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语文文本阐释是发生在读者(教师)与文本(含作者)之间的一种理解与对话活动,这种理解与对话使文本意义获得了解放与生成。由于缺乏实践所需的文本阐释理论,教师在文本阐释时存在种种弊端。本文中"中学语文文本阐释"主要探讨的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阅读主体,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本进行的阅读、理解、解释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借助社会学理论来研究文学引起了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延伸出的发展空间巨大,先后出现了文学社会学、文本社会学、文艺社会学、文化诗学等理论。从界面研究的角度分析文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其着重阐释文本社会学视界融合的特质并梳理文学如何借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本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环境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时,尝试将"社会批评"与"文本分析"结合起来,以作品的语言结构为重心,同时利用社会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等理论资源,完成文学的跨学科的研究既界面研究。文本社会学整合各种批评理论的界面研究的批评范式是一种跨学科的辩证思维模式,为文学批评最终实现界面融合和辩证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论作为中学语文文本阐释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当下中学语文文本阐释时因中西文论语境区别、中西文学差异等原因使文本阐释出现偏差。本文立足于西方文论,从理论本身寻找中学语文文本阐释偏差原因,结合当前中学语文文本阐释主要问题,为中学语文文本阐释寻找方向。  相似文献   

4.
文学概论课程有效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文本阐释和理性感染把学生引入复杂而生动的文学世界,其基本途径是在重返文学性的文学教育中,使学生能够建立有关文学的基本感知方式,进而掌握文学基本知识的理论形态与内容。重返文学性,无论对于理论研究还是课程教学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文学理论中的"理论"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完全作为抽象的哲学本体来对待,而应该要强调理论的理性导引功能和文本阐释价值,在文学文本、文学解读、文学感受性分析中建立三位一体的阐释框架,最终展现的是文学理论教学中的知识与经验、文本与理性、感受与阐释的同一性,从而起到深化文学理论知识框架和体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伽达默尔的文本阐释理论以他的哲学理论为基础,他在哲学层面上思考"理解与阐释"。他认为艺术品的意义在阐释中产生并存在,对他们的阐释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是无限生发的过程。伽达默尔借用"游戏"这一概念凸显出读者的地位,使得他的文本阐释学理论不仅具有内在的流动性,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文学活动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在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中,阐释学理论将给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6.
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涉及四个重要的概念:文本与读者的关系、阐释团体、构成阐释团体的读者、文本的分析方法.在文本与读者关系的问题上,费什的观点大有别于其他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家.费什强调,不同阐释团体由于采用不同的阐释策略,对同一文本阐释的结果大相径庭;但每一个阐释结果,只有对阐释团体各自的读者才是确信无疑的.他对不同阐释结果持以宽容的态度,值得赞赏.费什所称的"有知识读者"指的是各种阐释团体具有文学能力的理想化读者或批评家;实用批评家对其读者观颇有微词.费什的文本分析方法见解独特,但既有长处,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7.
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理论阐释了"自我造型"的人类文化行为,将人类文化中的"自我造型"模式用文本阐释的方式揭示出来.这是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格林布拉特理论阐发的重要出发点.在格林布拉特看来,"自我造型"潜在力量既来自于种种外在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抑制与颠覆,又来自于内在的心理与知识结构的呼应与感化,是一种多重复杂的、充满种种社会力量的富有张力的过程.文本阐释更是一次"自我造型"的复杂理论旅程.既然文化是一个互文结构的整体,"自我造型"在互文性的人类文化结构中就是一种文本观念的流动.  相似文献   

8.
当下,关于文本阐释及其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已不乏深度研讨,但还缺少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爬梳和基本建设。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期《学人视角》栏目遨请湖南师范大学黄耀红教授与长沙市第一中学舒斌老师就此展开对话,讨论的议题涉及中学语文教学语境下文本阐释的可能与边界、文本阐释理论的历史溯源、文本阐释观与文本教学观的辩证关系,以及打开文本阐释可能空间的方法与路径等。希望能对一线教师重新认识、理解文本阐释及其与教学的关系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对文本能够进行有效阐释,是上好语文课、提高师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随着新课标提倡的个性化解读、多元理论解读的推广,开始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得到解放,对教材的把握不再围绕着教参,对文本的解读注入了更多的人为因素。也正是教学思想得到解放,文本阐释的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出现了对语文"人文性"、对文本细节、对文章主题、对文本留白处等方面的过度阐释。  相似文献   

10.
文本理论强调,"文本"异于"作品",它完全可能具有多种阐释,文本阅读强调的是语言自身的自主性,读者与"能指"之间没有距离,任何文本都不是封闭的自足体系。文本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有:(一)关注"内部",应甚于关注"外部",教师应带领学生透过语言的外衣去挖掘文本内涵,并关注到文本的"内部",即文体、结构、叙述模式、语言特征等;(二)关注过程,应甚于关注结果,教师不应武断地否定学生的看法,生硬地把教参上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而应让学生从文本中"重构新的意义";(三)立足于此,亦可生发于彼,阅读教学中处理好文本"内"与"外"的关系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梳理了文本阐释理论的发展过程,回顾了伽达默尔、伊塞尔、艾柯、布莱奇等批评家对文本阐释设限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得出文本阐释限度确定的主要标准:一是文本内在的规定性;二是文本意义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2.
郭子旻 《莆田学院学报》2012,19(1):65-68,77
从读者的角度,分析接受美学在理论阐释空间上的突破。认为接受理论瓦解了传统文学阐释追求恒定不变的作者本质的局限性,使读者因素在诸如"期待视野"的心理以及对文本"空白"填补想象中得到凸显,在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作品的意义得到再生产。但是,在这种文学阐释范式的读者转向中",过度阐释"的存在是理论上有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论对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阐释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最初的反映论、模仿论到"哈姆雷特是作者的哈姆雷特"的作者理论,从"哈姆雷特是剧本中的哈姆雷特"的文本理论到"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的读者理论,一直到"哈  相似文献   

14.
互文性强调的是某一特定文本与其他文本间相互依赖、相互指涉的关系,互文性是理解一切文本的基础与前提,而广告语的翻译无不时刻体现着互文现象。本文首先阐述了互文性的由来与内涵等基本内容,其次通过对广告语的翻译实例进行分析,从而阐释互文性理论如何应用于广告语的翻译实践,最后总结出互文性理论对于广告传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后现代哲学和神秘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文本阐释呈现多元、虚无的"过度阐释"倾向。但文本阐释并非没有界限,分别在认知、语义和语用三重维度上体现出意义的边界。在认知维度上,虽然语言具有创造性,但人们会集体式、不自觉基于语言经济原则进行阐释,因此至少在一些关键信息上存在认知趋同。在语义维度上,理念意义允许无限的个别意义,但仍然规定了这些个别阐释的界限,界限之外的阐释为过度阐释。在语用维度上,可能的阐释是无数的,但人们接受的阐释却是一个或数个,阐释的有效性必须接受语言交往共同体的检验。在上述维度观照下,文本阐释空间体现了界限下的创造与约束。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文本是借以实现育人目标的载体,因此,语文教学中所有的文本阐释行为都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向学生的发展,这是语文教学中的文本阐释与文学理论研究的文本阐释之根本区别所在。如何阐释出一个具体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把握作者、编者、学生和教者这四个维度是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拉尔夫·艾立森的小说《隐身人》(又《看不见的人》)被誉为二战后美国黑人史诗,其主要人物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反映了美国黑人的复杂心理路程,小说人物探寻自我的坎坷经历和多舛的命运为读者提供了从多种角度进行文本解读的广阔空间。而休斯顿·A·贝克的"布鲁斯本土理论"是解读美国黑人文学这一特殊文本的基本范式,其中的"黑洞"仪式则从黑人的话语实战中透视出文本阐释的多种可能性。因此该理论与小说达成了一种绝妙的默契,即浓缩性。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文学界对文本阅读意义的探讨历经作者聚焦和文本凸显之后,逐步转向读者中心,形成了影响日益扩大的读者中心理论。该理论区分了"理想读者"和"一般读者",揭示了阅读的"传出立场"和"审美立场",阐释了阅读的"传递模式","转化模式"和"互动模式"。它引发了一系列课程与教材的读者中心理论视角的考察与研究,召唤我们去关照文本、作者、编者与师生之间的复杂关系,重视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效应,从而挑战编者的课材创新,促进教师的教学变革,拓展大家的课程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历史主义是不同于传统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国内新时期的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与国外新历史主义批判理论之间彼此互动,是新时期中国文坛引人瞩目的文艺现象。本文以《温故一九四二》为例,从新历史主义文论批评视角如文本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大写历史小写化、客观历史的主体化以及戏剧张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传记"不同文本之比较--兼论现代传记的叙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阅读的角度、以"细读"的方式比较分析了"张爱玲传记"的三个文本.三个文本在感情色彩的渲染方式、传记材料的使用方式及传主的作品在传记文本中的处理方式等各具有典型特征.对三个文本的叙事特征做理论性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对现有传记文学理论做了例证性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