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进一步表明: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明显的基础性地位。面向21世纪的我国高校体育多元性教育目标为:完善体格,强身健体,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强意志,培养自信,提高勇气,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和能力,增进集体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提高对社会的责任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学有其特殊性,体育教…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们学院正面临着新一轮发展的大好机遇。但我们的体育课程也面临挑战与困难。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体育课上,有一部分学生表现的不是太乐观,体育测试成绩逐年下降,这对我们体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体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列主义教育观认为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育教育中必须进行德育、智育、美育教育 ,这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他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只有在体育教学中处理好他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才能真正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以前我参加过一次关于教育方针的讨论会。对德、智、体三育谁先谁后的问题展开了辩论,出现三种对立的观点:一种以毛泽东同志的论述“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为论据,认为德育应居三育之首;另一种也是以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为论据,主张体育第一;还有一种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5.
从古自今,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乃是蕴育人才的摇篮,其对于开发智力资源有着极重要的作用。所谓智力,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在工作上为分析问题和解决向题的能力,表现在生活上为适应和改  相似文献   

6.
<正> 古往今来,教育历来都是培养人材的事业,对于开发智力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智力,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表现在学习上为学习的能力,表现在工作上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生活上为适应的能力。做为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也应当在为四化培养人材中,为开发智力资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潮:认为体育只能使人  相似文献   

7.
孟璠杰 《精武》2012,(8):35-36
体育则是培养一副健壮的身体,使人生机勃勃,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为承担各种艰巨的学习、工作准备好学习条件。之所以说身体是基础,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其他条件再好也是很难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正> 长期以来,人们对待体育和智育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和态度。一种认为体育和智育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持这种认识的人,一方面从正面列举身体好,学习也好的典型事例加以说明,另一方面也运用由于身体不好而影响学业的事实来加以反证。与此相反,另一种认为体育与智育是相互排斥,相互干扰的。他们同样也举出许多学习好而身体不好和体育好而学习不好的事例来加以论证。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其正确的一面,因为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体育和智育关系的部分的客观事实,但这两种认识都存在着片面性。前者只看到体育和智育统一性的一面,而  相似文献   

9.
作为高校,如何贯彻教育方针,对大学生全面评估,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都偏重于各门课程的成绩。然而,在培养人才方面,体育不仅起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从“评估”角度,结合我校“五佳运动员”实际情况,探求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和综合评估方法。一、体育能增强人的体质,完善的机体是德育、智育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一、选题依据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党和国家就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但是,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忽视和排斥体育、搞智育第一的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在我们相当一部分学校中依然存在。这不仅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影响了教育质量。因此,人民要求我们“要坚决采取措施,和单纯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作斗争”。我们认为正确认识和正确处理体育与智育的关系,是克服单纯追求升学率倾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体育与智育的关系进行探索,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试论体育美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体育美育界定的理论基础上,阐述了体育美育的功能,并认为体育美育功能具有多元性。进而指出:体育美不仅是一种体育的价值追求,更有实践的可能性;倡导体育美育既是体育科学与哲学的需要,更是我国体育现代化实践的必然要求;体育美的三种主要形态是讨论体育美育实践问题的依据。因此,加强体育美育的研究对于当代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德、智、体”与“德育、智育、体育”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智、体”与“德育、智育、体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德、智、体是培养对象的三大素质,德育、智育、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三种具体教育,是实践活动."德、智、体"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等一系列教育的结果,德育、智育、体育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获得德、智、体全面发展而施加的系统影响."德、智、体"是目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手段、是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教育科学中,体育和美育是密切联系着的两个重要的教育分支。作为学校体育,不仅要加强“三基”教学,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其体质,而且要把审美教育(即美育)自然地、水乳交融地与体育结合起来,以提高体有教学质量,培养精神丰富、  相似文献   

14.
论体育与美育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体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共同构成高等学校全面发展的教育整体。在四育中体育与美育更有着密切的关系。章重点论述了体育和美育的关系以及美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即寓美育于教学之中,目的在于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体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 时常听到或看到家长们抱怨孩子参加训练而耽误学习。确实运动队的学生普遍文化课成绩中下,也经常看到或听到一些文章谈体育对智育怎么好,怎么有促进,某校某学生不仅参加业余训练,运动成绩好,且文化成绩也出色,云云。双方都有理论和事实,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坚持的都是其合理部分。那不能说服人的部分正是其片面的地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校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尤其是参加校代表队的系统训练,往往受到“影响专业课学习”的舆论责难。甚至认为“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就差”。究其原因:一是重智育轻体育的社会偏见,二是对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发展过程中的互补作用不理解,三是部分教练员,在平时训练工作中,只重视抓训练,不够关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学生参加训练后,往往专注于运动成绩的提高,疏忽了文化课的学习,造成文化课学习成绩下降,这是学校课余训练尤其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普遍存在的急待解决的难  相似文献   

17.
瞿惠芳 《体育与科学》1995,(2):45-46,31
体育作为人的一种方式,几乎同人类本身一样古老,作为一种运动健身形式,它千姿百态,万象纷呈。随着文明进步,体育形式日益丰富起来,它所表现的精神物质又是艺术不可比拟的。体育与美育不曾中断地延续发展着,具有鲜明的融汇性。艺术美与体育关系如法合拍,但它毕竟不同于舞蹈武术所融进于戏剧的那种情境。 体育与美育都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有着相互联结的促进作用。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体育(狭义的)是指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意志品质的教育。美育的主要功能不外是培养人的高尚而又健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主要围绕体育和美育概述;大学体育与美育的关系探析等内容展开论述,以期从中探索大学体育和美育的有效结合方式,从而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一、什么是学校体育中的美育通常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学的原则,通过艺术形象或借助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即美育。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把审美教育看作是教育科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它要求受教育者通过对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充分感受和正确理解,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鄙,从而激发他们的美感,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一、美与体育美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并通过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如果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本身的一些属性,如色彩,形式,比例等就难有美丑可言。一定物质因素是美的形式的第一要素,美的形式又必须是宜人的,必须易于而且乐于为人们感知,使人感到舒适、愉悦。人对美的欣赏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美的物质属性不仅要适宜人的生理方面的需要,还必须宜于人的心理方面的特点。美的特点表现应具有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和客观性。体育美是把人的感情和美的意志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