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文波 《快乐阅读》2013,(10):84-8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3.
品德教材(包括《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主要功能是"激活"。发挥品德教材的激活功能,需要教师确立作为教材开发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教"。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而这其实就是教师优化教材的过程。优化教材,应以发挥品德教材的激活功能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干,有情可抒。而所谓道德实践,就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有目的地开展社会活动。道德实践是一个过程,是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相似文献   

4.
胡晓惠 《考试周刊》2014,(87):137-138
新课程要求教师以激励性评价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教师要以评价为突破口,把激励性评价作为学生道德发展的"加油站",让学生在品德课堂评价中快乐成长,增强自信心和满足感,形成良好品德。  相似文献   

5.
一、正确认识课程的价值小学思想品德课包括了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两个阶段的课程。该课程标准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它具有非常强的德育功能。立足于这个课程标准,教师要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生生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作为教学的目标。在这个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多少不应该作为衡量教学的主要标准,而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优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注重创新元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进行品德知识的探究,促进他们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上进行学习,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促进品德教学的高效进行。  相似文献   

7.
温生彬 《学周刊C版》2019,(9):101-102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品德学科教学也改变了以往的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更加注重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如果品德学科教师能将心理辅导融入品德课,在品德课中精心设计心理辅导体验活动,巧妙运用心理辅导技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体验、用心感悟,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8.
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小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学习中受到品德教育。教师可通过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对品德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通过品德教学,可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此,本文主要探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立星 《辽宁教育》2005,(7):124-124
师生关系是发挥教师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间的交往、接触,就不存在教师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过程。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施、运作的基本媒介就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教育性交往关系。在以前的品德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固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学生对所学内容只能唯唯诺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内容和倾向起绝对的支配作用,教师是以道德权威者角色出现的。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基础德育的阵地,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其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理想,会思考、会学习,有积极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社会情感和行为品质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效组织探究互动的自主学习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培养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让学生通过道德实践落实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品德评价方式主要是一种教师评价,即只有教师才具有品德评价的权利,而学生则没有。让学生成为主动的自我评价者,就是要把品德评价的权利重新赋予学生,使学生成为品德评价的主体,进而参与到整个品德评价的过程中。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品德自我评价的内涵及其实践意义,认为要想真正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品德自我评价者,必须引导学生对自身的道德发展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监督和自我矫正,最终实现自身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12.
张弦 《现代企业教育》2011,(16):208-209
师德是人民教师的灵魂,品德是师德的核心。本文通过论述教师品德对学生的成长过程的影响,以及对社会道德的影响,阐明了教师品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以学生品德修养、规则意识等为培养目标,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加强基础教学,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制定合理制度,培养学生规则意识;进行游戏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优化品德课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品德教学实效,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让学生课前体验,可以夯实学生的道德基础;在教学中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可以丰富学生品德表象;尊重学生的差异,构建一定的品德教学平台,是优化品德教学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形成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阶段。课程实施直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由此可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品德课程中的重中之重。占人有“品德如玉”之说,如果把学生的品德比作一块天然的玉石,那么,笔者认为.教师在雕琢这块玉时应经历如下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种德育方式。课堂教学隐性德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自身的品德、教材、教法以及课堂气氛等,为学生营造一种道德氛围,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通过对课堂教学隐性德育的内涵和因素两个方面的分析,对课堂教学隐性德育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品德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对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道德心理、道德环境、道德评价,教师要想做好德育工作,就必须加强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心理的培养,采取各种措施使道德环境得到优化,并完善道德评价机制,使三个要素互相促进,从而提高整体的德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育者应依据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和特点,加强学生道德思维的训练和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此本文从一下几点阐述:①加深道德认识,训练思维的深刻性;②培养道德情感,训练思维的自觉性;③注重道德评价,训练思维的批判性;④指导道德行为,训练思想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9.
品德课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它旨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品德诸要素的协调发展。道德情感不仅是品德课的培养目标,也是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因此,适时地融入音乐,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音乐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促进道德践行,  相似文献   

20.
《学周刊C版》2017,(14):163-164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主要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热爱生活的目标。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要在教学中采取有利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