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清政府奉行了"局外中立"的政策.本文对"局外中立"政策奉行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后果作了一些简略的分析:主要由于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两个方面的因素使得这一政策得以实现;而这种自弃主权的行为又给清政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清政府统治晚期,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外交政策发生了多次变化。由李鸿章等朝廷重臣主导下的晚清政府,最初采取的是"联东制西"的外交政策。但是,随着日本的崛起,侵华野心很快暴露出来,李鸿章便放弃了"联日"的想法,改为"联俄制日"的策略。清政府允许俄国"借地"修筑中东铁路,俄国侵略势力趁机渗透中国东北。由于俄国为首的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高层人士终于从"联俄"梦中清醒过来。直至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清政府的决策层认为美国才是值得信赖的国家,于是采取了对后来产生极大影响的"联美英制俄日"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3.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在日本东京上野公园里,高悬着甲午海战中日军俘获的清政府北洋水师"靖远"、"镇远"两舰的铁锚). 教师点明:日本这是把侵华罪证当做炫耀军威的资本! 激起学生共愤,营造教学氛围,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根据国际法和中日业已签订的条约,实行"禁米出洋"政策,目的是断绝对日本的粮食出口,迫使日军因缺粮而自行退兵以结束战争。"禁米出洋"政策的实行虽然挽救不了清朝失败的命运,却反映了清政府已具备一定的按照国际法行事、运用国际法来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的国际法意识。  相似文献   

5.
肇始于十九世纪末"亡国灭种"的想象是国人对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一种最坏的预测,它所激发的民族情绪虽然使得传统民族主义暂时填充了"保国"、"保种"的内涵,但是,在文化歧出的大势中,对"国"与"种"的理解分歧,不仅阻碍了清政府主导的大一统国家的近代转型,而且也使东渐的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话语霸权,从而引发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6.
"华夷"观念是中国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重要思想。鸦片战争前后"华夷"观念一直成为中国与英国之间进行交往的障碍。英国几次派遣使者访华,都因清朝所遵守的"华夷之辩""夷夏之防"这些传统观念而失败,故英国一直想极力打破清政府这种不平等的外交理念。直至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在英国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放弃了"华夷"观念。  相似文献   

7.
当前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空洞、信息量小、语言平淡,往往"有骨无肉"或"有肉无血",我将其形象地称为学生作文"贫血症"。"贫血症"虽是顽症,但并非不治之症,找到问题的症结,便可分析病理,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8.
马江战役之前,法国舰队灵活多变的军事部署使中国各支海军在实际操作中不能集中兵力;张佩纶轻敌主战,将原来散处各处的福建舰队的弱舰集中到马江与法方的强舰对峙,本意是先发制人,因受到清政府的阻挠反而成为法舰的靶子.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援闽的中国船只越多,损失就会越大,南北洋舰队未能援闽也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由于句子类型的转变及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共同作用而最终导致"所以"从词组向因果连词的过渡;同时在<春秋左传>中并非所有的"是以"都是介宾结构"以是"的倒文,连词"是以"在<春秋左传>中已以固定词组表示一种新的意义,逐渐与位置的前置没有词序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清政府传统的"羁縻"政策已无法达到"驭夷"的目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逐渐推行了一种新的制夷政策,即"以民制夷"政策。这一政策于林则徐发动民众反抗英国侵略开始,伴随战争进程而不断发展,到广州拒入城运动取得胜利而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1.
先秦兵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重要流派,其农战思想成为左右诸侯国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它主张大力发展经济,实现国内和谐,从而达到强国强军之目的;在给养供给上主张以战养战;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主张积极备战但又要慎战。兵家的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段成就了多方霸主,展示了其实效的魅力,其思想在今天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苏联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的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中、俄双方近年公布的文献档案材料,对中国解放战争期间苏联对华政策的矛盾性和变化作了新的分析,指出苏联对中国解放战争有过一定支援,但由于苏联领导人过高估计美国力量、过低估计中国人民力量,确首对中国革命有过限制和妨碍,中国革命是在冲破苏联领导人的限制之后取胜的。  相似文献   

13.
甲午前清季驻英使节英国观形成的来源是多元的,使节们在国内就对英国有所认识和了解。至英国后,他们观其繁华之表象,思其富强之本源,理性的火花汇聚感性的认识最终形成了对英国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看法。但其认识受多种因素影响也存在着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永别了 ,武器》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是作者的“影子”。他受资产阶级欺骗 ,怀着美好的理想参战 ,在参战的过程中认清了战争的真面目后采取了反战行动。然而个人无法与战争、社会抗衡 ,他失去了生活的目标 ,感到了迷惘。他是“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5.
《东山》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西周初年的诗歌,今人傅斯年、徐中舒提出是鲁诗,鲁诗说种种理由是不能够成立的,《东山》是成王时关于周公的诗;关于作者,学术界多赞同归士自作之说,作者确实不是贫寒人家,但也还不至于如翟相君先生所言的“贵族”、“卿大夫”那么上层;古时山以东南西北为名者为常事,一般乃依都邑所在之方位而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东山为《东山》诗之东山证据还不充分,只备一说。  相似文献   

16.
《国风》、《小雅》中的征战诗、思妇诗和饱受战乱之苦背井离乡的流浪者之歌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反战意识。战争有它的客观性、必然性,但它的负作用也昭然可见,周初到春秋这一时期有关战争的诗歌,吟唱出了人们反对不义战争、渴望和平生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权威的中共党史教科书都从"史"的角度归纳过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然而从"论"的视角阐释抗日战争推动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对研究抗日战争胜利的深远意义,对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巨大变迁,亦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分析和研究古今中外的战争发展史和军事理论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了战争的起源、本质、基本原则和规律性,明确了共产党人对待战争的态度、进行战争的目的和消灭战争的有效途径,形成了科学的无产阶级战争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卡尔·桑德堡(1878—1967)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独具风格的诗人,他是“芝加哥诗人”中最重要的一位。作为亲历战争的诗人,桑德堡对战争的性质和意义有着深刻的了解,对战争的态度经历了从崇尚战争、反战到支持正义战争的根本转变。这一转变在他的诗集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沿着他的心路历程研读他的战争诗人们看到了“人民诗人”成长的过程;人们更能体会到作为诗人和作家他的深刻与永恒:战争,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它都是残酷的,给人类带来的只能是痛苦和灾难。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在其武装斗争实践中对战争的起源、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争观,这是其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孙中山战争观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客观地评价孙中山的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