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杯     
有一次,孩子们喝水时我也有些口渴,所以就接了一杯水,跟孩子们一起喝。看着孩子们不爱喝白开水的样子,我突然灵机一动,跟旁边一个孩子碰了一下杯子,随口说:“干杯!”这个孩子很高兴地喝了一口水,说:“谢老师,干杯。”于是,我们俩又碰了一杯。其他的孩子也被吸引过来,都争先恐后地和我干杯。我说:“咱们干了杯就得大口喝。”不爱喝水的毛毛特别高兴地点点头,端起水杯大口地喝起来。最后,还向我扬了扬水杯:“老师,我喝完了!”“好,你真棒,喝了这么一大  相似文献   

2.
老师的错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口渴了,我让孩子们分组去喝水。这时我发现有个孩子正有些吃力地去拿我的杯子,我的杯子放在钢琴上。他踮着脚才刚好够着,因为这个孩子平时比较调皮,我发现了之后有些生气,心想,不好好喝水,去拿我的杯子干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等待的美丽     
最近,看到《山东教育》“创新教育百例”栏目刊发了一篇题为《让孩子把话说完》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个小故事:口渴的妈妈本想让孩子把两个苹果分给自己一个.儿子却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感到失望的妈妈没有斥责孩子,而是耐心地等待孩子把话说完——“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妈妈听后眼里充满了泪花。  相似文献   

4.
家长在教幼儿看图识物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下列几个问题: 问题一,以图画所提供的答案为唯一标准。家长们习惯按图画的文字说明教幼儿识物,要求答案也是唯一的。比如说,画册上有一个人拿着一个装着透明液体的杯子,文字说明是“喝水”,大人们就教“喝水”,其实孩子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喝酒、喝药、喝饮料等等,何必一定因要与书的答案一致而扼杀孩子的想象呢?聪明的家长应尽可能地让幼儿发挥  相似文献   

5.
期盼关爱     
孙锡现是个小男孩,不爱说话,也不大惹人注意。有一天喝水时,他走到我跟前,小声问我:“老师,是用自己的杯子喝水吗?”我摸摸他的头,说:“对,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杯子喝水。”第二天喝水时,他又来问我:“老师,是用自己的杯子喝水吗?”我又习惯地摸摸他的头,说着和昨天同样的话。说完,我想:不对,孙锡现这孩子并不健忘,为什么昨天告诉了今天又来问呢?这时,我无  相似文献   

6.
在法国,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中国妇女带着孩子去法国旅游,一天,她带着孩子到法国朋友家做客,热情的法国女主人作了礼节性的欢迎之后,便问中国客人喝点什么,中国客人按照本国的传统习惯回答说:“随便。”接下来,主人又问孩子喝点什么,未等孩子自己回答,孩子的妈妈就抢先说:“别管他,我喝什么,他喝什么。”法国女主人很不理解地说了一句:“让孩子自己选择。”然而,孩子的妈妈仍固执地表示没有给孩子选择的必要,最终孩子还是没有得到选择的权利。有人说,中国的家长太累,责任心太强。的确不假,许多时候,家长成了孩子…  相似文献   

7.
放学后,明明一进家门就直奔电冰箱,“咕嘟咕嘟”地喝饮料——从小到大,他就没有喝白开水的习惯。很多很多孩子都是这样,几乎是喝着饮料在甜水中泡大的,对白开水的晶莹却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长成一个体重过重却营养不良的小孩,对将来的生长发育乃至一生的健康带来影响。所以,当妈妈的要想点办法出来,让孩子多喝点水!其实,从饮料到开水,孩子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为了鼓励孩子喝水,父母可以自制一些带有蔬果鲜汁的饮料。这样的饮品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卫生安全,而且经济实惠,操作简便,还可避免市场购买的各种添加色素、防腐剂的对…  相似文献   

8.
这样一则童话,猴妈妈让小猴给外婆送一只乌龟煲汤补身子。半路上口渴了,丢下乌龟到溪边喝水。喝完水回来,乌龟已无影无踪,小猴只好哭着跑回家。猴妈妈教导小猴说:“你应该搬块石头把乌龟压住。”第二天,妈妈让小猴给外婆送豆腐。走到半路,小猴又要喝水了,为了不让豆腐跑掉,就搬了块石头  相似文献   

9.
——早上醒来,小手指指衣服,起床啦,妈妈快给宝宝穿衣服吧,——早饭过后,往门口一站,拍拍门,宝宝该出去玩喽!——口渴了,小手会圈起做杯子状,放到嘴边,头还一仰一仰的,哈哈,宝宝要喝水喽,得快点,否则还会发火哦!——再见时,挥挥小手;高兴时,拍拍小手……宝宝的上述举动是否会让你激动不已、乐不可支?当激动过也笑过之后,小爸小妈有没有想过,这些看似简单的手上功夫,对于宝宝来说,其实是一个重要阶段的标志——宝宝要学说话了。当宝宝处于学语言之前青黄不接的时候,就需要另一种“语言”作为过渡,帮助宝宝开口说话,这就是婴幼儿手语。在欧美等国家,婴幼儿手语已经成为一项时尚而又实  相似文献   

10.
我和妈妈吃饭时都有个坏习惯,就是边吃边喝水,虽然我知道这个习惯不好,可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怎能说改就改?今晚上的菜非常丰富,我一边迫不及待地往碗里夹菜,一边还准备起身拿一杯早已倒好的凉茶。这时妈妈一筷子打来说:“吃饭不能喝水,这个习惯不好。”我一嘟嘴,心里自然不快,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家庭都有一种风气,每一个家长都有一种习惯,长时间下来.这种风气与习惯便形成了“家风”。良好的家风,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影响孩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12.
家教二题     
做个“懒”妈妈一天,一岁半的儿子常问想喝水,他伸了伸胳膊,够不着桌上的杯子,便喊:“妈妈,你给常问端。”我想了想说:“你的小脑瓜呀,它可聪明啦!你动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能够着杯子呢?”儿子略一思索,即刻跑到餐厅,搬来他的小椅子。踩着椅子,儿子捧起了杯子,喝上水啦!儿子笑了,我急忙地给他鼓掌。对于一岁半的儿子来说,这是创造性的胜利。他的脸上充满成功的喜悦,并从此经常利用小椅子解决类似的“难题”。儿子想戴上帽子下楼去玩,但帽子挂得很高,儿子踏在小椅子上依然够不着。儿子求助于我,我说:“你自己拿吧。”…  相似文献   

13.
二年级的贝贝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说话慢条斯理,动作不紧不慢。有时看着妈妈着急的样子,还会嘟哝:“有什么好急的啊,真是的。”一天,贝贝拿回来考试卷子给妈妈签字,妈妈看着看着,气就来了:“你看什么呢?这里明明写着‘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你为什么就写一个呢?”贝贝说:“没看见呀。”妈妈急了,瞪着眼睛:“你的眼睛干什么用的……”贝贝嘟嘟囔囔地说:“就是没有看见嘛!”妈妈很无奈,因为听到孩子说的最多的就是“没有看见”。  相似文献   

14.
邱荣梅 《幼儿教育》2000,(12):27-27
班上有几位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时,总是对我说:“老师,给我们孩子多喝点水。”对此,我总感到纳闷,因为我班每天安排四次幼儿集体喝水,其余时间也不限制喝水,随渴随喝。按理说,幼儿喝水不算少了,为什么家长却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喝水少了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观察幼儿的喝水状况。格格咳嗽了,我让她去喝点水,只见她取下自己的水杯,很熟练地扭开保温桶开关,一会就接完了水。我走过去看她的杯子,发现她接的水还不到杯子的1/4,我问她:“你每次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虽能把牛牵至河边,但不能强迫牛喝水!”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再温驯的牛,如果它不口渴,就算把它带到河边,也不会自动去喝水。对待孩子也是一样,催促孩子读书,或强迫他打开书本,若是他根本不想吸收阅读的内容,一切都是枉然。孩子如不想“喝水”,知识便“一滴”也无法渗进脑中。不仅如此,强迫孩子读书,有时反而会引发不正常的拒绝读书症。孩子可能会推说书桌有异味,或一打开书本,肚子就疼痛不已! 话虽如此,但也不能采取放任态度,做母亲的应该想办法让孩子自己爱念书,而不是被父母强迫去读书。  相似文献   

16.
当你喝水时,你习惯怎样拿杯子?A.拿杯子的上端B.拿杯子的中央C.拿杯子的下端D.以两手拿杯子E.喝水时会摇晃杯子F.一手拿杯子,一手拿其他东西选择A的人:习惯用手拿杯子的上端喝水的人,对于细微之事并不太在意,是一个爽朗乐观的人。你的声音一般都很洪亮,喜欢边喝东西边说话。  相似文献   

17.
特殊的作业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回家后对妈妈说三句话,分别是“妈妈,你辛苦了”、“谢谢你,妈妈”和“妈妈,我爱你”。到了家,我乖乖地走进书房做作业。“咦,这孩子怎么了?今天怎么这么听话?”妈妈把头探进房间,望了望正在做作业的我,感到很惊讶。我听了,暗暗窃笑。她不知道,今天女儿有一个“阴谋”。我写了一会儿,便喊道:“妈,我口渴了,请你倒杯果汁给我,行吗?”当妈妈把倒好的果汁递给我时,我站起身,  相似文献   

18.
如果妈妈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就会造成孩子的“恋母心理”。一般来说,过于恋母的孩子往往是由妈妈的“感情私有”造成的——这些妈妈希望孩子只爱她一个人。妈妈的这种私心往往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人的性格大多是在一生最初几年内形成的。婴儿时期,妈妈对孩子的搂抱、缠绵的歌声、轻柔的爱抚,这种种良性的刺激对婴儿的身心发育都是极为有利的。随着孩子的长大,妈妈对孩子的爱抚如果依旧如故,这样会人为造成孩子的婴儿化心理时期延长,干预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孩子的“恋母心理…  相似文献   

19.
一个孩子在家里不慎扳坏了爸爸刚给他买的电动玩具。当妈妈回来问是谁弄坏的时候,这个孩子便自觉地点头承认了是自己所为。这时这位孩子的妈妈是怎样处理的呢?当然,她和时下许多不懂教育方法的妈妈一样,当即给了孩子一顿训斥“,你是怎么玩的,花了那么多钱买的,玩了一会儿就弄坏了,以后别买了。”同时追问孩子是用哪只手弄坏的,并执拗地扯着那只手,打几巴掌惩罚它所犯下的“罪行”!这位妈妈只知道心疼电动玩具是花了几十元钱买的,她认为,打了孩子一顿,是教育他要知道爱惜东西。但是她却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无形中就教给了孩子这样一个道理——…  相似文献   

20.
<正>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孩子身上的每一个习惯,无论好与坏,都藏着父母的影子。作者为大家列出了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9个坏习惯。1.手机不离手曾在地铁上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妈妈带着孩子人手一本书,坐在座位上看得特别投入;就在他们的旁边,另一位妈妈在用手机刷短视频,旁边的女儿也跟着一起看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