
“象形”“会意”思维规律奠定了传统艺术思维民族性特征基础。“赋”“比”“兴”恰是其运用于艺术表现中的结果;刘勰“神思”说,正是基于造字思维在艺术创造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而作的抽象和概括;“象形”“会意”思维还相应造就了中国传统独特的艺术追求:“意境”和“传神”。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的“神思”论是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论,刘勰以“想象”与“意象”的联系,揭示了表象运动的形式;以“具象”与“思理”的关系,阐明了理性思维的作用;以“积学”与“养气”为前提,解答了培致思维能力的条件及灵感思维的问题。这样,就从形象思维特点、运行方式、培养机制以及它与理性思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完整地阐述了艺术思维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陆机《文赋》创作构思论的基础上,又作出了新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8.
神思是中国古代关于文学想象的最为精妙的论述,“感性与理性的浑融,’是神思的特质,“以心传心”是神思的感受方式。从“思”的特质出发,将感性形式与理性精神统一于“心”中,“以心传心”,达到物我的浑融,感性与理性的浑融,这是中国诗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神思”等概念的深入剖析,阐释《神思》在《文心雕龙》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艺术思维理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古代的艺术思维理论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系统。作为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古人长期的文学实践的产物,深深打上了本民族和时代的印记,数千年来,指导着文学和艺术的创作,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中国古代的艺术思维理论融合了古代各种学术流派的艺术思维成果,形成了自己的概念范畴。其中有儒家学派的比兴,道家学派的虚静与物化,佛光的顿悟,以及应感,神思等等,涉及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想象、虚构、灵感以及艺术直觉,艺术心理诸领域,显示了自身内容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里,曾提出“神与物游”,比较精辟地论述了想象与客观外界的关系,指出想象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可能脱离现实而存在。“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可说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具有重大的意义。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受主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刘勰没有把想象加以神秘化,他认为想象不是来自凌虚蹈空的主观冥想,而是来自对客观物象的观察  相似文献   

12.
从“心”、“物”的哲学观出发,对西方以主体(“心”)独立于客体(“物”)之外的二元论思维下的和中国以“心”“物”合一的一元论思维下的艺术创作与审美形态及样式作了对比,充分肯定了中国艺术思维中的“心”与“物”的互动和统一优于西方的艺术思维。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 ,闻一多先生所提出的“宇宙意识”,近似于中国古代哲人所说的“道”。它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思维的民族特征。艺术家对“宇宙意识”或“道”的情感体验特色 ,使“宇宙意识”或“道”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宇宙意识”的提出 ,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美学的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逻辑,通常指思维的规律。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次把“逻辑的力量”正式选编进选择性必修(上)当中,可见,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构成中,理性思维越来越得到重视,希望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逻辑”是个外来词。在中国古代,也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公孙策的“白马说”、墨子的“墨经”,构成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研究的精髓。然而,  相似文献   

15.
中国隐喻艺术思维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和心志性特征。由于中国式思维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或目的性倾向,从而造就了中国隐喻艺术思维的现实性特征。这种特征集中表现为“婉转”“替代”“暗示”“转借”“讽喻”等形式。与西方艺术的模仿本真相比较,中国艺术更强调心灵的真实,更强调艺术家灵魂的自由舒展性与心志的内在追求性,因而,中国隐喻艺术思维具有明显的心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黄惟勇 《教学月刊》2004,(12):16-18
灵感为何物?在我国的古代论中常以“灵光”“灵犀”“比兴”“兴寄”“幻真”“隐显”“会意”“神思”“感兴”“豁达”“灵气”“粹灵”“妙灵”“妙语”“妙悟”“顿悟”等词语加以描述。庄子论“神遇”,陆机论“应感之气”,刘勰论“神思”,汤显祖论“自然灵气”,凡此种种,都表明中国古代哲人对灵感这种精神现象一直都在猜测、描述和探求着。《辞海》定义说:  相似文献   

17.
把想象称为思维的跳跃运动,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因为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想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力发展的过程。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将其称之为“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正是巧妙昭示了想象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8.
王士祯的“神韵说”在中国诗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对于“神韵说”与“兴”的关系,学术界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兴”是“神韵说”的理论核心,而“神韵说”乃是对作为中华民族基本艺术思维方式之一的“兴”的一种全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神思”与“想象”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审美范畴,它们在意义上有相通处,但在内涵、发展轨迹与外延上它们自有其独特的规定性。本文通过对“神思”与“想象”各自发展脉络的梳理。从文化角度观照其相异之处,力图说明中国文论走出失语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指出在创建自己的话语空间时应该避免思维方式的互相遮蔽现象。  相似文献   

20.
孙玉桂 《学语文》2006,(3):35-35
古代文论家认为,写作时思维应“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这是对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进行交错分析后所作的形象概括,实际上指的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角度多方面寻求答案”的发散思维。这种不定式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思维的敏锐性、辩证性、广阔性。那么,在写作训练中如何加以培养呢?一、敏锐性思维的培养——辐射、聚焦考场作文是一种局限性和封闭性写作的思维实践活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准发散点,快速地使思维“辐射”、“聚焦”,全面、准确、敏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