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新能源发电和分布式电源的并网容量不断增加,对电网在电压质量、功率稳定、网络损耗、供电可靠性水平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储能有利于提高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的消纳能力,促进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开发利用,在新能源、分布式电源与电网协调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章从新能源、分布式电源与电网协调发展需求出发,分析了储能在发电侧、大电网、配电网及用户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由于能源需求及环境恶化的压力不断增加,大力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已成为保障能源供应并改善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技术及政策的驱动下,分布式电源作为发展和利用新能源的一种有效形式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开发分布式发电可以充分利用以分布式形式广泛存在的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分布式电源就近并入配电网,可以降低线路损耗,改善电网末端电能质量,缓解用电压力,提高电网抗灾能力。但是分布式电源并入电网会对电网的运行控制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随着分布式电源装机容量的增长,分布式电源逐渐成为了电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将对安全可靠供、用电带来挑战。“用户侧分布式电源与电网互联技术标准研究”课题正是围绕现实需求而展开的标准化专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1,(17)
我国人均资源匮乏,且消耗极快。新能源发电具有绿色环保、可再生的特点,是目前及未来电力行业主要发展方向。随着新能源发电及并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其并网过程中给电网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也渐渐浮现,且愈加严重,本文对分布式电源进行简单介绍,然后从多角度研究分析了对新能源并网给电力系统带来的各种问题,并相应地给出一些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同时是资源消耗大国,而人均资源储量又偏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和巨大的消费需求使我国资源的对外依赖性逐步加强,环境污染也愈发严重.与此同时,我国很多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们还存在用电困难的问题.这些客观条件迫使我们更加努力寻找和开发新能源,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前,由于全球受环境问题的影响,使得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面临新的瓶颈。人类开始不断寻找新能源来代替传统能源。在一些发达国家,新能源发电技术现在已经成了他们解决电力系统问题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新能源的特点,接着详细介绍了几种新能源发电技术,包括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等,最后阐释了新能源发电对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今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须,而对新兴环保新能源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应用大大提高了太阳能逆变过程能量的利用率,必将成为光伏发电系统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6,(9)
电力能源是21世纪应用最为广泛的能源,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当下我国电力能源仍然主要以火电为主,水电、风电、太阳能以及核能发电等相关电力新能源的比重依旧占很小的比重。火电主要依靠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发电,但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加,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必然会有开发枯竭的时候,电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但当下,电力新能源的开发应用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基础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高效安全的利用好电力新能源。  相似文献   

8.
蔡立亚  郭剑锋  姬强 《资源科学》2013,35(2):250-260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是各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各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对各国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潜在资源量予以定义和整理,以此为基础提出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绩效指数(REPPI),对八国集团和金砖四国从2000年-2008年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绩效进行动态评价.之后,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绩效与宏观经济条件、技术进步、电力消费和R&D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了各国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绩效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REPPI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但REPPI的增长速度却低于发展中国家.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资源量丰富的国家,REPPI普遍低于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资源量匮乏的国家;技术进步和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R&D投入比重在推动REPPI提高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最后,给出了促进我国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16,(15)
光伏发电是一种新型的电力能源,这种新型能源的应用为我国新能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我国电力系统运行发展过程中大规模的使用光伏发电缓解了我国供电资源紧张的现状,促进我国电力实业发展与安全用电。  相似文献   

10.
建设新型能源城市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导向,太阳能热发电是未来我国解决能源为题的主要途径,通过对国内外能源发展的研究分析,提出未来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把握住新能源,逐步促使兰州市通过对多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加快其向新型能源型城市转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环保的意识不断增强,骑行和步行的势头迅速增长,在路面上成为了主流。为了能源高效利用,将行人行走的每一步转换为新的能源,设计了基于人压力发电的人行横道。装置由控制器、电能采集传感器、电能存储器、模数转换器、电源、通信模块及指示灯组成。利用压力发电技术实现智能人行横道,既能很好地保证绿色环保问题,又可以实现新能源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2.
日本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举措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日本在新能源开发领域的技术遥遥领先,为日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本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举措有: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政府扶持政策,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重点方向是核能、太阳能、方法内能、生物能及废弃物发电、氢能和燃料电池、地热发电等.日本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的成就给我们颇多启示:实施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后发优势策略;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扶持;优先开发利用具有资源优势的新能源;加快发展核能技术.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一个创新开发新能源的时代,我国对于新能源不断探索研究的过程,也为我国经济铺设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光明道路。风力能源作为我国目前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代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以风力能源基础而建立的风力发电系统有效的节约了我国传统电能发电的资金成本,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迈上更高层次的舞台提供了一个跨越式的高阶梯。然而,我国的风力发电系统因为还处于逐步完善的发展阶段,部分功能还有待开发,在发电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所以,这些问题亟待有思想有技术的专业人士去发现去解决,积极地推进我国新能源的良好发展。本文论述了风力发电过程中电子电力技术的具体应用,希望对我国新能源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6,(23)
随着对常规能源有限性的认识,以及开发产生的负效应,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新能源的应用。新能源的储备更加丰富,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对环境减轻污染或者做到对环境的零污染,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落实。本文主要对新能源发电发展的规划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对能源的需求也在逐年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石油能源也在逐渐枯竭,能源的紧缺已经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造成了阻碍,尤其在电力行业当中,需要我们开发新能源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同时我国也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尝试。首先简要分析了现阶段新能源发电发展的情况,之后介绍电网归划的相关概念,最后说明了其中的关联,阐述了其所造成的影响,希望给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能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面对21世纪的能源需求,863计划能源技术领域旨在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新发电技术,开发核能等新能源。  相似文献   

17.
能源危机以及环境的恶化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为必然.但是由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时间比较短,所以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如何开发新能源汽车保险成为当前保险业及整个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新能源汽车保险的需求、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开发新能源汽车保险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正面临较危机的资源储备量短缺问题,国民未来的生活离不开大量能源资源的供应。仅依靠传统能源物质的开采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的需求,所以开发新能源物质迫在眉睫,同时这也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电能是其他能源经过转化而产生的在生活及生产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能源,它的出现与普及使用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章节。目前在电力系统中也在进行不断的进行,新能源发电逐渐代替传统能源发电方式,这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发电对传统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19.
光伏发电系统所具有的效率高、清洁无污染、资源广等优点是新能源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光伏发电系统的技术及应用现状,并就光伏发电系统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为我国新能源的发展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信息》2002,(2):26-26
1.电源 努力改善电力投资环境,保持相应的电力建设规模,保持电力供需的平衡."十五"末期,全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3.9亿千瓦,其中水电9500万千瓦,火电28600万千瓦,核电870万千瓦,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120万千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