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在争论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是《战争与和平》,有人说是《安娜·卡列尼娜》,我认为《复活》是最好的。   《复活》写的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卡秋莎精神的复活,主要是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小说中多次写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和兽性的人经常在较量。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兽性的人即人性中恶的部分统治了他,精神的人即人性中美好的部…  相似文献   

2.
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多少带上一些人性矛盾.《复活》通过聂赫留朵夫从人性冲突到道德永恒的人格心理变化历程,显示了一种不能实现的人道主义新宗教。  相似文献   

3.
<正>《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聂赫留朵夫年轻时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沦为妓女之后的故事。聂赫留朵夫的愧疚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索,也是支撑他行动的力量源泉[1],如果说聂赫留朵夫是作者托尔斯泰的一部分自我的化身,那么他的愧疚则是他心灵中善念的化身。为了给自己的愧疚赎罪,聂赫留朵夫与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进行碰撞,虽然最终上诉失败,但其中寄寓的人性理想却绽放出无与伦比的光辉。统编版高中语文课本节选了《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情节。  相似文献   

4.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女主人公马丝洛娃和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成功完成了精神复活,但最终没有走到一起。本文从各方面分析马斯洛娃未能嫁给聂赫留朵夫的原因,说明马丝洛娃拒绝聂赫留朵夫求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复活》描写了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精神觉醒。聂赫留朵夫是斯芬克斯因子矛盾共同体,通过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激烈的斗争与冲突,使他的人生历经了人性因子主导、兽性因子掌控、人性的觉醒三个不同阶段,最终凭借人性高级因子对兽性低级因子的控制,使人性占据主导,获取人性觉醒的最终胜利,他的觉醒也对现代人有一定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 聂赫留朵夫,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晚年创作的小说《复活》中的主人公。这是一个忏悔的贵族形象。一方面,通过他在法庭、在监狱、在乡村、在彼得堡的所见所闻,愤怒地揭露了沙皇俄国法律、经济、政治等种种不合理、不人道的现象,体现了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和对现实不可调和的态度。另一方面,又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精神探索,露骨地宣扬托尔斯泰主义,暴露了托尔斯泰可笑的一面。列宁尖锐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聂赫留朵夫这一贵族忏悔者形象的分析,揭示托尔斯泰主义所包含的博爱、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吴珂 《中文自修》2022,(3):24-25
<正>我这样理解《复活》:聂赫留朵夫灵魂的复活,玛丝洛娃生命的复活,革命者对一个时代的复活。小说的一开始,聂赫留朵夫公爵在一次庭审中遇见了自己曾经亵渎过的美丽少女玛丝洛娃,他见着她明明无罪,却因为庭审人员的荒唐而背负了苦役,出于良心的不安,聂赫留朵夫下定决心婚,想"洗白"自己的罪孽。我想,一时的冲动脑热谁都会有,而聂赫留朵夫却付诸了行动,也正是在聂赫留朵夫的申诉途中,他一次又一次地见证社会对百姓的压迫,由此开始了灵魂的复活之旅。  相似文献   

9.
《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也是托尔斯泰主义最深刻的形象体现。作为《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当然和托尔斯泰主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聂赫留朵夫少年时笃信基督,道德纯洁,正直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青年时受到人欲诱惑,一度堕落;成年时良心发现,皈依心中的上帝,成为一个以主的意志为生活目的的“新人”。他的忏悔和灵魂自救是托尔斯泰主义“道德自我完善”的体现。他对一切形式的国家机器的否定则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思想。他对官办教会的否定和“上帝存在  相似文献   

10.
《复活》第三部第二十五节结末,玛丝洛娃终于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选择了西蒙松。这是小说最后定稿中对男女主人公关系的结局描写。然而我们知道,在小说近十年的创作过程中,托尔斯泰并不是一开初便如此构想的,甚至在初稿中他完全相反地写了俩位主人公的结合,还写了他们婚后的生活。于是,为什么托尔斯泰要如此干预这一情节,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玛丝洛娃拒绝聂赫留朵夫的真正原因等问题便引起人们的注意,理解也不尽相同.就笔者接触到的教材和有关资料看,大略有以下几种认识.  相似文献   

11.
玛丝洛瓦是托尔斯泰三大长篇小说之一的《复活》的主人公,他是在俄罗斯帝国时期,受尽压迫,受尽侮辱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复活》主要情节围绕主人公玛丝洛瓦和聂赫留朵夫而展开,玛丝洛瓦在16岁时被聂赫留朵夫公爵奸污,怀上了小孩,后被公爵姑母赶走。她在社会走投无路,跌入妓院的火坑。十年后,玛被诬告为杀人犯,被关进了牢房,押到法庭受审。聂凑巧是陪审员,他明白女方的堕落是他一手造成的,决心以行动赎罪,为减轻她的判决而到处奔波。并决定与之结婚。玛被冤判到西伯利亚做苦工,最后决定和政治犯西蒙生结婚。她恢复了生活的信心,懂得了生…  相似文献   

12.
【内容概述】聂赫留朵夫公爵是莫斯科地方法院的陪审员。一次他参加审理两个旅店侍役假手一个妓女谋财害命的案件。不料,认出她原来是他青年时代热恋过的玛丝洛娃。当年他占有了玛丝洛娃,并抛弃了她。现在,他意识到自己的罪过,良心受到谴责。其他法官、陪审员都心不在焉,空发议论,结果错判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聂赫留朵夫找庭长、律师设法补救。律师告诉他应该上诉。聂赫留朵夫为了帮助她改善处境,分散土地,奔走  相似文献   

13.
玛丝洛娃18岁那年,和她的养母的侄子聂赫留朵夫发生了关系。随后,聂赫留朵夫就抛弃了她。以后,玛丝洛娃作过帮工,又被主人调戏、占有。她还作过别人的固定情人,最后到了妓院,作公开的、为当时俄国法律许可的、报酬丰厚的妓女。这样生活了七年,玛丝洛娃被控在一起杀人案中投毒,被关进监狱。6个月后,她被押解到法院受审。聂赫留朵夫现在以禁卫军中尉的身份作了陪审员。要不是在这件案子里碰上玛丝洛娃,他差不多已经完全忘记十年前被他抛  相似文献   

14.
高尔基在《俄国文学史》中着重谈到了托尔斯泰创作中聂赫留朵夫的形象。他指出:“六十年来,聂赫留朵夫公爵驰骋于俄罗斯,到处去看看:到农村和乡村小学,到维亚兹玛修道院,到外国,到监狱,到兵营,到内阁,到省长办公室,到农舍,到驿站,到贵族太太的客厅。”“六十年来,他的严厉而正直的呼声在呐喊,在揭发一切;  相似文献   

15.
王玥琳 《文教资料》2014,(36):89-91
《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作为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书中两个主人公——"列文"和"聂赫柳朵夫",正是托尔斯泰本人精神世界的倒影,被文学评论家称为"自传性人物"。本文将选择这一切入点,浅析其所反映出的托尔斯泰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16.
【作家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1863~1869年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巨著《安娜·卡列尼娜》,1889~1899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复活》。【内容指要】小说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生性善良,具有抱负。他对  相似文献   

17.
从尼古连卡到聂赫留朵夫,“托尔斯泰式主人公”虔诚的社会道德探索也是托尔斯泰的探索。从娜塔茨到马斯洛娃,同样可以清楚地看出作家在妇女问题上的思想轨迹。 从冲过客厅、滑脱披肩、大笑的那一刻起,娜塔莎的光彩就照亮了所有人的眼睛。她纯洁、聪颖又敏感好动。她会想象自己在月圆之夜“飞起来”,她会天真地认为自己前世是天使,她会“从进入舞会的那一刻起,就陷入了恋爱状态”……这就是少女时代的娜塔莎,全身心洋溢着生命的欢乐。 但作为具有强烈道德感和使命感的现实主义艺术家,托尔斯泰的主人公身上都负载着一定的道德和人生使命。娜塔茨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出现的,不仅仅是迷人的少女。作家展示了娜塔莎的生命全景图。已经定婚的娜塔莎因爱情欲本能控制,差点与花花公子私奔。她被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文学史上,文学大师们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莎士比亚的奥赛罗、莫里哀的塔尔丢夫、巴尔扎克的葛朗台、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托尔斯泰的聂赫留朵夫以至高尔基的萨姆金,这些形象由于它们深刻的思想概括意义和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在世界广大读者中已成为某种特定涵义的代名词了。在这文学人物画廊里,也应该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丰碑——长篇小说《复活》中,出色地塑造了一位曾是悲剧制造者的“忏悔”形象——聂赫留朵夫.二十世纪中国天才的剧作家曹禺在他的不朽剧作《雷雨》中也精湛地塑造了一位曾是悲剧制造者的“疚悔”封建家长形象——周朴园.把这两个形象进行一番比较,可以看出两个不同民族的、两位不同风格的作家在刻画人物心灵艺术手法上的异同,从而可以深入了解两位作家对社会的认真思考和解剖人物内心的独特功力.  相似文献   

20.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为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令世人瞩目的文学巨匠,《复活》是他的杰作,它以其独特的“心灵辨证法”为后人称道,并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丰满而鲜活的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大师以如椽的巨笔揭露了法庭、监狱和政府的腐朽,控诉官吏们无耻而残暴的行径以及法律的反动本质,向世人昭示出19世纪末期俄国人民头上厚重无比的阴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