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国民文化心态综合体现着中华文明的印记与传统文化的培塑,是一种对自己本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念所持有的总体态度,容易受到社会心理导向的干预,进而对国民文化认知产生影响。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家族面子与武术的“入奥”追求,他人面子与武术“能打”的证明以及自我面子与武术的“优越”情结3个层面,探讨了当前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研究认为:不可兼容的中西文化差异,特殊的国民文化心态以及不全面的武术本土化认知,导致中国武术在对“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的时候出现误区。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实现中国武术的体面发展应该坚守文化自觉的主张,加快武术现代化转型;树立文化自信的观念,摆正武术的文化姿态;培育自尊自强的国民心态,确保武术的理性发展。惟其如此,才能从更全面、更客观的视角看待武术、发展武术。  相似文献   

2.
摘要:武术对提升青少年体质与文化自信有积极作用,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是让我们的文运、文脉在国民中生根发芽、传承弘扬的载体和助力器。为解决武术传承、传播、发展问题,解码武术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初关联,主要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发生学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产生、发展源动力进行探寻。研究认为:1)武术发展动力的原初关联是军事、强力之事;武举制度的长期存在,助推武术发展、壮大,促进社会“尚武”风气的形成;宋明理学加速了武术的“文化负载”,艺术化是武术发展走向使然,强身自卫是武术发展的时代索然。2)武术克敌制胜的哲学基石是刚柔思想、思维指南是“中和”范式、“轴心时代”是流派思想的原点。3)从基因学视角看,制胜是武术DNA的“启动子”,克敌的“执两用中”思维范式是武术DNA的“σ因子”,二者管控着武术的发展走向。武术源动力的概念厘清对于武术传承、传播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武术发展之路屡屡受挫,其定位偏差是根本原因。以文化同源论视角论证武术是人类格斗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形式逻辑学的视角以技术为标准对武术概念进行划分,进而总结武术发展不利的两大原因:偏离“技击”的发展导向让武术在技术、规则等领域严重滞后,而文化中心主义思想带来的武术定位偏差导致武术与人类格斗文化渐行渐远。指出,武术发展应抛弃文化中心主义,客观评价武术的地位;弱化民族主义情结,加强技术、文化交流;提倡科学实证主义,进行技术梳理及科学验证;科学实施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武术发展切实可行的突破点在于,确立“点”的发展模式,散手、跤术、擒拿、手搏是中国武术发展的突破口;鼓励创新,加强改革;抛开狭隘的竞技体育观,走商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古代元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以夷制夷”的土司制度,土司统治者设定“世统其兵”的土司军事制度,主动利用土司军事武术来组军征战,捍卫疆土,维护其世袭地位.因此,土司武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服从于土司军事战争的需要.土司注重军政建设,同时也推动和促进了土司军事武术的发展和繁荣.对“傣族武术”及“壮族武术”这两项具有鲜明土司特征的土司军事武术项目进行个案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土司军事武术形成的历史背景、特征及作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武术或荣或衰的主要原因是时代的政治文化主流的需求,而传承着武术的命脉,使武术源源流长的则是部分国民的个体需求;社会政治文化主流的需求和部分国民的个体需求使武术的价值属性呈现动态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决定着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精武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武体育会在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提出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精武主义。精武主义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产物,它的产生及形成与精武体育会主要创立者陈公哲等人的思想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精武主义的本质是以体育(武术)为核心,以弘扬国粹为出发点,其基本目标是通过造就体、智、德全面发展的国民,从而达到社会道德、精神的完善,进而实现世界大同;精武体育会和精武活动的运作是精武主义实现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蔡锷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他的一生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倡导军国民教育,推行军国民体育,其军国民体育思想产生主要源于时代呼唤、文化教育陶冶与师友引导。他的以救国为根本目标、尚武为内在精神、军事为教育内容、强民为基本途径的军国民体育思想,为近代中国军队建设及国民体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功能,它不仅传达着一种文化,更传递着一种精神,而武化教育的实质就是倡导武术精神。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科研方法,围绕着武化教育的实质,以及武术精神的当代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其目的是更加全面地了解武术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探讨其在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其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当今社会。研究认为:武术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成为凝聚民族力量、彰显国家意志的利器,而且对于培养国民的尚武精神,唤醒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应该大力弘扬武术精神中所表达的“忠、义、信、勇”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提振民族精神,团结民众,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对于进一步唤醒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培养国民的尚武精神,更好地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得出:1)“为政尚武、武人专政”的“重武轻文”时期至“既重文事、又重武备”的“文武兼备”时期,军事武艺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2)“去武行文、废力尚德”的思想导致“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形成,学校武艺教育遭遇冷落;3)设“武举”、办“武学”,古代学校武术教育走向复兴,但“文武分途、以文抑武”的社会环境没有改变;4)“军国民教育”与“国粹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近代学校武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尚武精神”的手段。通过古近代学校武术变革的分析,给予当前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启示为:学校武术的兴盛与当时国家的需求、社会的需要息息相关。因此,当前学校武术教育改革需要重视以下几点:1)我国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现状,需要学校武术教育突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健学生体魄的能力;2)国家亟需加强学生道德礼仪规范,需要学校武术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礼仪道德的能力;3)国家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需要学校武术教育突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由于受到视觉文化时代感性审美的影响,当代武术出现了极端化的发展倾向。为了更好地促进当代武术的发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传统与时尚”“技击与艺术”“文化与物化”等多维二元关系进行了重新厘定。认为:只有坚持武术的传统并且使之与时代特征相融合才能体现出武术传统的与时俱进性,才能被社会大众广泛认可;只有抓住武术的技击本质并通过多种艺术化形式表达出来才能满足全球不同地域异质文化受众的审美需求;只有认同武术的文化价值并且积极的通过“物化”方式进行全球化传播才能将武术发扬光大,才能增强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站在“国际化”的高度,以“大武术观”的理念视野,对武术的继承与创新或曰武术的“变”“常”问题的理性探讨,为武术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武术对练作为竞技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武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命。但竞技武术对练中常出现“拳不触体”“等人”“等招”的问题,成为竞技武术对练发展的阻碍。以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竞赛和武打编排经验,对竞技武术对练创编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促进竞技武术对练项目的良性发展。认为,竞技武术对练创编应贯穿“为什么”话语,解决拆招与喂招的逻辑关系,可借鉴武打电影“角色塑造”“拳拳到肉”“情景设定”等演绎方法,实现“以假为真”的武术对练。  相似文献   

12.
从“武术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入手,从武术教学与“武术文化”的教育性、武术的发展与“武术文化”的动力性、武术的国际化与“武术文化”的民族性、武术学习与“武术文化”的激励性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重视“武术文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摘要:学校作为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一直备受学者关注。本文以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历史研究法等探源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形成模式,梳理学校武术教育百年的演进逻辑,并对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学理上的反思,以期为今后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借鉴。研究认为: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是一种“后发内生”的发展模式;其百年的演进逻辑表现为:从“武体分离”到“以武入体”的“体育化”演进;从“强种卫国”到“文化传承”的民族主义演进;从“由拳入操”到“段位入校”的“套路化”演进;从“以武强身”到“武以成人”的“身体化”演进。学校武术教育“体育化”的发展逻辑使其丧失了自主性独立发展的生存空间;学校武术教育“套路化”演进消解了武术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和技击表征的意义;学校武术教育应当承担起武术“拳种”传承的功能,实现对学生“武以成人”的终极教化。  相似文献   

14.
摘要: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廓清长期以来关于武术技击的争议问题。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技击神话、技击乌托邦、技击现实、技击辩护、技击伦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从民国期间的两次“国考”到现代的央视体育频道“武林大会”的技击实践来看,人们对传统武术的技击一直存在着理想化倾向,从而无法认识和承认自身;中国武术技击并非一味取巧,也有“什么都要练”的“泛和谐主义”;从文化三层次出发的武术文化分层来看,武术文化的核心从属于中国文化的核心,技击乃是武术技术层面的核心内容,因此,以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来界定与域外武技比较中的“我优他劣”并不合适;人们对技击欲望的无限追逐以及缺乏同步的德性训练,无法成为“有节制的人”,造成了对身体的损害;生存是武术的技击伦理,比试只是手段;囿于自身的想象,人们对待中国武术的技击观念难以超越自身所知,从而无法形“真正的自由意见”;当前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关注武术融合的过程和趋势,而不是一劳永逸的给出一个武术的确凿定义。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维度对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探赜,有助于深刻理解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内在逻辑和深层脉络。运用多重史料互证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基于话语构建视角,以中央国术馆为中心,围绕“强种救国”核心话语,探赜近代中国武术话语构建的三重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在“国之病夫”的隐喻与“身之病夫”符号的共同作用下,所激发的尚武图强思潮,是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起点。从理论逻辑看,在救亡图存语境下,从国家、民族、社会三个层面,寄望通过对国民身体的征用、对民族体育的坚守和对武者身体的规训达至民族复振和国家强盛之目的,是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机理。从实践逻辑看,在国术救国历史主题叙事中,中央国术馆通过多种举措激活国民武术价值观念的认同机制、坚守传统筑牢国民武术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国际推广构建民族文化符号和重塑国家形象,是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进路。以古鉴今,通过对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研究,提出中国武术应以国家意志为根本导向,以身国同构为逻辑理据,遵循民健国强发展进路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6.
摘要:从文化阐释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以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内地出现的一段近十年的“武术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回溯,解读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解释武术热产生的文化根源。研究认为:在“武术热”的文化空间中,武术以“侠”的符号被人们消费,并作为“对自我价值肯定以及自我超越”的信仰潜藏于人的心理空间,而“武术热”又最终体现为社会变迁的反应和社会心理诉求的回应。基于对“武术热”的文化阐释,认为当下武术的发展应:重拾武勇豪情,重塑尚武精神;深化武术教育,回归打练结合;顺应社会变革,适应个体需要;传承武术文化,重建民族主体。重点揭示作为符号文本的武术在武术热中的象征意义,以及武术热中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和社会心理诉求,并最终基于对武术热的文化考察观照现实,为当今武术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试图从对明清、民国、建国到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至今4个阶段武术思想的变化过程及其文化生态成因的考察中,寻得历史对当下武术发展道路困境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武术发展性继承了传统武术“侠义”“结社”的思想,民国时期发展性继承了传统军事武术思想,因而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武术自身也蓬勃发展。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期,武术思想与传统相背离,传统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受到排挤,武术“现代化”全面铺开,武术发展一度陷入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武术在探索中发展,逐步认识到只有民族集体性的文化传统回归,才能为武术的核心价值观的回归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兴起(1901-1911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在新政和军国民主义及新教育思想传播的大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开始了中国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体育教育,并且在体育师资的培养上做了一些工作.虽然具体实施的情形有好有坏,但是,清末体育教育的开创之功是极为重要的,并对后世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 “家”范式概念出发,结合武术发展的现实需要,梳理武术门户历史建构的内在逻辑。指出,武术门户的历史建构始终遵循着 “家”范式共相类推的制度传统,具体表征为 “家”文化传统的武术门户认知观念,“家”代际标识的武术门户技术体系,“家”亲情纽带的武术门户伦理话语,“家” 实践模式的武术门户内在超越。基于 “家”范式,武术门户以其内在的规定性,不仅摆脱了被外来文化同化与强制阐释的命运,而且使得林林总总的武术门户始终具有 “吾道一以贯之”的 “家”范式特征。推动中国武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双重价值等量齐观,既要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力与尊严,更要肯定 “家”范式传统中 “亲亲为大”的价值理念。在以古鉴今与中西会通中重构武术门户的内在合理性,重塑武术门户的正面形象,促进武术门户文化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20.
摘要:学校武术教育一直是教育部和武术界热议的焦点问题,针对学校武术教育所面临“名存实亡”的尴尬之境,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运用专家咨询等科研方法,对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在反思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务实推进学校武术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认为:对于学校武术,我们不仅要站在国家、民族的宏观高度进行深刻反思,更应该从微观的视角,采用教育的手段,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才是保障务实推进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正确选择。因此提出“简化套路,增加对抗”是学校武术教育的内在要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学校武术教育的可靠保障;“先粗、后细,再精准”是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要方法;“烘托氛围,提升趣味”是学校武术教育的必然趋势;“文武双全,德艺双馨”是学校武术教育的终极关怀。至此,学校武术教育务实推进的路径选择,为绘制当今学校武术教育的未来发展蓝图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