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验证SNARC效应心理数字线假说,研究设计了三个实验探讨心理数字线表征激活对SNARC效应的影响.实验一通过奇偶判断任务对经典SNARC效应进行重复验证;实验二通过纸笔填充任务和视觉呈现对正向(从左到右)心理数字线进行激活,研究其对SNARC效应的影响;实验三则通过与实验二类似的方法探讨反向心理数字线激活对SNARC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激活和正向激活条件下出现了经典SNARC效应,但正向激活并没有促进SNARC效应;反向激活抑制了SNARC效应.说明数字线的表征激活会影响SNARC效应,心理数字线假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心理效应有许多是属于偏见,具有消极作用,但只要恰当地利用,也可以发挥出积极作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师生“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作为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研究现代心理效应,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发展规律组织教学。如何利用心理效应来促进化学新课程教学?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一二,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养老不仅仅是经济养老,而且是精神养老。通过对城市老年人的调查,发现城市老年人心理需求主要有社会生活心理需求、家庭生活心理需求和性心理需求。这些心理需求具有年龄效应、性别效应、文化程度效应、婚姻状况效应和养老方式效应。因此,对于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应该有不同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4.
心理效应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是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先导。正确运用期待效应、心理连动效应、蝴蝶效应和威信效应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又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现象和规律,是因人和事物的行为作用,而引起他人和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教学中的心理效应一般指,师生相互交往中的某些心理活动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一般说来,心理效应对教学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巧妙合理地运用心理效应,往往能使自己的教学事半功倍,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心理效应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发表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表有特定含义和多个种类。它与编辑、出版、发行、传播既有关联又有不同。章发表具有作主体性、精神作用性和批量复制性。发表既能对写作自己,更能对广大读一社会产生巨大效应。发表心理总会始终贯穿并且支配或影响整个写作过程。发表的章在价值和影响上可以分为至高、亚高等五个层次,发表媒体的外在层次也可以从多角度划分。发表主体应当遵守各种有关规则,并且投合社会需求。把握正确方略,以求发表成功。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在双向择业中,对自己、职业及其周围环境的认识、了解和推理、判断的不准确而容易产生择业偏差。择业偏差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包括对自我认知不准确,对职业认知不准确,对周围环境认知不准确。在辅导中,改变他们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认知,对他们进行认知心理辅导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非常有效的途径。认知心理辅导主要从合理的自我评价、理想的职业选择、正确面对现实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挫折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挫折心理通常表现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恋爱和家庭经济等方面。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应对挫折,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采取极端行为攻击他人或结束自己的生命。心理弹性理论表明,通过心理弹性干预可以激发和促进大学生形成心理弹性,成功应对挫折,并达到良好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9.
心理评价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评价是整体上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对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出正确评价,就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建议,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的今天,研究心理评价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评价与心理评价评价是主体以一定尺度和标准来判断事物价值的观念活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活动,都离不开价值这个轴心。由于评价是价值判断活动,所以,它不同于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为目的的认知活动,而是表现出自身的特点:评价是对价值的判断或特殊反映,是掌握价值的观念活动;评价是以一定的尺度和标准来判断事物的价值;评价是直接指向实践,为活动选择服务的;评价活动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在价值判断中,评价人员总会受到各种态度、情感、兴趣、爱好、意志、动机等因素的影响,超然于情感关系之外  相似文献   

10.
杨冰莹 《高中生》2012,(12):51-51
高考备考阶段,由于学习压力大,有些考生会胡思乱想,不能对自己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下面列出备考时容易陷入的心理误区以及应对的方法.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心理效应指的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研究教师、掌握教师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将心理学中的法则和效应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实现心理效应与管理工作的"超链接",才能创造出适合教师工作  相似文献   

12.
姚蓝 《甘肃教育》2023,(9):59-62
心理效应是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基于心理效应优化初中班级管理模式,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也能显著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教育效果。本文主要采用学情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结合乔治定律、晕轮效应、破窗效应、门槛效应、期望效应、给糖效应、霍桑效应等,论述心理效应在初中班级管理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为了达到目的特别任性,有时甚至会哭闹不止,把父母搞得精疲力尽。有人把这种任性归咎于家长对独生子女太娇惯,其实不尽然。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但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他们却不能像成人那样做出正确的判断。孩子只会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有些参与行为会对他们不利。家长们大多是以成人的思维更多地考虑结果,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些兴趣与要求也正是孩子心理需…  相似文献   

14.
张帼 《吉林教育》2009,(6):79-79
自卑感是指学生对自已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低的评价,或因对自身智力和能力的怀疑而产生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心理感受。有自卑感的人过多地否定和贬低自已,抬高别人,这样就影响了对自己正确、客观的判断;不敢大胆地主动地与人交往,这样会逐渐地疏远别人,  相似文献   

15.
佚名 《高中生》2008,(13):49-49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及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每天,我们都会不断从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各种暗示,这种影响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喜悦和信心,有时又会使人觉得郁闷不安。以下几种快乐的自我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使自己变得更快乐。  相似文献   

16.
心理训练也可以称之为念动训练或心理自控过程。其主要作用是训练学员在大脑中想象要参加的比赛或即将做出动作的技术要领、关键环节以及整个过程。说到底是让学员将教师的正确示范动作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表象;以变成学员所要做出的具体表象,然后经过多次的扫复训练,最后成为学员所要做出的正确的具体动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从众心理的积极意义、消极效应、正效应、负消极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正确运用从众心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产生盗窃等不良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有片面的物质需求心理,脆弱失控的意志因素,盲目冲动的侥幸心理,扭曲的尊重需求心理。要使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学校和家庭教育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适度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有计划地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自我价值评价的正确心理,经常实施必要的法制教育,克服侥幸犯罪心理。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正确地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进行教学,合理利用"成败效应""波纹效应""淬火效应""光环效应",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使教学和班级管理充满艺术魅力和人本气息,使自己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开心,  相似文献   

20.
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自己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知识要点,学生在下面却心不在焉,有的发呆,有的在桌子上乱写乱画,有的窃窃私语;下课铃一响,他们的心就飞出窗外了,自己再强调什么根本就是耳边风。其实,这不能怪学生,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做“超限效应”,是指一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教师的反复强调和拖课就是一种“超限”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规避“超限效应”的不良影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具体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