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拿到了窦坤博士的新著《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眼睛为之一亮。精美的装帧,考究的版式,大气而有历史穿透力的封面,凝聚着福建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与封面设计者们的智慧与辛苦。更精彩的是它的内容。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当年执世界舆论界牛耳的英国《泰晤士报》的名记者莫理循在中国二十多年传奇般的经历。  相似文献   

2.
循道公会(Methodist Church)是基督教新教卫斯理宗的支会之一,在19世纪这个被欧美史学界称为"新教扩张的世纪"里,积极向中国传播,并在昭通地区作了长时间的传教工作,留下诸多社会公益事业。由于在昭通活动的基督教各宗派中,循道公会坚持的时间最长,影响极大,社会公益事业活跃,因而有必要对其在昭通的传播历史作一番回顾性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近代史上的昭通,是英国循道公会在中国西南地区传教的中心区域。进入民国后,为了顺应中国社会变化的新形势,暂时更名为"圣道公会"的教会机构也在其活动策略上作出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文化运动与非基督教运动交汇的宏大背景之下,为了能在民族情形复杂的滇黔地区顺利传教,循道公会中外传教士们主动选择本色化作为重要策略之一,为日后教会转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1894年2月至5月,澳大利亚人莫理循在中国西南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旅行,著成《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中译本名为《中国风情》)一书,引起西方社会的关注。该书从客观的视角,真实地记录了晚清四川和云南两省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状况,诸如鸦片的普遍种植、官吏的颟顸腐败、乡土社会的凋敝、边疆军备的废弛、传教士和外籍人士在西南的事工、民众对现代化设施的破坏等等。莫理循还在书中提出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对认识晚清西南社会乃至中国社会都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昭通文学发展中独具审美品质韵味的昭通方言,是影响滇东北、黔西南、及川东南现代方言语法结构及发音的重要因素,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是昭通文学言说的一个重要载体。昭通本地的文学中有大量本地方言,这些方言不仅使文学本身形象生动,而且把昭通本地人文特色凸显出来。昭通方言是研究昭通文化现象和昭通入文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6.
女传教士群体是基督教循道公会在中国西南地区传教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其组成主要包括早期传教士夫人,以及随后来华的独立女性传教士和中国本土女性传教士三种情形。她们以异于男性传教士的特殊身份和特殊方法,在近代西南妇女传教事业和教育事业中发挥了一种相得益彰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7.
曾令云先生的《云兴街》在创作上表现出昭通人、昭通方言和昭通文化的层级对应,用昭通方言塑造昭通人形象,展示了具有多元化、多民族、地方特色的昭通文化。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海外游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流亡海外时期,曾打算全面考察各国的风俗政治,权衡优劣,以期为中国之时弊开出良方;而他主体心性中去苦求乐的态度与世界公民的胸怀,使他得以脱离国族主义的偏颇,建构出“大同”世界的人类社会的远景。本文讨论康有为的30馀篇海外游记和相关诗文,结合他的身世遭际与学问背景,考察其思想文化内涵中的真伪优劣。  相似文献   

9.
文章综合记述了清雍正时云贵总督鄂尔泰进行的“改土归流”.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渗透性很强的宗教,天主教一直谋求向中国进行积极的传播。在其向云南传播的过程中,昭通具有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清以前天主教进入云南的传播历史有籍可查的资料甚少;清代以降,尤其是以鸦片战争为界,天主教在昭通的传播随着清廷政策的改变而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气象。借助现有资料的爬梳,有助于理清天主教在昭通传播的历史痕迹和渊源。  相似文献   

11.
昭通端公戏是随着汉族移民的到来,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以宗教祭祀为主要活动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端公戏根植于滇东北这块神奇的土地,代表着这一地区别样的文化,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改革开放以来,端公戏恢复活动后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昭通端公戏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整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文献,从艺术特征、表现形式、传承情况等方面作一个简要的概述,以便对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山水游记萌芽于东汉,定型于唐代,宋代则是山水游记巩固与繁荣发展的阶段。宋代山水游记不仅数量极多,而且作品内容新颖丰富,体裁也多种多样,除传统体裁外,书信体、文赋体、日记体、笔记体无不具备。风格上更是逞奇竞异、变化多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在山水游记中融入了关于生命存在状态的深刻哲理思考,使得宋代山水游记表现出了独特的理性美。  相似文献   

13.
于素香 《文教资料》2007,(35):15-17
柳宗元山水游记呈现出诗意的美感,这与其在写作过程中感情的融入有关,山水游记中的情体现为四种特色:悲、喜、幽、怨。  相似文献   

14.
游记教学要保持端正的姿态,文体知识把握和散文味的保持是实现教学姿态平衡的关键.在游记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中,依据单元教学需要和文本具体特点,充分利用微课资源灵活丰富、教学实施针对性强的特点,准确把握重难点,寻找有价值的突破点,进行微课设计应用.充分把握文本的文体特征,以精致丰富的微课嵌入教学,强化文体学习,突出散...  相似文献   

15.
牛不仅是先民崇拜之神物,而且负重笃行,耕田耘地,在大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地名印记。昭通农耕文化发展史上,形成了数以千记的田地、土壤地名,以及两百余个带"牛"字的地名。探析这些地名产生的区域环境与人文因素,倾听历史的足音,领略文化的风采,回味乡土的气息,有助于认识先民的生存状况,理解昭通地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昭通学院是昭通市唯一的高校,在学校开展昭通文学的课堂教育,把青年人作为主要对象,向他们介绍昭通作家和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兴趣,培养青年人对文学的热爱,已成为当前昭通学院服务地方发展不可回避的一项现实选择。昭通学院开展昭通文学进课堂的实践活动,将会为地方的文化建设尤其是昭通作家群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地方高校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的重要目的。  相似文献   

17.
18.
肖立 《新读写》2009,(5):59-59
许多游记散文都很注意挖掘所写景点的历史故事,这是有道理的。 这次发表的几篇游记,就很有历史感。比如《开平碉楼》,几乎很少直接描写开平碉楼,通篇都在介绍开平碉楼形成的起因和过程。又如《神道》,看似描写明孝陵的风景,实质在介绍跟明孝陵有关的历史故事,朱元璋残杀开国功臣、孙权古墓的存留等,都成为本篇游记的可看亮点。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期间,写下了大量的山水游记文,这些游记集中反映了他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九篇永州山水游记中,有六篇是写小溪潭的,黄溪、石渠、石涧、袁家渴、小石潭、钴鉧潭.这些不被世人所知、甚至无名的小溪潭,在柳宗元的笔下,却是那样奇特"温丽".清深的溪潭有鱼数尾;水底明白见石,或是"亘石""达于两涯",或是"小石平布";溪潭的两岸是草碧兰香、异卉怪木.浓密的草木,把小溪潭遮掩住了,人们只听见水声,却不能看见它,要循声去寻才能找着它.人们评论柳宗元所写的山水文,是以山水自喻,在山水文中寄托的是他的境况、他的情,因为作者的聪明才智不被为当局所用,反而被贬为"楚越之交"的南夷之地,"终泯没蛮夷"的深山幽林(<贞符>).最近重读柳文的山水游记,我觉得文中不仅仅是反映作者的心境和浓浓的自喻之情,更重要的是文中表达出来的人生哲理,使文学成为了写人生的文学,这些人生哲理仍对我们的生活仍有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期间,写下了大量的山水游记文,这些游记集中反映了他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九篇永州山水游记中,有六篇是写小溪潭的,黄溪、石渠、石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