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的艺术类课程发展,必须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才能为艺术学科的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和平台。文章从艺术专业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的课题体系建构出发,提出高校艺术类课程在专业通识教育上要重塑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科学设置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教育课程上要推动艺术专业课程的不断整合、强化艺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以此推动艺术课程体系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艺术通识课程“艺术的启示”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分析了高校艺术通识课程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所产生的美育影响,提出了艺术通识课程在培养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形成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以及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审美能力三个方面所发挥的有效作用,以此阐明艺术课程中所包含的美育价值及其实现的意义和目标。  相似文献   

3.
以教学注重结合实际应用为主要特色的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其课程结构涵盖了人文通识课程、教育通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以及专业实践课程,重点突出了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其课程设置的特点:夯实专业能力的专业的课程体系;凸显学科领域幼儿教育理念的专业综合课程;强化教学实践能力的专业实践课程;注重儿童艺术教育的艺术综合课程等,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作为高校通识教育内容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通识教育,在当前工科院校教学体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此,结合艺术通识教育在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健全专业技术人才的自主人格、引领个性健康发展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深化艺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交叉渗透、加强艺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优化理工科学校艺术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军 《考试周刊》2013,(20):151-152
当前,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日趋受到重视,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类通识教学课程以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众多院校开设了相关美术通识教育课程,然而专业美术所遵循的传统教学方法无法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知识体系与教学方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起步晚,办学经验不足,在功利文化的影响下,只突出做事的教育,忽略了做人的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要极不相称的现状。为扭转这种摆动的教育局面,开展通识教育,高职院校应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通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专业教育中贯穿通识教育的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动其实施通识教育的积极性,探索符合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模式,以促进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对通识教育的功能研究存在着严重的偏差,更多地关注通识教育的创新功能,忽略了其文化精神传承功能,而在人文精神发生集体性危机的中国当下和全球化语境下,通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精神传承途径,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应该把“文化自觉”理念贯注到每个大学生心中,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铸就主体精神的文化自觉,这是当前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旨在培养有价值信仰、人格完善、勇于社会担当负责的理想主义者。通识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其文化在通识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和阐述大学文化内涵及其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从通识教育的目的、课程及其过程三方面讨论了通识教育的文化价值,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文化营造及其价值挖掘是通识教育得以改善和质量提高的必须选择。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理念要求高校人才培养采用知识系统化、一体化的模式,培养具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和进步事业的积极参与者。这正好为解决当前艺术院校学科环境单一、知识结构不完善、学生知识面偏窄等弊端提供了理论指导。艺术院校践行通识教育理念符合时代对培养全面发展艺术人才的要求,符合优秀艺术人才成长规律,符合艺术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因此,我国艺术院校应该在优秀大学文化的引领下,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的制度作保证,用踏实的行动和有效的实践全面开展通识教育,从而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专业的积极参与者。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旨在培养有价值信仰、人格完善、勇于社会担当负责的理想主义者。通识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其文化在通识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和阐述大学文化内涵及其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从通识教育的目的、课程及其过程三方面讨论了通识教育的文化价值,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文化营造及其价值挖掘是通识教育得以改善和质量提高的必须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以教学为主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升本时间较短。学校缺少深厚的的文化积淀及高度的文化自觉,要实现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就只有将文化功能与人才培养功能相结合,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来实现大学的文化使命。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需要通过专业教育来完成,而文化修养则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因此,明确通识教育理念,重视和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加强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通识教育质量,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高职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在实践中亦存在诸多限制因素。高职院校应首先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通识教育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实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突出职业特点的通识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思想,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通识教育功能等途径来实现通识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受到愈来愈多高校的重视和青睐,但是囿于我国高校传统专业教育体制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对通识教育理念认识的不足,导致高校通识教育改革陷入进退维谷的实践困境之中,如“专业本位”的实践逻辑削弱了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多学科的折衷平衡消解了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通识教育的“课程化实践”遮蔽了文化育人的体系化建构等等。对此,我国高校亟需摆脱旧有观念和体制的禁锢,确立“文化育人”的通识教育核心理念,促进通识教育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起全员参与、多元协同的育人体系,进而推动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提升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高职通识教育研究是高职教育人对高职教育本质认识的一种深化和凝练,是对高职人才成长规律的透视。高职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的差异自然造成高职通识教育不同于已有的通识教育。本文所指高职通识教育的本质是高等教育文化价值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它是基于专业又高于专业的、引领高职生以高等文化方式学习工作生活的教育,从地方高职院校的角度,提出目前高职通识教育的实现途径也要区别于普通本科的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5.
试图从通识教育对高素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的深远影响出发,提出应正确理解“专业主义”背景下的通识教育课程,结合专业教学设计“融渗教学”,对学生进行学术传统风气与社会个人观念的熏陶,并积极开展以人文精神为引导的课外活动,从而拓展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选取美国哈佛大学“外国文化领域”通识课程《中国日常文化与生活》与国内某大学“历史文化领域”通识课程《美国历史与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了这两门通识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提出改进我国大学“历史文化领域”通识课程教学设计的建议:聘请外籍教师合作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毅力;加大对多学科综合的通识课程的开发;调整相关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改进相关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及考核方法等.  相似文献   

17.
世界性的通识教育依据其哲学基础、课程体系和历史路径可以划分为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两大类型.美国模式的通识教育视通识教育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征是本科前两年课程模块设置突出自由教育的特征,强调课程设置的本科生学习自我建构,后两年则以专业规格设置课程体系.欧洲大学通识教育的特色是以专业教育的形式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他们否定共同课程的有效性,认为通识教育的目标必须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将通识教育课程结合到整个大学的学术活动中.每一种模式都指向其合法性基础,即精英教育和自由教育的价值预设,并有效达成.欧美不同范型的通识教育说明,即便是相同的教育目标,也没有统一或不变的模式,每一种教育模式的背后都是历史文化与国家民族特色的印记.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目前国内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特点、实施途径、必要性以及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从而找出国内现有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研究所存在的局限,为我国今后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研究的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宋芷 《文教资料》2007,(28):190-19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艺术通识课的设置是高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通识课教材建设的程度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标准之一,在高校的发展中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就高校通识课艺术类教材建设与管理两方面工作的科学性进行阐述,以使通识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更符合学生意愿,丰富学生美感经验、陶冶学生的人文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主要学习美国。美国通识教育发展史上有六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改革都有不同的背景、目的、课程设置与要求。但是无论在哪个阶段,专业主义、宽厚的基础、共同的文化理解都是通识教育中不变的要素。这些要素是通识教育的精髓,它们对于我国纠正大学专业教育弊端、培养学生宽厚知识基础和对社会理解的共同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