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表现为:(1)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自己。(2)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即使是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明确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在方法论上就要求“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相似文献   

2.
林建成 《教学与研究》2003,42(11):59-62
把认识看成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还只是从现象形态上看待认识 ,没有揭示认识的本质。认识本质上是人的社会生活的表现 ,是关于人自身的认识。在认识本质的问题上 ,我们应当重视马克思的“表现说”。把“反映说”与“表现说”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高二思想政治第五课在分析现象和本质的联系时指出,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事物的现象有两类,一类是真象,一类是假象,真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对此,我们应如何正确理解呢?唯物辩证法认为,本质和现象是既对立又  相似文献   

4.
“写文章,从命题立意、选材布局、遣词造句,直至推敲修改,每一步都离不开分析。”分析,就是思考,它是认识的手段。没有分析,认识将是肤浅的;没有认识,表现便成呓语。如何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特点、本质和意义的分析能力?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5.
现行高中哲学教材中有两处“看本质”内容:一处是第三课在讲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看问题要看本质、看主流(以下简称第三课“看本质”);另一处是第五课在讲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下简称第五课“看本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这两个“看本质”有何异同?怎样理解?下面就此谈一点个人浅见,请  相似文献   

6.
现行高中哲学教材中有两处“看本质”内容:一处是第三课在讲“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看问题要看本质、看主流(以下简称第三课“看本质”);另一处是第五课在讲“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下简称第五课“看本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这两个“看本质”有何异同?怎样理解?下面就此谈一点个人浅见,请专家学者指正。笔者以为,教材中这两个“看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表现在:首先,两个“看本质”的含义不同。第三课的“看本质”,实际上是看…  相似文献   

7.
1 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的概念是人对于世界过程的统一和联系、相互依赖和整体性的认识的一个阶段。”“规律是现象中巩固的(保存着的)东西。”因此,“规律是本质的现象”,“规律和本质是表示人对现象、对世界等等的认识深化的同一类的(同一序列的)概念,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规律,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的规律。因为它与自然规律的形成以及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它并不纯粹表现为一种自  相似文献   

8.
假相新析     
关于“假相”这个范畴,几乎所有的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都有涉及,但却都未能很好地深入分析。国内发行量最大、使用最普遍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教科书是这样论述的:“和真相相反,假相是指那些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客观事物的本质,大量地表现为真相,但假相在自然界,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客观存在、屡见不鲜的。如帝国主义高唱和平的赞歌就是以虚假的现象表现了自己的本质。假相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各种客观的实际条件造成的,因而不能把它同标志主  相似文献   

9.
1.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 (一)原理内容:(见教材) (二)运用范围:根据这一原理,说明人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说明人们由认识事物的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为把握事物的本质创造必要的条件,人们还必须学习逻辑思维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2.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原理 (一)原理内容:(见教材)  相似文献   

10.
修辞本质问题,是修辞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问题。综观修辞学史上各种观点,因分析的角度不同,差别很大,有“美辞观”或“文辞修饰加工说”、“就意修辞观”或“语辞调整说”、“表达效果观”等,各有各的道理。随着修辞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修辞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同义形式选择说”最具影响,似乎更接近于修辞的本质。但上述各家说法都不能完全概括修辞的本质,他们都忽视了语言同义形式或同义手段的创造在修辞中的重大作用。修辞现象的不断丰富和语言的不断发展,都离不开人们的创造性劳动。本文在评析修辞…  相似文献   

11.
当前,语文教学不仅表现在对语言现象的讨论越来越丰富,有’一个从少到多的发展态势,对新语文现象的讨论愈益具体细致,而且表现在对语言趣尚、本质的认识、把握和理解愈来愈深入了,文学观念的理论色彩浓郁了,理论水平提高了,更接近人文的本质了。困此,“诗赋欲丽”成为今天很多语文批评者的理论依据,我们要准确理解“诗赋欲丽”的内涵,首先必须对“丽”涵义的演变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12.
我国哲学教科书对本质的含义,认为即事物的内在联系、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事物的根本性质;对本质的特点,认为是相对稳定的一般的东西,是通过现象表现的;对本质结构是没有论述的。笔者认为,只有以事物的根本性质来表述本质范畴才是恰当的;本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性的同时,又具有可变性、具体性和可转化性等特点;本质是有结构的。确定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指它的根本性质是具体的发展的是有内部结构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个历史概念。邓小平讲的“本质论”的含义: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是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本质论”的新意是:把发展生产力看作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社主义社会根本任务认识的升华;把解放生产力看作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新的认识;把共同富裕和生产力相联系来确定社会主义本质,是与传统认识有区别的认识。“本质”论的前提: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讲的;是对我国原有政治经济体制弊端讲的;是对当代国际环境讲的。  相似文献   

13.
实质即本质,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这样解释:“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历史现象纷繁芜杂,有真象也有假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因此,许多学生遇到“实质”问题往往会出错。笔者就关于实质的三种设计与解答方法,提出己见,以抛砖引玉。关于“实质”的设计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直接设问,即实质“是什么”。这种问题的解答难度相对较小,可用逻辑思维方法去做。例如:欧共体的实质是A.资本主义自由竞…  相似文献   

14.
修辞本质问题,是修辞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问题。综观修辞学史上各种观点,因分析的角度不同,差别很大,有“美辞观”或“文辞修饰加工说”、“就意修辞观”或“语辞调整说”、“表达效果观”等,各有各的道理。随着修辞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修辞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同义形式选择说”最具影响,似乎更接近于修辞的本质。但上述各家说法都不能完全概括修辞的本质,他们都忽视了语言同义形式或同义手段的创造在修辞中的重大作用。修辞现象的不断丰富和语言的不断发展,都离不开人们的创造性劳动。本文在评析修辞学史上各家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和论证我们对于修辞本质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考情分析 “认识肤浅、内容单薄”,是考场作文的“常见病症”。“认识肤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只看到现象的浅表内涵或次要特征.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核心,文章见解庸常甚至低幼化,缺乏新颖独到的看法:不能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来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不能揭示不同事物或现象之问的紧密联系与根本区别。看问题片面孤立。  相似文献   

16.
“本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数学知识的本质是客观世界在数和形的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及其利用这些反应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本人在平时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努力整合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现象进行分析,力求透过现象看本质,努力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尽可能地得到更大、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哲学高度认识、分析和把握法律本质是法律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现象与本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均可以认识、分析和把握法律本质。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 ,一些教师常会引用这样一个现象来说明什么是假象 ,那就是“直筷子插入水中发生弯曲”。教师往往会这样向学生解释 :假象是以歪曲的、虚假的、相反的方式来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筷子本是直的 ,插入水中却发生了弯曲 ,“筷子变弯”就是“筷子本为直”这一本质的否定性表现 ,是以歪曲的方式来表现本质的现象 ,所以是假象。笔者认为 ,这一结论的得出是经不起推敲的。“筷子本是直的”这一点儿没错 ,但它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吗 ?稍有哲学常识的人都会明白 ,它和其他任何现象一样 ,也是一个普通的现象。我们能把歪曲反映某一现象的现…  相似文献   

19.
“规律”是哲学部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命题的关注点。要正确理解“规律”,需把握好以下六对关系。一、规律与现象的关系区别: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比现象深刻,而现象比规律丰富;现象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的,而规律只有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联系: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与规律统一于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维,完成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才能把握规律。二、规…  相似文献   

20.
人们认识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自然美的发现离不开自然与生活的客观联系.人以自然界为食粮,将其作为意识的一部分与艺术的对象,在情感和意识中复现人自身,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艺术创作也是在了解自然、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倾注个人感情。用“美”的思维去生活,对“自然美”的进一步探索与发现,将是人们生活中乐趣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