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放大学与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发展,对开放大学在线教育平台的功能也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以EduTools的框架和指标为基础,对开放大学在线教育的新旧平台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终身学习的需求对平台提出优化建议。平台可以从强化交互功能、优化评价方式、拓展课程资源和提升服务支持四个方面升级相关功能,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2.
开放教育中教学资源数量大,课程文档、视频、试题库、课件资源和老师信息等教学资源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资源具有分布性、动态性、异构性等特征使得资源的分配和调度变得相当复杂。文章介绍了基于语义网格技术的网上学习平台,并给出基于语义的分布式基础结构,以达到网上学习数据资源的共享目的。通过可用技术的整合,尤其使用语义网格、协作工具、个性化和知识管理技术,来改进一个点对点的网上学习基础结构。  相似文献   

3.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的相互融合,移动教育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探索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是开放大学开展网络远程教育重要手段之一,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新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4.
北京开放大学学习平台是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和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合作开发的新型网络学习平台,它包括了行政和管理功能、课程内容功能、学生学习功能、交流和协作功能、作业和评估、评价和质量保证六大模块。与第一代、第二代网络教学平台相比,其基于Web2.0技术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设计,并增加了学生学习功能、评价和质量保证两大创新功能。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以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5.
终身学习社会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源于社会的变迁、知识的扩张、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寿命的延长等因素,并且随着终身学习社会的逐渐形成,其个性化特征也愈发显现。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正在进行的开放大学建设应该走向何方,以何种方式来满足人们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对终身学习社会的认识出发,探讨北京开放大学的建设背景、理念、基本思路和具体实践,以期为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开放大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建设学习型城市要通过完善的全体国民教育来实现。以远程开放教育为主体的电大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在构建学习型城市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大教育应创新自己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为创建学习型城市服务。  相似文献   

7.
在线学习平台是开放大学为学习者开展有成效的自主学习创建的信息化支撑系统。本文以北京开放大学学习平台建设及初步实践过程为案例,从选型、改造、功能及教学应用以及平台的运行与支持等角度分析介绍了Moodle平台的探索,从中汲取在线学习平台建设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8.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针对北海企业园区员工急需学习培训提高的情况,我们探索建设了北海企业园区终身学习平台,将其教育功能和学习机制定位为学历和非学历兼顾,明确了其联合多元办学的建设机制,并从其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为成人高校在企业园区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互补发展做了较有成效的尝试,为北海社区教育探索出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终身学习体制的构建与发展逐渐成为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下,我国终身学习体制构建尚不完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在国民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依旧偏小,劳动力知识技能水平仍然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现实状况表明,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以远程开放教育推动终身学习体制的构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将北京建设成为学习之都是首都战略发展的重要目标,首都教育特别是远程教育的发展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首都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势和远程教育的诸多优势,提出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统筹开放教育资源,搭建远程学习平台是较低投入,较高产出,又好又快实现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温国庆 《职大学报》2014,(6):96-100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组织日益受到重视。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为组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参与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对远程开放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远程开放教育在参与组织学习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障碍,需要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建师资队伍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开放大学是满足人们终身学习多元需求的重要载体,但是在电大向开放大学的转型过程中,开放大学还存在着功能定位模糊的现象.在终身学习的多元需求下,开放大学应充分发挥促进教育公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为人们的终身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开放大学可以通过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质量保障体制和建设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等举措,来实现其为终身学习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为我国开放大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开放大学也面临生源竞争激烈、多样化教育需求、社会知名度偏低等方面的挑战。开放大学具有系统办学、网络教育技术、多种教育资源互补等方面的优势,但在师资力量、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存在劣势。当前开放大学应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着重考虑优势因素和机会因素,努力将自身的优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相匹配,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以达到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终身学习逐渐成为各国政府执政的重要教育理念,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存在诸多问题。回顾世界经合组织(OECD)国家终身学习政策发展的历史,许多政策依旧缺位,在现实中存在诸多的挑战,终身学习理念缺乏统一且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新世纪终身学习政策的完善,需要在几个方面深入开展:首先要协同发展,政府各个部门联合制定策略;第二要有体系保障,使国家资格体系与终身学习政策密切配合;第三是经费保障,建立完善的终身学习资助体系;第四是质量保障,制定符合终身学习特点的学习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基地作为西城区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示范区六大重点示范项目之一,承担着为区域市民提供方便、快捷、务实的学习服务的重要任务。在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基地建设过程中,西城区充分发挥区域内教育、科技、文化等单位在创建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积极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区域内的多元化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具有品牌特色和深受市民好评的学习基地不断涌现,市民的学习需求和文化需求在满足的程度和层次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是一个能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的学习环境。为了构建这样一个环境,本文立足于现有条件探讨了如何通过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学习云平台、基于BGP协议的网络互联解决方案、基于SOA架构的学习管理平台、规范统一的信息标准与学习资源制作平台以及支持服务平台等要素整合现有资源,提供未来发展空间,从而搭建起能支撑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环境,以满足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以网站平台为单一载体的终身学习平台,覆盖面有限,不能真正满足所在地区不同人群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本文提出的创新型区域终身学习平台,基于三网融合的理念,按照"云—路—端"的设计思路,资源与数据集中在"云"平台上;借"路"于互联网、数字电视网、无线网、移动通讯网等多种网络;居民通过多种学习终"端",包括智能手机、PAD等移动设备和台式机、电视机等固定设备,自主开展学习;实行"一人一账号一档案"的管理,居民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统一管理,同步更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三所开放大学正式成立,标志着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新的办学和育人模式、新的运行机制的新型大学的诞生。开放大学在学习型;陆会建设、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9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间的矛盾、推进国家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将起到重大的作用。同时开放大学应该在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加强探索和创新,要在信息技术-9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上下更大的功夫,以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创新的着力点,建立有中国特色、造福千千万万学习者的开放大学。  相似文献   

19.
开放教育课程平台建设是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学习者自我设计和终身学习需要为目的,进行建设的一项工程。由于它建设的体系是模块化、多层次、多通道的立体化课程平台,因此课程平台体系架构的规则是必须要进行研究的。文章论述了课程平台概念的认识;课程平台的基本框架的学科融合、培养方案的把握、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等基本问题;体系结构的建立和复杂性的管理等。  相似文献   

20.
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学习支持服务属于重要的一大功能,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支持服务的顺利开展,需要将整个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作用体现出来,必须要进行综合分析和考量,以此来发挥出对学生学习的扶持和帮助性等作用。文章主要以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为论点,重点总结了几点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